張金橋
摘 要:本文結合目前課堂教學的實際,從教學目標、教學藝術、課堂氣氛、教學效果四個方面闡述了如何構建有意義的課堂教學評價,通過對課堂教學的評價,來強化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課堂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3-099-01
課堂教學評價是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評價標準,對一節(jié)課中教與學的活動和效果進行價值上的判斷,從而為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可靠的信息和科學依據(jù)。因為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基本的和主要的環(huán)節(jié),所以課堂教學評價在整個教學評價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評價課堂教學的質量,應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來制定標準。所謂定性分析,指課堂教學組織教學的情況、師生的精神面貌、教師的教學手段、學生的學習氣氛等因素。定量分析指課堂教學中復習舊知識量、講授新知識量、學生課堂練習量等因素的時間分配。通過綜合歸納以上兩方面的因素,綜合目前課堂教學的實際,進行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可從以下四個主要方面進行。
一、教學目標的評價課
一堂教學必須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它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方向盤”和“指南針”,也是上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教學目標實現(xiàn)沒有,教學要求達到沒有,是一堂課成敗的首要標志。課堂教學目標應在教學大綱、教學計劃的指導下完成。具體來說,一堂課的教學目標應該包括認識目標、智能目標、情感目標三個目標。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制定出明確的教學目標,并確定落實目標的優(yōu)良對策。對于認識目標要考慮傳授了哪些知識,訓練了哪些技能,要始終把它作為貫串課堂教學過程的主線,并在教學實踐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層落實。既面對全體,又因材施教,使集體教學、小組交流、個別輔導有機結合,達到全面發(fā)展的目標。對于智能目標,要把它作為教學的核心,教師必須堅持啟發(fā)式教學,啟迪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發(fā)展智力。思想情感目標,是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握時機,和諧滲透,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二、教學藝術的評價
課堂教學的藝術主要體現(xiàn)在完成教學目標時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法,對課堂教學結構的設計以及教師本身的基本功和素養(yǎng)的展現(xiàn)。首先,評價課堂教學藝術要看教師對教法的選擇是否有獨到之處。對于教法的選擇,從某種意義上講,可反映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如何處理好“教”與“學”的地位,解決好“教”與“學”的矛盾,是很值得廣大教師深刻思考和探索的?!笆┙讨?,貴在啟導”即說明無論用什么教法都應遵循兩個原則:一是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二是要因材施教。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主導著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充分發(fā)揮教師“導”的作用,是促進學生“學”的關鍵。因此,教師必須把“教”致力于“學”,才能把課堂教學效率落到實處。筆者認為,教師在實施“導學”過程中,遵循“誘導、引導、疏導和指導”相結合的原則,著眼于誘導,變“苦學”為“樂學”;著力于引導,變“死學”為“活學”;著重于疏導,變“難學”為“易學”;著手于指導,變“學會”為“會學”。課堂教學藝術成功與否,教師對教法的選擇十分關鍵。
其次,評價課堂教學藝術要考察教師對課堂教學結構的設計是否精當。課堂教學結構與課堂教學效果密切相關。教師對于課堂教學結構的優(yōu)化設計應在素質教育思想指導下,堅持“五為主”,實現(xiàn)“四要度”。堅持“五為主”是指:以發(fā)展為主旨、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材為主源、以練習為主線。要實現(xiàn)的“四要度”是指:復習要“高效度”、導入新課要“強力度”、傳授知識要“參與度”、鞏固練習要“多角度”。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堅持“五為主”,實現(xiàn)了“四要度”,實際上就是注意了教學活動中“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培養(yǎng)能力為主線的能動過程。
再次,對教學藝術的評價要注重教師的素養(yǎng)和教學基本功。其主要包括教態(tài)、語言、板書、板圖、常規(guī)教具的操作使用等內容。教師是育人的職業(yè),教師的儀表、神態(tài)應與這一莊嚴的職業(yè)相一致,教學語言是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交流信息的主要手段,它構成了課堂教學的主體,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必須講究語言的藝術性。教學語言應講求科學規(guī)范,富于啟發(fā)性和趣味性。有人說:“教學的藝術就是語言的藝術”,可見語言藝術的魅力所在。一幅好的板書或板圖,可以展示出教師的教學思路,凝聚著教材的精華,具有很強的直觀性,給人以美的享受。教師優(yōu)美、標準的操作示范和良好的臨場應變能力也會贏得學生的信賴和尊敬,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課堂氣氛的評價
課堂教學是師生進行“教”與“學”活動的主渠道,課堂氣氛主要通過教師精湛的教學藝術來烘托,只有知識而缺乏教學藝術的講授難使教學效果達到滿意的程度。同樣只講求教學藝術忽視教學內容的授課則僅是一種“花架子”。美國教育家林格倫把課堂上師生交流分為四種:單向交流、雙向交流、多向交流和綜合交流。教師在教學中對這四種方式要靈活運用,尤其要多采用后兩種,以活躍氣氛。此外,課堂管理是否科學化;教學手段是否現(xiàn)代化;課堂上師生關系是否融洽;學生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維是否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是否真正被調動起來;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是否達到最佳境界等,都是影響課堂教學氣氛活躍程度的因素,也是衡量一堂課是否真正做到“教得輕松,學得愉快”的一個標準。
四、教學效果的評價
評價一堂課的質量,除上述三方面內容外,還要通過課堂上的反饋系統(tǒng)將學生的學習效果反映給老師,再依據(jù)對效果的驗收方能評定出本節(jié)課是否出色完成了任務。一般可通過聽學生答問,查學生作業(yè),看學生對話表演等途徑獲取學生理解、掌握、運用知識的程序,并依據(jù)分層施教的目標原則來判定學生獲得基本技能的實際水平。顯然,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應是教學成功的歸宿。
總之,以上四個方面的內容是相互聯(lián)系,相輔相成的。我們在平日的教學實踐中,要把這四個方面緊密結合起來,強化對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體系,督促教師在優(yōu)化課堂教學上下功夫,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把提高教學質量真正落實到課堂之中。
參考文獻:
[1] 盛 炎 語言教學原理 重慶出版社.2002.
[2] 張正東 外語教學.重慶出版社.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