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
法國作家雨果說:“人生下來不是為了拖著鎖鏈,而是為了展開雙翼?!?/p>
這句話,讓人聯(lián)想到天使的形象,胖嘟嘟的,有一副可愛的小孩臉蛋,和一雙羽翼。隱約記得,法國的凡爾賽宮的穹頂上,也有這樣的天使,栩栩如生,隨時拍拍雙翼便可飛到人間似的。也許每個人本來都是天上的天使,來到凡間感受人生艱苦,到終于醒悟掙脫枷鎖,方能再展翅飛回天上……
中國的神話故事中,凡塵也是神仙被罰的去處,得罪了玉皇大帝,或犯了天條,被貶下凡。古典小說《西游記》中的豬八戒,也就是玉帝天宮的天蓬元帥,酒后戲弄嫦娥,被罰在凡間受千世情劫。無論是宗教,還是故事,都有讓人向往的蓬萊仙境,不在人間在天上。可想而知人們展開雙翼的愿望有多強烈。終于人們發(fā)明了飛機,飛到天上;又發(fā)明了火箭、穿梭機飛到外層空間,只是,沒能找到上帝的伊甸園,或是玉帝的天宮。但是,人們有了遠(yuǎn)游世界的方便,有了漫游太空的機會。
很少有人不喜歡旅行,但旅行之所以教人向往,所為何事?
林語堂說:一個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個流浪者,經(jīng)歷著流浪者的快樂、誘惑和探險意志。旅行必須是流浪式,否則便不稱其為旅行。
然而大多數(shù)人,都不是為了流浪而去旅行的。一些人為了暢游名山大川,另一些為了感受異國情調(diào),還有一些為了吃喝購物。而更多的人,旅行的目的,是這三大活動的總和。
最初,我旅行的目的很簡單,也很浪漫,與所愛的人把臂同游,不管是哪個國家,也能讓人憧憬。后來,我的目的改變了,是帶女兒去玩、去看世界。雖然不過是幾天的旅程,但每一趟都是可以完全心無旁騖——我專心陪她玩,她專心玩——因此特別地教我喜歡。至于流浪,是我早年的白日夢,早已沉淀,在我的人生中不可能再提起。
俗話說:父母在,不遠(yuǎn)游。于我,是女兒在,不流浪。
那天,說起我們即將成行的巴黎游,禁不住跟已長大成人的女兒說:不如我們帶上所有積蓄,去世界各地玩?zhèn)€夠,花光了錢才回來可好?
女兒接不上話,給了我一個“O嘴”——不可置信的表情。
如果說“人生就是一場旅行”,那么在世的時候去旅行,就是人生中的人生。
或者每個人也不甘心只有“一場旅行”,所以我們很想一次又一次地去旅行,好活出一次又一次的不同人生??v然短暫,花錢,也覺得值。
建議女兒與我周游列國,花掉所有才回來。聽似說笑,其實不然。我只是把自己年少時的夢想——流浪——宣告出來而已。即便回來后要比現(xiàn)在更努力勤奮,掙回花掉的錢,我也無悔的。但這只是我的夢幻之旅,不是她的。
回想起來,此前只有我倆的旅行,是2007年的東京之旅。之后的旅程,都是與家人大伙兒一起的。那年,是一個里程碑,標(biāo)志著女兒長大了,由她做主行程計劃。此后,沒再參加旅行團(tuán)。女兒長大了,得走她的人生路,偶然能停下來與我結(jié)伴同游,已覺滿足。從她出生到今天,我的想法沒變,只想她活得快樂。
孩子長大了,母親是坐在觀眾席前排給她打氣、為她喝彩,在后臺激動流眼淚的人。那個在臺上拉著她的手,教她勿需緊張的人該退場了。
女兒是一個有計劃的人,坐在窗前捧著旅游書細(xì)讀,為我們的巴黎之旅做功課。此情此景,碰觸到我心最柔軟的部分。兩天后,她拿著一本漂亮的旅行日志本,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十天的行程,讓我有些不好意思。女兒小的時候,我總是帶她參加旅行團(tuán),哪有這么細(xì)心安排過?說得好聽是帶著孩子團(tuán)體游比較安全,實情是我個性中的缺點——懶。或者在內(nèi)心深處某個角落,暗藏著“旅行必須是流浪式”的想法,因而在報名參加旅行團(tuán)的時候,也不作多想,拿了行程也不好好看一下,便上飛機了。不理會行程安排,盡管是被安排好的,也算是一種流浪,不是嗎?
十年前帶女兒去歐洲,也曾到巴黎三天。母女倆回想起當(dāng)年,也都感到走馬看花,沒有印象深刻的記憶。唯一記憶猶新的,是那個年紀(jì)不小的當(dāng)?shù)貙?dǎo)游,領(lǐng)著我們一團(tuán)人“跑”盧浮宮,從一個區(qū)跑去另一個區(qū)看世界著名藝術(shù)品,名副其實“跑場”。
午后黃昏,女兒坐在窗前,對面的教堂與她合成一幅漂亮的畫面,仿佛凡爾賽宮穹頂壁畫的天使下凡,來到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