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佩
瀘州江陽區(qū)彌陀鎮(zhèn)清涼寺村,以前是一個“后進村”。由于黨組織服務意識不強,黨支部作用發(fā)揮不力,當地群眾對村“兩委”班子的意見頗多。
如今,這個村變成了養(yǎng)殖示范村、平安建設示范村、村容整治先進村。這源于瀘州采取系列措施,加強村黨支部班子力量,狠抓黨員學習,用制度規(guī)范村務管理,結合村情發(fā)展壯大特色產業(yè),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清涼寺村從“后進村”到“后勁村”的變化,是我省各地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集中整頓工作深入開展的一個縮影。
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我省把整頓后進基層黨組織作為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的重要內容,針對基層黨組織存在的“短板”和“軟肋”問題,持續(xù)發(fā)力,多措并舉,大力推進黨建“強基”工程,取得明顯成效。
把脈:調查摸底找癥結促整改
“把脈問診”,找準癥結是進行整頓的前提。農村、社區(qū)黨組織運行是否正常?書記是否勝任?組織制度是否健全?基礎保障是否落實?這一個個問題事關基層黨組織是否有效發(fā)揮作用。
為掌握實情,更好服務群眾,我省市、縣、鄉(xiāng)黨委組織專門力量,深入農村、社區(qū)、學校、醫(yī)院、非公企業(yè)和社會組織等基層一線調研。
截至今年4月,全省4631個農村基層黨組織、401個社區(qū)基層黨組織、260個基層企事業(yè)單位黨組織、3567個“兩新”組織黨組織被確定為整頓對象。
被“確診”的基層黨組織如何在短時間內做好整改工作?全省各地基層黨組織迅速行動,采取召開座談會、走訪調查、民意測評的方式,全面開展情況調查、分類定級,制定方案促進整改轉化。
新津縣對當地13個作用發(fā)揮差、轉化不力的“兩新”黨組織予以撤銷;中江、青神等地通過建立問題臺賬,清理行政權力、簡化審批項目。同時,實行動態(tài)管理和銷賬制度,逐個制定整改方案,做到整改一件、督查一件、銷號一件。
為了讓后進基層黨組織更好地解決問題、走出困境,我省各級基層黨組織齊抓共管,結對開展聯系、定點進行幫扶、多方聯動推進:
彭州市委創(chuàng)新建立由1名黨員市領導聯系指導、1個市級部門結對幫扶、1名“第一書記”幫助整改的“三個一責任機制”,并重點采取學深、談透、幫實、促改四項舉措整頓轉化促提升。
沿灘區(qū)推行“1名干部常駐+1名支委共駐”的模式,鄉(xiāng)鎮(zhèn)下派一名優(yōu)秀機關黨員干部常駐蹲點指導,要求整頓未完成、驗收不過關,干部不撤離。
高縣針對基層黨員活動陣地面積偏小和功能不全的情況,劃撥專項資金20萬元擴建活動陣地500平方米,將村(社區(qū))工作經費提高到村和小社區(qū)2萬元/年以上,大社區(qū)3萬元/年以上;村(社區(qū))干部每月報酬分別在1000元、2200元以上。
“基層黨組織是直接和群眾接觸、面對面地開展工作的第一線,我們工作的好壞,對教育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取得讓群眾滿意的實效,維護社會穩(wěn)定工作等有著重要的影響?!被鶎狱h員干部都深有體會。
破題:分類施策配齊配強領導班子
摸透了實情,才能找準整頓的著力點和出發(fā)點。
翠屏區(qū)在村(社區(qū))換屆選舉中,突出一村(社區(qū))一策,根據班子、隊伍和選情實際,因地制宜選出不同類型的“給力”書記。
丹棱縣選派34名縣級部門“一把手”到后進村、產業(yè)發(fā)展重點村兼職“第一書記”。
青神縣責成38名縣領導、黨建指導員等針對33個后進基層黨組織進行包片或蹲點指導。
自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來,全省各地類似的舉措還有很多。截至今年4月,全省根據基層黨組織具體情況,牢牢把握“一好雙強”標準,分類施策配齊配強班子,使整頓工作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對210個空缺的黨組織書記職位,及時選配到位;
對400余個工作不在狀態(tài)、嚴重影響班子整體戰(zhàn)斗力的黨組織書記進行撤職,從縣鄉(xiāng)機關、企事業(yè)單位中下派;
對850個能力不足、不能有效組織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的黨組織書記進行調整或補充,從縣鄉(xiāng)機關選派得力黨員干部擔任黨組織書記或“第一書記”;
對其他班子成員空缺的,從后備干部、大學生村干部中選配符合條件的黨員補充配齊;
對“兩新”組織黨組織工作薄弱的,從市縣機關選派2800余名黨建指導員,進行重點聯系,加強工作指導。
整頓亂攤子,要靠硬班子。為了提高基層黨員干部服務能力,提升基層黨組織服務水平,全省還舉辦了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書記示范培訓班,圍繞“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量身”設定課程內容,做到既講共性,又講個性;既統(tǒng)一安排,又體現差異。
對此,安縣縣委組織部長胡斌深有感觸:“充分發(fā)揮黨委在后進村轉化中的作用,一方面采取‘換、配、補和‘訓、看、談等方式提升班子戰(zhàn)斗力和執(zhí)行力,另一方面規(guī)范村組干部工作職責,實行黨建述職評議和村干部坐班制度,提升干部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截至今年4月10日,全省共舉辦基層黨組織書記專題培訓400余期,全省共培訓鄉(xiāng)鎮(zhèn)(街道)黨組織書記4100多人、村(社區(qū))黨組織書記4.7萬余人、機關和企事業(yè)單位黨組織書記3.58萬人、“兩新”組織黨組織書記5.5萬余人,培訓人數占要求培訓的90%。
轉變:基層黨組織回歸服務本位
“我做夢也沒有想到,以前的土坯房變成了磚瓦房,謝謝!謝謝!”犍為縣向榮村6組村民謝萬珍家最近修起了新房,這讓她激動不已。
這是犍為縣下渡鄉(xiāng)向榮村“兩委”班子改進工作作風的一個側影,這也讓當地村民看到了一個團結的村“兩委”班子。
今年初,向榮村組干部從解決群眾的實際需求入手,強力推進整頓轉化工作。自3月以來,村組干部共深入農戶300余次,累計走訪慰問困難戶16戶47人。目前,向榮村還組織村民學習養(yǎng)殖技術,預計可實現村民年人均增收120余元。
“帶著責任服務群眾,帶著感情融入群眾,帶著項目惠及群眾,才能在基層黨組織的帶領下,把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轉變成為‘最親一公里?!比罕娐肪€教育活動中,深受“洗禮”的基層黨員干部達成了這樣的共識。
為保證整頓的長期效果,各級基層黨組織還在認真總結、提煉創(chuàng)先爭優(yōu)活動實踐成果的基礎上,把積累的好經驗好做法上升為制度,建立完善了務實管用的長效機制,推動基層組織建設常抓常新。
南充以推行“文建明工作法”為抓手,建立經常性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的制度機制,完善黨務公開制度和三級聯述聯評聯考機制。
武勝縣從支部辦公室、黨員活動室的標識、制度、座牌、桌凳及學習文件、資料等方面從嚴管理、加強建設,并堅持“三會一課”、民情懇談、目標管理、民主評議等制度,大力推行承諾踐諾公開、校務公開、黨務公開等工作,擴大群眾知情權與監(jiān)督權,從源頭上杜絕不穩(wěn)定因素的產生,提升服務水平。
基層黨組織是黨最基礎的組織,和人民群眾打交道最多。在踐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后進基層黨組織經過整頓正在實現由“散”到“治”、由“弱”到“強”的深刻轉變。(責編:張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