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斌 翟文生 鄭 宏 指導:鄭啟仲
1.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兒科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0;2.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國醫(yī)堂,河南 鄭州450000
鄭啟仲教授是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第三批、第四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專家。鄭啟仲教授精通中醫(yī)基礎理論,擅用經方治療急危重癥及疑難雜癥,尤擅長治療小兒呼吸系統(tǒng)疾病、腎臟系統(tǒng)疾病等。桂枝湯是治療太陽中風表虛證的代表方,后主要用于營衛(wèi)不和之各類疾病[1]。鄭啟仲教授運用桂枝湯及類方治療多系統(tǒng)疾病,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患兒,男,7 歲,學生,河南濮陽市人,2009年3月19日初診,時值立春。遇冷哮喘發(fā)作4年余?;純? 歲時因受涼而發(fā)哮喘,反復發(fā)作已3年。經西藥解痙平喘、中藥多方治療終未能愈,而求鄭老師診治。證見喉中痰鳴,呼吸喘促,畏寒怕冷,時自汗出,大便稀,小便清,舌淡苔白,脈浮。體溫37.2℃。辨證為營衛(wèi)失和,肺氣上逆。治法:調和營衛(wèi),降逆平喘。方藥以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加減:桂枝9g,白芍9g,厚樸6g,杏仁6g,炙甘草6g,生姜3 片,大棗3 枚,2 劑,日1 劑,囑遵桂枝湯煎服法。二診(3月21日):哮止喘平,脈靜身涼,唯大便稀薄,日2 次。處方:桂枝6g,炒白芍6g,厚樸3g,杏仁3g,炒白術10g,茯苓10g,炙甘草6g,生姜3 片,大棗3 枚,3 劑,日1 劑,水煎服。藥后諸證悉平。三診(3月24日):為防復發(fā),擬善后之方。處方:黃芪12g,肉桂6g,白芍6g,炒白術6g,五味子3g,當歸6g,肉蓯蓉3g,紫河車2g,炙甘草3g,生姜5g,大棗5g,中藥免煎顆粒,日1 劑,水沖服。上方服30 劑后去肉桂、白芍,加熟地10g,白芥子6g,改為隔日1 劑,又3個月,停藥觀察。隨訪3年未再復發(fā)。
按: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是仲景治療喘證的名方,應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的關鍵是要把握營衛(wèi)失和,肺氣逆上而喘[2]。鄭老師對此方治小兒哮喘倍加推崇,常用此方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表虛者伍黃芪;腎陽不足者伍附子,桂枝易肉桂;痰多者加半夏;喘重者加蘇子、白芥子;血虛者加當歸;腎精虧虛者加熟地、肉蓯蓉、五味子、紫河車,每收良效。并把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制成散劑,作為治喘第一方,用于年齡較小兒童。
患兒,男,12 歲,2010年10月18日初診。左下腹疼痛反復發(fā)作2年。經幾家醫(yī)院X 光透視、全腸鋇餐透視、B超、腸鏡檢查、CT 檢查及各種化驗檢查均無異常發(fā)現。西藥止痛解痙劑,中藥柴胡疏肝散、芍藥甘草湯、小建中湯、大建中湯、烏梅丸等,針灸、理療、穴位封閉等先后交替使用,雖時有緩解,但未收全功。證見面紅有神,聲音洪亮,食納不減,觸診腹平軟,左下腹有觸痛,未捫及包塊及腫物。唯左下腹陣痛,日發(fā)三、五次,每次發(fā)作時間約半小時,可自止。痛處不移,按之痛甚。大便偏干滯而不暢,舌淡紅有瘀點,苔白微黃,脈沉有力。中醫(yī)診斷:腹痛,辨證:寒凝血瘀證。投桂枝加大黃湯:桂枝12g,酒白芍12g,酒大黃6g,灸甘草6g,生姜3 片,大棗5 枚。3劑,日1 劑,水煎,分2 次空腹服。二診(10月21日):腹痛發(fā)作次數逐日減少,疼痛時間明顯縮短,大便未見瀉下,似病重藥輕。原方加量再進:桂枝15g,酒白芍15g,酒大黃10g,灸甘草10g,炮干姜6g,大棗5 枚。3 劑,日1劑,水煎,空腹服。三診(10月24日):服上方后大便通暢,腹痛已兩日未發(fā),神爽脈和。上方減量再進以防復發(fā):桂枝6g,酒白芍12g,酒大黃6g,灸甘草6g,炮干姜3g,大棗3 枚。5 劑,日1 劑,水煎分2 次空腹服。隨訪1年,未再復發(fā)。
按:鄭老師認為,腹痛2年之久,疏肝解郁、溫中散寒、解痙止痛為何久治不愈?“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實乃一“瘀”字作祟?!秱摗?79 條:“本太陽病,醫(yī)反下之,因而腹?jié)M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本案腹痛日久必入血而瘀,痛處不移、痛時拒按非虛而實,故取桂枝加大黃湯通腑化瘀、緩急止痛,芍藥、大黃酒制意在入血而破瘀,隨證而用量增損,以防藥過病所[3]。
張某,女,10 歲,鄭州市人,2010年10月15日初診。患蕁麻疹1年余。始發(fā)于陰雨天氣,經用抗過敏藥及中藥時輕時重而終未治愈。癥見:面白少華,全身風團累累,色淡紅,舌淡紅苔白,脈緩。風團多在晨起、遇冷、陰雨時加重,見暖則減,大便3日一行。西醫(yī)診斷:蕁麻疹。中醫(yī)診斷:癮疹,辨證:營衛(wèi)失和證。治宜調和營衛(wèi),養(yǎng)血除風。方用桂枝湯加味:桂枝15g,白芍15g,何首烏15g,當歸15g,胡麻仁30g,地膚子15g,防風10g,石菖蒲10g,遠志10g,生姜10g,大棗5 枚,甘草6g。3 劑,日1 劑,水煎服。二診(10月17日):風團已消。囑停用抗過敏藥,原方再進3 劑。10月20日三診,風團未發(fā)?;颊呖謴桶l(fā)而不敢停藥。鄭老師將上方減量,改為隔日一劑,又服7 劑而風團未再發(fā)而愈。隨訪一年未見復發(fā)。
按:鄭老師認為,該患兒逾年不愈非風邪之過,而營衛(wèi)不和所致。方用桂枝湯調和營衛(wèi),久病入血,故用何首烏、當歸、胡麻仁活血養(yǎng)血,取“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義;“諸痛癢瘡,皆屬于心”,故用石菖蒲、遠志通心氣而安神;地膚子、防風以除風勝濕。鄭老師用桂枝湯,配伍用量謹遵經旨,常以原方而收奇效;變化加減謹守病機,活而不亂,可見鄭老師對經方化裁是以病機為繩而非對癥堆投。
患兒,男,2 歲4個月,原陽縣人,2011年4月2日初診。患兒于4 天前因發(fā)熱在當地診為“感冒”治療(用藥不詳)2 天,發(fā)熱退而汗出不止,昨晚體溫35℃,胸背冷汗自溢,四肢發(fā)涼而求診。證見:神清,倦臥,惡風,唇白,額頭、胸腹、背部冷汗,四肢發(fā)涼,小便少,大便稀,舌淡苔白水滑,脈浮大無力。體溫36.1℃。診斷:漏汗。辨證:汗過傷陽,衛(wèi)陽不固。治宜溫陽固表。方用桂枝加附子湯:桂枝10g,白芍10g,干姜6g,大棗5 枚,制附子10g,炙甘草6g。1 劑,水煎,頻頻服之。次日,四肢轉溫,汗出明顯減少,惡風已除,脈已轉平緩。守法再調:桂枝6g,白芍6g,生姜6g,大棗3 枚,制附子6g,黃芪10g,炙甘草3g。3 劑,日1 劑,藥盡諸癥平復而愈。
按:小兒臟腑嬌嫩,患病易虛易實,易寒易熱,臨床對于誤下、誤汗病例時有發(fā)生。《傷寒論》20 條:“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其人誤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4]鄭老師遵仲景之法,用桂枝加附子湯,將生姜改為干姜,旨在加強溫陽之力。1 劑而陽復肢溫,守法加黃芪一味調理3日而愈??梢娻嵗蠋熯\用經方經驗之一斑。
“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是《內經》的一條重要治療原則。鄭老師認為,經方所以療效顯著,最根本的一個原因就是以病機立法,病機與主治是一致的,主證及其兼證都是病機的外在表現,只有辨證準確,明辨病機,才能遣方正確,藥切病機。所以,在臨證中,鄭老師對桂枝湯證之病機準確分析,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執(zhí)簡馭繁,應用桂枝湯在臨床取得較好療效。
[1]王虎平,吳紅彥.桂枝湯功用述評[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8,14 (2):77-79.
[2]熊曼琪.傷寒學[M].2 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343.
[3]郭錦晨,高婷,張浩.淺析桂枝在方劑中的配伍規(guī)律及意義[J].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2014,31 (6):20-21.
[4]楊麗.論仲景桂枝湯雙向調節(jié)之機理[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1,20(9):1451-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