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梁慶沙(本刊特約撰稿人)
美國的課堂上充滿了自由的氣氛,教育不僅是為了讓學生考上大學,而且是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體格和心理,愛上科學,有獨特的創(chuàng)造力,也有正確的價值觀,能很好地融入社會。
教室,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之一,也要符合多變的特性,促進學生發(fā)散思維,適于學生自由發(fā)揮。
美國的語文課就是英文課,雖然與中國教學一樣,也是閱讀一篇篇文章,學習單詞、短語和句子,但美國的課堂用了很多辦法幫助學生理解。
教室化身電影院
如果單純讀課文可能讓學生昏昏欲睡,那么讓學生看一場電影呢?
美國一所小學將教室化身為電影院,讓學生把桌椅都搬到教室一角,在空出來的大部分空地上鋪上一片地毯,地毯前支上投影幕布,安好投影儀,讓學生都坐在地毯上,仔細看一部影片??赐暌院?,老師請學生到前面講解影片的內(nèi)容,復述影片的故事,回答一些問題。并讓學生扮演影片中的角色,重溫臺詞,讓學生記住新的詞匯和句子。
教室圓桌會議
單純的讀寫不是老師要教會學生做的事情。為了促進學生思考,老師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
例如這節(jié)課要教學生學習莎士比亞的著名戲劇《麥克白》,老師就提前給學生布置閱讀計劃,讓學生到圖書館、網(wǎng)絡上查找原文以及相關的文獻,如作者的情況,作者還有其他哪些作品,《麥克白》與其他作品有什么區(qū)別等。讓學生先對文章有自己的思考,然后回到課堂上開展討論,交換自己所獲得的信息。
課堂上,學生很少把桌椅擺放得方方正正,而是用更方便討論的形式擺放。
1.圓形
將學生組成小組,每個小組圍成一個小圓圈,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討論,然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這種擺放方式適用于學生較多的班級,促進學生形成團隊合作意識。老師還讓每個“圓桌”小組的學生分配角色,站到前面的講臺上表演《麥克白》選段。圓形的座位排列方式讓表演方能夠很好地討論角色扮演,也讓觀賞方很有坐在茶館看表演的感覺。
2.“凹形”或弧形
美國馬薩諸塞州格羅頓中學的校友不乏政界精英,例如美國駐意大利大使大衛(wèi)·索恩,前美國駐匈牙利大使喬治·赫伯特·沃克等。這一切與學校教育學生形成權威、自尊、自律的性格分不開。
教室里,每位學生都有一套小書桌和靠背椅。上課時,課桌會擺成凹字形,老師不在講臺上,而是在凹形的缺口處,學生將老師緊緊環(huán)繞,老師置身學生群中,與每位學生的距離都差不多。這樣消除了師生的距離感,學生對老師不再畏懼,老師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偶像”,雙方是親切的、相互尊重的。
鏈接:
瑞士著名私立寄宿學校玫瑰山國際學校在上課時,8名學生將桌椅擺放成一道弧形,圍著老師上課。老師與每名學生的距離都差不多,可以隨時向任何一位學生提問,不會允許害羞的學生躲在教室的角落一聲不吭。
3.自由式
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康科德學校(Concord Academy)是著名的私立中學,課堂充滿自由氣息。
上課時,學生不是老老實實將課桌面朝一個方向,擺得橫平豎直,而是三三兩兩湊在一起,像自由集會。
這種課桌擺放方式利于2~3人小組討論。在一次外語課上,老師首先向學生講解了單詞、句子等知識點,然后他讓學生“自由組合”,用外語進行話題討論。同學們立即搬起自己的桌子找到自己喜歡的“搭檔”,面對面或膝碰膝坐在一起,用剛剛學到的知識點造句、對話。幾分鐘后,老師讓學生交換搭檔。學生又搬起自己的課桌與鄰近的同學互換,找到新的搭檔開始對話。老師則在對坐的“搭檔”中間穿梭,聆聽學生的交談,糾正不正確的發(fā)音,或者隨便提問,考查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
鏈接:
英國的哈羅公學、伊頓公學等學校也采用自由式課桌擺放模式。由于學校實行小班教學,每間教室只有約12名學生。在大部分課堂上,每3~4名學生把課桌拼在一起,一邊聽老師上課,一邊相互合作完成老師布置的功課。
4.哈克尼斯圓桌
位于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巳厥械乃搅⒓乃拗聘咧蟹评账拱怂固貙W院(Phillips Exeter Academy)是全美國最好的私立寄宿制高中之一。他們設計制作了一種新型課桌——哈克尼斯圓桌。
哈克尼斯圓桌呈橢圓形,最長直徑6 米,周圍可擺放 13 把椅子,供12名學生和1名老師圍坐在一起面對面交流討論,老師引導每一名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
這個課桌還有另一個功能就是可供考試。每把椅子對應的桌子部位分別有一塊木板,一共有13塊。當考試時,學生把原本朝向桌子的椅子轉90 度角朝向側方位,抽出椅子對應的木板作為桌子放置試卷。每一名學生只能看到前面學生的背部,就可以相對隔離地開展考試。
這種獨特的課桌是美國石油大亨、慈善家愛德華·哈克尼斯在1930年向學院捐款時,學校按照他的要求特意請木匠手工制作的,每張課桌價值1 萬美元,共制作了上百張,至今仍在使用。
哈克尼斯圓桌的形式也被美國很多頂尖私立高中采用,主要用于語文、歷史等需要大家討論的人文學科。
美國傳統(tǒng)把數(shù)學分成4門課,分別是初等代數(shù)、幾何、高等代數(shù)和“前微積分”(三角形、解析幾何和函數(shù)圖像的混合物)。然后在AP(針對高中生開放的大一基礎課)課程中學習微積分。對于最基礎的加減乘除算法,美國沒有“九九乘法表”可以背誦,但是他們有更直接的辦法。
模擬集市
在小學4年級課堂上,老師讓學生把教室布置成集市的樣子。把桌椅拉向教室的左右兩側,空出中間的位置作為街道,一些學生扮演商販,剩下的學生扮演顧客。老師裁一些紙條,上面寫著10分(10 cent)、20分、30分、40分、50分等數(shù)字,作為相應面額的錢幣,每種面額的紙準備多張,發(fā)給扮演顧客和商販的學生。“商販”們擺出筆、文具盒、橡皮等文具,或者用白紙寫上白菜、牛奶等農(nóng)牧品的名稱,并標上價格放在面前的桌子上?!邦櫩汀庇檬种械摹凹垘拧比ベ徺I“商販”的“商品”,讓“商販”找回零錢。
通過“買”與“賣”的操作,學生了解了一件物品該收多少錢,對方付賬后應該找補多少錢。以此學會加減乘除,同時也鍛煉了生活能力。很多學生回家后能幫助家長購買家用品。
手工勞技
在中國,很多學校會開手工勞技課,就是讓學生剪紙,或者用紙疊一些小動物什么的。在美國,也經(jīng)常能看見學生拿起剪刀,在紙上剪來剪去,還要用膠水粘起來。不過這不是手工勞技課,而是數(shù)學的幾何課。
在小學5年級的數(shù)學課本上,有關于立體幾何的內(nèi)容。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概念,老師會給學生提供一些帶有網(wǎng)格的白紙,畫上圖案,讓學生沿著實線剪下來,再按照虛線折疊起來,將邊緣粘在一起,形成一個立方體,然后讓學生在自己做的立方體上進行測量,了解立方體與平面的關系,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空間的概念。
科學課是學生非常喜歡的課程之一,因為科學課上沒有枯燥的概念要理解,沒有又長又難的句子要背誦,有的是鮮活的動植物和神奇的科學實驗。
生物角
美國很多教室靠窗的一側窗戶下都設置了生物角。
所謂生物角,就是老師和學生從家里拿來空的可樂塑料瓶或者玻璃瓶,里面種上植物種子,例如豆子、麥子等,玻璃瓶中可以養(yǎng)魚、蝌蚪,有些教室還用專門的容器養(yǎng)了花栗鼠、松鼠、兔子等嚙齒類動物。把這些瓶子放在教室一角。學生每天都可以去看自己種植的植物和養(yǎng)殖的小動物。
在小學四年級的科學課上,老師帶著學生來到生物角,圍坐在一起,觀察植物的生長。例如一個瓶子里的植物都朝著窗外生長,老師問學生原因,有學生舉手回答:“是因為那邊有陽光。”老師又啟發(fā)學生:“如果把瓶子轉一個方向,過幾天會怎么樣?”有學生回答:“植物會拐彎,還是朝著陽光的方向?!崩蠋熥詈罂偨Y:“植物生長需要陽光,所以植物會朝著陽光充足的方向生長?!?/p>
如果生物角有小動物,老師又帶領學生學習動物習性。例如老師指著一個玻璃瓶子問:“原來這只瓶子里有20條小魚,為什么現(xiàn)在只剩下一條了?”學生思考后回答:“這個瓶子里的干凈水及養(yǎng)分不夠,因為里面能清理垃圾的水生動物死了。有的魚沒爭到足夠的生存必需品,所以就死了?!崩蠋熣f:“魚的生活需要水和養(yǎng)分。如果水不干凈、養(yǎng)分不夠,魚就會爭奪干凈的水和有限的養(yǎng)分,最后強者會活下來,弱者就會死掉?!比缓罄蠋焼l(fā)學生說:“如果水里的魚全都死了,我們?nèi)祟悤鯓??”學生回答說:“我們就再也吃不著魚了?!崩蠋熣f:“如果魚都死了,說明水系統(tǒng)也不干凈了,我們不僅吃不著魚,我們自己需要的水也會不夠用?!?/p>
最后老師布置作業(yè),給每個小組分發(fā)一張紙,紙上寫著作業(yè)題目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競爭”,內(nèi)容是“兩個或以上的動物或植物,常為了相同的基本需要而競爭,請你觀察下面的圖,看它們可能在爭什么?”每一個小組分到的題目都不同,有蝸牛、毛毛蟲、蟋蟀等,讓學生討論,寫下自己的分析。
這個課程幫助學生了解了達爾文的進化論的基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實驗室
雖然一些涉及高溫、爆炸等危險操作的實驗要到學校專門的實驗室中進行,但一些簡單的、無害的實驗就會被老師搬到教室里。
一位科學課老師正給五年級的學生講解“海洋”,他把學生分為三組,每個小組把自己的課桌都拼在一起,形成一個實驗臺,然后給每個小組發(fā)放一個塑料杯,讓學生到教室后面的水槽中接500毫升的水,再給每一個組發(fā)一個雞蛋和不等量的鹽。
老師先對海洋的概念和基本情況進行介紹:“海洋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約占地球上總水量的97%……”然后組織各小組開展實驗。
老師讓拿鹽最多的小組、拿一半鹽的小組把鹽全部倒進杯子攪勻,然后讓各小組把手里的雞蛋放進杯子里,沒有拿到鹽的小組也要把雞蛋放進杯子,然后讓學生觀察結果。
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十分興奮,七嘴八舌開展討論,差點要把教室房頂掀開。老師布置完任務后也不會維持教室秩序,不會讓學生小聲點或是“閉嘴”,而是給撒了鹽、打碎了雞蛋的小組提供備用的實驗用品。
實驗結果當然是沒有拿到鹽的小組的雞蛋沉到杯子底部,拿一半鹽的小組雞蛋懸浮,拿鹽最多的小組的雞蛋浮在水面上。
實驗結果出來后,老師讓學生猜測雞蛋沉浮的原因,學生就開始自由問問題,例如“你的雞蛋是哪兒買的,生的還是熟的?”“鹽是什么鹽,是吃飯時用的鹽還是特制的鹽?”老師都一一解答。最后,各小組經(jīng)過討論,又品嘗了各小組杯子里的水,得出一個結論:“因為水中有鹽,所以雞蛋能漂浮,而且鹽放得越多、水越咸,雞蛋漂浮得越高?!?/p>
2.漸進(1964—1978年):率先完成“四類分子”摘帽的經(jīng)驗。1964年1月14日,中共中央發(fā)出了《關于依靠群眾力量,加強人民民主專政,把絕大多數(shù)四類分子改造成新人的指示》,同時轉發(fā)公安部蹲點楓橋形成的《諸暨縣楓橋區(qū)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開展對敵斗爭的經(jīng)驗》。同年2月,第13次全國公安會議提出在全國推廣“楓橋經(jīng)驗”。
老師最后總結:“你們說得對,這也是海水的特性。海水是咸的,因為海水里含有大量的鹽,而且含鹽量越高,浮力越大,例如位于中亞的死海。那是地理課上要教授的內(nèi)容,你們也可以通過書籍和網(wǎng)絡了解更多你們想知道的內(nèi)容。”
學歷史,如果單純背誦古人的生卒年份、對后世的影響就太沒意思了。作為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人物或事件,如果有機會讓學生穿越時空,親身感受那個時代的特征,豈不是更容易理解。
美國六年級(約為中國的初一)每天有45分鐘的歷史課,在美國叫“社會課”( Social Study)。課上老師幾乎不用教材,也不讓學生背誦年代和人名,而是讓他們做項目,鍛煉歷史思維。
這學期學生要學的是印第安歷史,就是美國原住民的時代。老師制作了學習大綱,分單元讓學生自己開展研究。大綱上有名詞解釋,有一些問題,例如“印第安人吃什么”“ 西南部印第安人狩獵最多的動物是什么”“印第安人如何發(fā)展農(nóng)業(yè)”“農(nóng)業(yè)對這些部落有什么影響”等等。老師會給學生提供一些閱讀資料,但更多的資料需要學生自己去尋找,圖書館、網(wǎng)絡都行。這些題目也沒有標準答案,是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研究找出真相,盡量還原那段歷史。
然后老師聯(lián)合學生與家長,一起做一期“夢回印第安”的穿越項目。
老師讓學生回家和家長一起制作印第安特色的手工藝品。學生寫一篇文章介紹自己的作品,在課堂上為大家講解,并回答老師、同學們的疑問。并且開展印第安特色餐會,請家長和學生一起制作印第安飲食,拿到學校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項目開始了,家長們帶來水果、飲料、黑米飯等印第安特色食物。這些學生可做不了,都是學校聯(lián)系家長協(xié)會,設置幾種食物的清單,清單上不僅有食物的名稱,還有制作食物所需的原料和制作方法,請家長自行認領并制作,到時候帶到學校來。學生一面品嘗食物,一面可以向制作者詢問其做法。
接下來是講解手工藝品時間。學生在講解之前就把自己制作的各色“印第安”小玩意用紙盒裝好放在展臺上,同學們都一一瀏覽過了。當輪到某位同學講述時,他就來到白板前,手持自己的作品,給大家介紹這件東西的名稱、制作工藝,以及用途。
例如一位學生制作了捕夢網(wǎng)(dream catcher)。他向大家介紹:“這是一種裝飾品,掛在床頭,用于捕捉和實現(xiàn)美夢。”
學生介紹它的做法:“我從美術用品商店買來原料,從家附近找到樹枝、藤條和稻草,用藤條做邊框,用稻草夾雜貓毛搓繩子,具體方法是在youtube網(wǎng)站上搜索的,然后撿來鳥毛,最后做成了這個捕夢網(wǎng)?!?/p>
最后,老師會根據(jù)學生作品的精細程度,講解的詳細程度,以及對歷史的了解程度進行評分,評分算入總成績,會影響學生的學分績。所以雖然這堂課看起來像是過家家,但每位學生都十分重視,不會敷衍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