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穎
(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江蘇 揚州 225009)
病毒性肝炎是國內各種流行性傳染病中發(fā)病率較高的一種疾病,對廣大群眾的身心健康以及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因此,針對病毒性肝炎不僅要提高警覺性,還要及時采取針對性預防措施。病毒性肝炎具體包括甲型、乙型、丙型等5種,任何一種都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和傳染性,傳播途徑繁多且復雜,而控制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做好免疫接種工作[1]。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8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臨床資料,現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患者100例,女患者80例,患者年齡20~75歲,平均年齡(42.5±1.3)歲。
1.2 方法:本組納入的所有病毒性肝炎均在入院后,抽取4 mL血液之后進行血清分離檢測。對病毒性肝炎的發(fā)病因素以及相關疫苗的應用情況進行分析,制定系統全面、科學合理的針對性預防措施。
1.3 病毒感染判斷標準[2]:試劑檢測結果呈現陽性則表示患者為病毒感染者,檢驗結果呈現弱陽性,復查之后仍顯示陽性則表示患者為病毒感染者。
1.4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3.0軟件對全部數據進行研究分析,其中計數資料選擇百分率(%)表示,并給予χ2檢驗,若P<0.05則表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18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乙型病毒肝炎者85例(47.2%),甲型病毒性肝炎者68例(37.8%),丙型病毒性肝炎15例(8.3%),丁型病毒性肝炎8例(4.4%),戊型病毒性肝炎4例(2.2%)。由上述結果可知,乙型和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臨床中發(fā)病率比較高的病毒性肝炎疾病類型。
3.1 分析病毒性肝炎以免的臨床應用情況:病毒性肝炎疫苗的主要功效是:控制慢性肝炎發(fā)生率,有效預防感染肝炎疾病,降低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死率等[3]。就目前來說,臨床中比較常用的兩種疫苗是HBV和HAV,將其應用于乙型肝炎和甲型肝炎感染的預防之中,取得了比較良好的效果。HBV和HAV安全性都比較高,孕婦也可以使用。當患者注射HAV疫苗之后,可有效防止為癥狀感染情況,免疫時限長達20年;而對于注射HBV疫苗的患者,尤其是經常接觸血液的工作者,可將感染發(fā)病率降低90%左右。因其他特殊原因,部分人群沒有全程注射乙肝疫苗,使得抗體濃度逐漸降低,雖然5~10年之內抗體都無法檢測出來,但感染乙肝的概率仍舊比較小。新生兒在出生之后對其進行乙肝疫苗注射,根據長期隨訪的結果可知,其免疫能力可維持2~8年的時間,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18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乙型病毒肝炎者85例(47.2%),甲型病毒性肝炎者68例(37.8%),丙型病毒性肝炎15例(8.3%),丁型病毒性肝炎8例(4.4%),戊型病毒性肝炎4例(2.2%)。由此可知乙型和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臨床中發(fā)病率比較高的病毒性肝炎疾病類型。因此,宣傳并推廣普及病毒性肝炎相關疫苗的接種工作,可起到良好的預防效果,降低病毒性肝炎的發(fā)生率,具有積極的臨床應用價值。另外一方面,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衛(wèi)生習慣,同時采取積極有效的臨床預防措施,可有效控制病毒性肝炎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4]。成年人和免疫正常的兒童無需加強接種,年齡≥40歲的吸煙或血液透析者,首先對其體內抗體濃度進行血清檢測,必要的時候再給予以免疫苗接種。
3.2 分析病毒性肝炎的預防措施:①政府應加強領導工作,針對病毒性肝炎的預防和治療應建立專項基金,同時還要做好肝炎相關控制工作。②臨床方面應加大肝炎疫苗的社會推廣工作,不僅要對其進行乙肝疫苗免疫接種,對其他人群的疫苗接種工作也要給予高度重視。③對病毒性肝炎的預防和治療要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宣傳普及,尤其是對文化水平比較低的人民群眾,要加強健康教育,使其充分了解人體感染病毒性肝炎的危害性和嚴重性,切實增強人民群眾對病毒性肝炎的認識程度。④對病毒性肝炎的發(fā)病特征及規(guī)律進行觀察和總結,以便更加準確的分析判斷出此類疾病的流行趨勢。針對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情況、發(fā)病情況以及肝炎疫苗接種和人群免疫水平進行跟蹤監(jiān)測,并快速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預防控制策略。⑤加大對采血、供血機構的監(jiān)控管理力度,真正落實《傳染病防治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確保輸血、采血工作的安全可靠性,嚴格控制醫(yī)療器械未達到衛(wèi)生合格標準造成的感染[5]。
本組研究結果證實乙型和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發(fā)病率比較高的病毒性肝炎類型,現對上述兩種疾病的具體預防措施做如下闡述:針對甲型病毒性肝炎,其預防的重點在于盡快將傳播途徑切斷。首先對其傳染源進行控制,患者處于急性期時,要對其進行隔離,直至發(fā)病之后3周患者方可走出隔離區(qū),對托幼機構的患者來說,對其隔離時間需要持續(xù)到其肝功能完全恢復正常且HAV-IgM(病原學標志物)轉為陰性為止,然后快速將傳播途徑切斷,嚴把“病從口入”的質量檢查關;對易感人群采取主動免疫或被動免疫的保護措施,所謂的被動免疫,主要是指對容易被甲型肝炎感染的人群,在其與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接觸之后2周內,遵照醫(yī)囑為其接種胎盤血丙球蛋白,以免其發(fā)病或控制病情發(fā)展。而主要免疫主要是指注射減毒活疫苗或滅活以免兩種方式。學齡前、學齡兒童以及其他傳染性較高的易感人群普遍適用HAV減毒活疫苗[6]。
針對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采用被動和主動免疫方法。因為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通過共用同一注射針頭、性行為和血液等傳播途徑進行傳播,因此,需要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對獻血人員進行嚴格帥選,對血制品要加強管理措施,建立臨床方面采用一次性注射用品,以徹底將傳播途徑切斷。相對來說,主動免疫是針對乙型病毒型肝炎的主要預防措施,因為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存在較長的潛伏期,所以不僅可以在暴露前進行HBV疫苗預防,也可在暴露之后進行相應的預防。一般的HBV易感人群、HBsAg陰性孕婦所生的新生兒以及其他高危人群是暴露前預防的重點人群。血源以免、基因重組疫苗是目前國內常用的HBV疫苗。其中基因重組疫苗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大量制備,同時將血源疫苗之中可能潛在的未知病毒引起感染的可能性及時排除。暴露后預防主要是針對意外暴露HBV者以及HBsaAg陽性產婦的新生兒,這些人群也可以采用血源以免單獨免疫或者HBV基因重組以免進行預防,但與暴露前相比,需要相應的增大劑量,以保證血液之中疫苗濃度達到既定標準。HBIG被動免疫預防也主要是針對暴露之后采取的預防措施,如HBsaAg陽性血液針頭刺傷者以及HBsaAg陽性母親生的新生兒都是其預防的重點人群[7]。
除了對甲型或者乙型病毒性肝炎要給以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和疫苗接種之外,丙型、丁型以及戊型病毒性肝炎都需要及時采取針對性預防措施。對丙型病毒型肝炎來說,對獻血人員進行抗-HCV篩查是控制其感染的主要預防措施,采用第一代EIA進行篩查,輸血之后的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發(fā)病率可降低84%左右,而采用第二代抗-HCV EIA篩查方法,輸血之后的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發(fā)病率可降低88%~93%,第3代試劑盒主要是在第2代的基礎之上加用NS5抗原,這樣一來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發(fā)生率將會進一步縮小。對血制品進行有效的滅毒殺菌工作,可顯著提升其安全可靠性。明確和制定用血、血制品的使用標準,可有效降低其他不必要感染的發(fā)生概率。丁型病毒性肝炎需要HBV同時輔助檢查,所以做好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預防措施則可以有效避免丁型病毒性肝炎的發(fā)生發(fā)展。戊型病毒性肝炎的預防首先需要將傳播途徑切斷,然后采取進一步的綜合預防措施,具體包括對飲食、飲水進行管理,做好衛(wèi)生環(huán)境管理工作等,同時要對患者進行相關健康教育,使其保持個人衛(wèi)生,謹防“病從口入”。戊型病毒性肝炎的最終控制同樣是要做好疫苗預防工作,在諸多以預防疫苗中,HEV基因疫苗的預防效果最佳[8]。
[1] 陳小英,許國章.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浙江預防醫(yī)學,2014,30(9):909-911.
[2] 蔡衍珊,劉建華,許建雄,等.廣州地區(qū)戊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J].熱帶醫(yī)學雜志,2010,10(1):90-91.
[3] 胡淑華,彭鳳梅,陳瑾,等.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接種人群的接種認知調查[J].護理學雜志,2011,26(11):76-77.
[4] 馬如飛.洪澤縣2010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9):17-19.
[5] 朱啟镕,謝新寶.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免疫預防[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3,28(19):1452-1454.
[6] 劉雷,張連生,湯恒,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險因素研究進展[J].現代預防醫(yī)學,2014,41(6):1115-1117.
[7] 古麗切合熱.病毒性肝炎1210例流行病學統計分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24):142-142.
[8] 趙久芳.病毒性肝炎的預防及其疫苗應用[J].求醫(yī)問藥(下半月刊),2013,11(11):33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