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吉玲
(廣西梧州市紅十字會醫(yī)院,廣西 梧州 543002)
中藥規(guī)范化治療癌癥疼痛的調查分析
柳吉玲
(廣西梧州市紅十字會醫(yī)院,廣西 梧州 543002)
目的探討中藥規(guī)范化治療癌癥疼痛的調查分析。方法50例患者,按清熱解毒。祛風散寒,理氣止痛,活血化瘀,補氣溫陽,滋陰養(yǎng)血辨證施治,配合西藥止痛治療,根據(jù)病情因人因癥定劑量,定劑型服湯劑半年。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80%,對照組總有效率60%。結論中藥規(guī)范化治療癌癥疼痛療效顯著,可以臨床推廣應用。
中藥;癌癥疼痛;辨證施治
癌痛嚴重影響著癌癥患者的生存質量[1]。癌痛作為腫瘤的一個癥狀,其病因直接與腫瘤相關,涉及部位多。中醫(yī)學認為,癌痛的產生主要是由寒邪凝滯、氣機不暢、淤血阻滯、痰濁凝結、熱毒結聚、氣血虧虛等方面所致。腫瘤早期多為陰寒證,其本質在于“陰成型”。寒邪凝滯,陽氣不達,氣血不暢,經氣閉阻則可致疼痛的發(fā)生。情志不遂等各種病因皆可導致人體氣血運行失常,氣機阻滯,血為之停,津為之凝,經絡為之不通,氣血津液結聚而不行,日久則導致各種癌痛的發(fā)生。淤血是機體的病理產物,也是癌瘤產生的病理基礎之一,血行不暢多由氣機失調所致,淤血內阻致絡脈不通,不通則痛。痰濁是水液代謝失調的產物,痰濁內停,聚而為瘤。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至。而痰濁又可阻滯臟腑經絡或結聚四肢百骸,致臟腑經絡氣血失調,經氣不利而致的癌痛。痰濁又常與氣滯、血瘀、水濕、火毒相互裹攜而致??;癌瘤日久,熱毒內生,傷及臟腑經絡氣血,或與痰濁相合,阻塞經絡氣血運行,或熱毒傷絡均可產生疼痛。久病則正氣虧虛、機體失養(yǎng)、氣血津液不足、臟腑功能失調,臟腑經絡失養(yǎng)而致“不榮則痛”、“因虛致痛”是癌痛發(fā)生的主要病機之一。從臨床上看癌瘤痛的病因病機,基本可概括為“不通”、“不榮”兩方面,表現(xiàn)為“虛”、“實”兩種癥候群。通過探討規(guī)范化用藥指導癌癥疼痛治療的效果調查分析,為醫(yī)院治療癌癥疼痛患者提供科學依據(jù),有效控制疼痛,減少不良反應,增加患者依從性,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
1.1 一般資料:100例癌癥患者均由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住院、門診病例,其中門診10例,住院90例。最大年齡80歲,最小年齡20歲。平均年齡54歲。所有病例均有癌癥疼痛史。
1.2 診斷標準:有典型的腫瘤壓迫,侵犯有關組織神經所產生的疼痛。
1.3 治療方法:治療組50例,根據(jù)病因病機,辨證施治,若為風寒侵襲所致癌癥,方藥:白花蛇15 g、烏梢蛇15 g、蜈蚣5條、全竭10 g、僵蠶12 g、地龍15 g、露蜂房20 g、川烏10 g、威靈仙20 g、尋骨風10 g?;馃嵛练e所致疼痛,方藥:半枝蓮30 g、半邊蓮30 g、石上柏20 g、白花蛇舌草30 g、蠶休15 g、龍葵20 g、石見穿20 g、苦參20 g、升麻10 g、青黛5 g、蘆薈15 g、龍膽草20 g。痰飲癌痛,方藥:半夏20 g、膽南星15 g、天竺黃20 g、皂莢30 g、白芥子25 g、葶藶子30 g、青礞石30 g、雄黃5 g、山慈菇10 g、白附子20 g。氣機郁結癌痛,方藥:青皮10 g、郁金20 g、木香15 g、枳實30 g、香附30 g、香櫞皮20 g、八月札30 g、烏藥30 g、川楝子30 g、厚樸20 g。瘀血癌痛,方藥:桃仁30 g、紅花30 g、赤芍20 g、三七30 g、當歸15 g、川芎15 g、蘇木30 g、水蛭30 g、虻蟲20 g、穿山甲20 g、三棱30 g、乳香30 g、沒藥30 g。陰血失養(yǎng)癌痛,方藥:當歸20 g、白芍30 g、龜板30 g、生地20 g、玄參30 g、生龍骨30 g、生牡蠣30 g。每天1劑,煎湯500 mL,分2次口服。對照組50例,根據(jù)不同部位采取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阿片類藥物治療。
1.4 療效標準:以服藥3個月為1個療程,2個療程結束后復查。顯效:疼痛消失;有效:疼痛減輕;無效:疼痛無減輕,無好轉。
治療50例,顯著30例。有效10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80%。對照組50例,顯著組15例,有效15例,無效20例,總有效率60%。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可見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癌癥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未被攻克的頑癥之一,它嚴重地危害著人類的生存[2]。而癌性疼痛患者在精神社會心理,生活方式上所感受到的痛苦、焦慮往往超過疾病本身所造成的疼痛[3]。近年來很多臨床學者采用傳統(tǒng)中醫(yī)治療,中藥口服,外用,針灸、穴貼等方法對癌性疼痛進行有效治療,能顯著彌補常規(guī)治療帶來的不足[4-6]。對于癌癥疼痛的患者首先正確評估疼痛的原因、特點、部位等,癌痛評估是合理、有效進行止痛治療的前提。癌癥疼痛評估當遵循“常規(guī)、量化、全面、動態(tài)”的原則。對中藥作用機制的分析,發(fā)現(xiàn)了中藥通過激動阿片受體和提高腦中阿片肽、5-羥色胺、NO的水平、阻斷中樞性鈣通道,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減少腦中興奮性氨基酸及抑制其受體等途徑發(fā)揮中樞鎮(zhèn)痛作用,提高外周阿片肽水平、減少致痛物質分泌。通過對100例癌痛患者不同治療方法的療效觀察發(fā)現(xiàn),根據(jù)癌癥患者疼痛的程度、性質、正在接受的治療,伴隨疾病等情況,合理選用止痛藥物和輔助藥物,并選用中藥規(guī)范化治療,個體化調整用藥劑量、給藥頻率,防治不良反應,以期獲得最佳止痛效果,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
[1]邱富華,林起銓,劉秋江.中藥非藥物治療癌性疼痛的臨床概況[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2,3(9):38-40.
[2]婓海泉.扶正祛邪是治療癌癥根本大法[J].光明中醫(yī),2007,22(11): 22-23.
[3]臧愛華.癌性疼痛的處理[J]藥品評價,2012,9(12):34-35.
[4]胡軍,陳二軍.癌性疼痛的中醫(yī)辨治現(xiàn)狀[J].醫(yī)學信息,2011,24(8): 4129-4130.
[5]周煥榮.中藥外貼敷治療癌性疼痛的療效觀察[C].2013年中醫(yī)外治貼劑學術研討會, 2013.
[6]趙志正,劉杰,林洪生.中醫(yī)藥治療癌性疼痛研究進展[J].世界中醫(yī)藥,2014,9(7):851-856.
R273
B
1671-8194(2015)06-02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