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文曦 奚肇慶
?
奚肇慶從“虛”與“痰”論治惡性淋巴瘤※
● 張文曦*奚肇慶
惡性淋巴瘤屬中醫(yī)“痰核”等范疇。江蘇省名中醫(yī)奚肇慶教授從“虛”與“痰”論治本病,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惡性淋巴瘤 痰 虛 奚肇慶
江蘇省名中醫(yī)、博士生導師奚肇慶教授,現(xiàn)為江蘇省中醫(yī)院、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急診基地及臨床研究室主任,中西醫(yī)結合急危重癥博士后流動站導師。其從事中醫(yī)臨床、教學、科研 30 余載,廣泛研讀經(jīng)典,吸取諸家精華,繼承中又有創(chuàng)新,擅長中醫(yī)急重癥及疑難病癥的診治,用藥有獨到見解,收效良好。
惡性淋巴瘤是一類起源于淋巴結或結外淋巴組織的腫瘤,其臨床特點為無痛性、進行性淋巴結或其他淋巴組織腫大,可伴有發(fā)熱、盜汗、消瘦、脾大等表現(xiàn),晚期出現(xiàn)全身衰竭和惡液質。組織病理學上分為霍奇金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兩大類。中醫(yī)雖無惡性淋巴瘤的病名,但是淋巴結腫大的敘述與證治并非少見。根據(jù)本病特點,本病屬中醫(yī)“痰核”、“惡核”、“瘰疬”、“失榮”、“癥積”、“馬刀”等范疇。奚肇慶教授臨證時多從“虛”與“痰”論治本病,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xiàn)總結如下。
奚教授認為,大凡淋巴結腫大多與“痰”有關,即所謂“無痰不作核”。或因寒濕毒邪襲表,壅遏肺氣,肺失宣降,津液失調(diào),凝聚為痰;或因外受風熱,邪毒內(nèi)侵,日久化熱化火,煎熬津液,煉津為痰;或因氣郁日久化熱,熱灼津液為痰,痰火互結。正如《丹溪心法》所述“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或留著肌膚走竄筋骨,或內(nèi)陷臟腑,可見痰毒之病變累及范圍甚廣。
奚教授認為,雖則淋巴瘤多為“痰”毒之變,但究其因則為“虛”。如《醫(yī)宗必讀·證治總論》曰:“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薄毒霸廊珪吩疲骸疤涤刑搶崳豢刹槐妗?,又云“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diào)之人,多有積聚之病?!币虼?,溯本求源,根在脾腎,脾腎虧虛在惡性淋巴瘤的發(fā)病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蓋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為生痰之源;脾虛則運化失常,精微失布,水濕停蓄,凝而不散,聚而生痰。腎為先天之本,主水、司開闔,腎陽不足,水濕上泛,聚而為痰;或陽虛鼓動無力,導致寒凝血瘀;或腎陰虧耗,虛火內(nèi)熾,灼津為痰;加之正氣不足,衛(wèi)外不固,諸邪毒之氣乘虛而入,侵淫于內(nèi),蘊結成痰。脾腎虧虛,痰濁內(nèi)生,日久則發(fā)為本病。因此應從“虛”從“痰”論治本病。
本病以“脾腎虧虛”為病之本,以“痰毒”為病之標?!疤怠奔仁遣±懋a(chǎn)物,又是致病因素,且“痰毒”日久,耗傷氣血,表現(xiàn)為“失榮”。因此治療需立足于扶正祛邪的治則,以健脾補腎、化痰解毒為治療大法,治本顧標。
放化療前以實證為主者重在清熱解毒、化痰活血,虛證為主者宜用健脾補腎、扶助正氣,為放化療創(chuàng)造條件。
奚教授對初起時治療的患者,常以益氣健脾,滋腎養(yǎng)血為主,兼以清解邪毒。方中常選生黃芪、黨參、生地黃、白術、白芍藥、茯苓、山藥、女貞子、炙甘草、大棗等藥以益氣健脾,補腎滋陰,固扶正氣。并以大貝母、貓爪草、生苡仁、片姜黃、郁金、膽南星等以化痰散結,以白花蛇舌草、夏枯草、半枝蓮、穿山甲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以祛邪。
由于淋巴瘤的西醫(yī)治療以化療為主,奚教授認為化療藥物在中醫(yī)均屬大熱劇毒之物,極易損傷正氣,最易耗傷脾胃。且患者化療期間,由于藥物的毒副作用,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極為常見,部分患者甚至劇烈的嘔吐,不能進食,出現(xiàn)納差腹脹、嘔惡便溏,為脾胃受損、胃失和降所致,甚至出現(xiàn)氣陰兩虛之象。故此階段辨證常見以脾胃虛弱為主,治療重在健運脾胃,以顧護胃氣為主,佐以化痰解毒。選方以健脾和胃、益氣養(yǎng)陰、降逆止嘔之法。選藥常以太子參、黃芪、白術、茯苓以益氣健脾,以陳皮、木香、炒枳殼以理氣和胃,以杮蒂、刀豆殼、制半夏、姜竹茹以降逆止嘔,以五味子、石斛、生地黃以滋陰潛陽,并酌加浙貝母、半枝蓮、山慈姑、莪術、蒲公英等解毒散結。如常以香砂六君子湯、旋覆代赭湯化裁?,F(xiàn)代藥理學研究顯示,此類藥物可以減少放化療的毒副反應,增強化療的臨床療效,并有助于排除放化療藥及淋巴瘤細胞凋亡代謝的分解產(chǎn)物,起到減毒增效的作用。
而化療后患者處于骨髓抑制期,出現(xiàn)全血細胞減少,因重度貧血而乏力倦怠、粒細胞缺乏而感染發(fā)熱、血小板低下而出血等一派“虛”象,乃脾腎受累、化生乏源之故,此時宜予健脾補腎、填精補血,方以大補元煎加減;如患者出現(xiàn)灼熱腫痛、口干欲飲、舌光少苔,為熱毒灼津傷絡所致,宜養(yǎng)陰清熱、涼血解毒,方以增液湯加味;化療后常見頭暈乏力、面色少華、神疲倦怠、自汗盜汗,乃元氣受損,氣血未復,宜補氣養(yǎng)血為主,方以八珍湯或大補元煎化裁。
此外,奚教授重視辨病用藥,常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山慈菇、黃藥子、藤梨根、龍葵、河白草、莪術、片姜黃、衛(wèi)茅、腫節(jié)風、蜀羊泉等抗腫瘤;常選用黃芪、云茯苓、豬苓、女貞子、生薏苡仁、靈芝、冬蟲夏草、沙棘、天冬、黃精、枸杞子、何首烏、人參、西洋參、石斛等調(diào)節(jié)免疫;常用雞血藤、茜草、虎杖、阿膠、刺五加、補骨脂、石葦、人參、三七等的提升血細胞。奚教授認為,在中醫(y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合現(xiàn)代藥理研究,進行辨證辨病相結合,選用抗腫瘤藥、調(diào)節(jié)免疫、提升白細胞、改善貧血等中藥,能提高臨床療效。
患者張某某,男,65歲,2012年8月21日初診。
患者2010年4月因不明原因出現(xiàn)咽部異物感,查電子喉鏡示:會厭舌面左側一囊腫樣物,左側梨狀窩表面見光滑腫物。遂行雙側扁桃體切除術,術后病理示: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經(jīng)6個療程R-CHOP方案化療后一年,行PET-CT示闌尾處軟組織結節(jié)影,代謝明顯增高。行腸鏡檢查,病理提示淋巴瘤累及,考慮淋巴瘤復發(fā),又先后先GemOxYY方案化療三個療程。二月前患者出現(xiàn)右側頸部包塊,且進行性增大,無壓痛感,但出現(xiàn)咽部異物感加重,呼吸及吞咽困難,考慮淋巴瘤二次復發(fā)??滔?,患者乏力明顯,低熱,形體消瘦,右側頸部腫塊明顯,吞咽有異物感,納差,時感惡心,二便尚調(diào),舌質紫暗,苔淡黃膩,脈弦。證屬脾氣虧虛,痰濁內(nèi)蘊。治擬理氣健脾,化痰散結之法,選方如下:太子參12克,蒼白術各10克,枳實10克,青陳皮各7克,姜半夏10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雞內(nèi)金10克,柴胡8克,黃芩10克,夏枯草15克,山慈菇10克,焦楂曲各12克,炙甘草4克。
2012年8月28日二診?;颊呋煹谌?,未作發(fā)熱,顏面亢紅,感頭重腳輕,不欲飲食,惡心頻頻,口微苦,小溲時黃時淡,聲音嘶啞,舌質淡紫,苔薄黃,根部膩,脈細滑數(shù)。證屬脾腎虧虛,痰熱互結,治擬清熱化濕散結。原方去焦楂曲、雞金、青陳皮,加蔻仁6克、生苡仁15克、炒山梔10克、鱉甲10克、桔梗6克、橘皮6克。
2012年9月25日三診?;颊呋熃Y束已三周,血象已恢復正常,但乏力明顯,汗出如油,動則氣喘,咯痰量少,時有心慌,小溲頻頻,大便干結,舌質淡紫、少津,苔中灰黃膩,脈弦,按之無力。證屬氣陰虧耗,痰毒未凈,治擬益氣健脾,補腎養(yǎng)陰,納氣化痰之法,選方如下:西洋參4克、黃芪12克、當歸10克、茯神12克、山萸肉10克、酸棗仁12克、柏子仁10克、紫苑10克、桑皮10克、紫丹參12克、紫石英20克、五味子7克、川連4克、肉桂6克、枳實10克、甘草5克。
按 初診時,患者久病二年,正氣虧虛,但邪毒復作,痰毒內(nèi)蘊,故以益氣健脾,化痰散結之法。二診時患者化療期間,重在顧護脾胃。以桔梗、橘皮理氣化痰,其中橘皮可燥脾濕,桔??尚闻盘?,常以桔梗橘皮聯(lián)用,健脾以化痰,載痰邪排出體外,使痰除而氣暢,并有開音啞之效;蔻仁、苡仁以化痰濕,山梔清熱解毒,鱉甲養(yǎng)陰散結。三診患者氣陰虧耗,痰毒未凈,治擬益氣健脾,補腎養(yǎng)陰,納氣化痰之法,方中紫丹參、紫石英、紫苑具有化痰袪瘀,納氣平喘之效。
江蘇省優(yōu)秀中青年中醫(yī)臨床人才研修專項課題(No.YX1204)
張文曦,女,醫(yī)學博士,主任醫(yī)師。第二批江蘇省優(yōu)秀中青年中醫(yī)臨床人才,主要從事內(nèi)科血液病臨床工作。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21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