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蓮
腦卒中患者吞咽障礙的臨床護理
李翠蓮
目的對腦卒中患者吞咽障礙的護理方法進行回顧分析, 為臨床促進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復, 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供參考。方法護士通過評估患者, 對存在吞咽困難的患者早期實施面頰部運動、雙唇運動、舌運動、口打開運動、聲門緊閉運動和進食技巧等康復指導。結(jié)果21例患者中, 護理滿意的有14例, 一般滿意的有5例, 不滿意的有2例, 護理滿意度為90.48%。通過護理, 可有效促進吞咽功能恢復。結(jié)論護士在吞咽障礙康復指導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腦卒中;吞咽障礙;護理
吞咽障礙是腦卒中后常見并發(fā)癥, 約30%~65%急性腦卒中患者存在吞咽障礙[1]。吞咽是最復雜的軀體反射之一,需要有良好的口腔、咽、喉和食管功能的協(xié)調(diào)。吞咽障礙可導致脫水、營養(yǎng)不良、吸入性肺炎(可反復發(fā)生), 甚至窒息而死亡。從吞咽開始到食物到達賁門, 經(jīng)歷上述復雜的過程,所需時間僅為幾秒鐘。這表明正常人類的吞咽反射弧上某個環(huán)節(jié)受損傷時, 就會發(fā)生吞咽困難。吞咽困難的患者有的會因被吞咽的食物經(jīng)常誤入氣管而引起肺部感染即所謂的吸入性肺炎而喪生。故在發(fā)病初期出現(xiàn)吞咽活動不協(xié)調(diào)、吞咽時常發(fā)生嗆咳現(xiàn)象, 就應引起注意并及早檢查治療。在患者入院后通過護士早期介入吞咽康復指導, 可有效縮短患者住院時間, 增進護患和諧, 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降低死亡率, 減輕患者經(jīng)濟負擔, 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21例患者, 其中男15例, 占71.4%;女6例, 占28.6%。其中45~55歲的5例, 占23.8%;56歲以上的16例, 占76.2%。伴有高血壓的患者16例, 占76.1%。糖尿病的患者有8例, 占38.1%。冠心病的患者3例,占14.3%。有5例患者有短暫性腦缺血的病史, 占23.8%。
1.2 護理方法
1.2.1 做好評估 ①吞咽障礙常見的癥狀:咀嚼困難或口腔肌肉無力或舌運動不靈活;流口水或食物隨口水流出;吞咽時出現(xiàn)頭部動作過度, 如搖頭晃腦方式幫助吞咽;食物殘留在口腔內(nèi)部或口中塞滿食物咽不下;食物含在口中卻毫無吞咽現(xiàn)象;感覺食物卡在喉嚨;進食或喝飲料的當時或之后咳嗽或嗆到;吞咽后說話時, 聲音有水流聲;進食時間延長,食量不大(吃東西很容易吃飽);有脫水現(xiàn)象, 體重減輕;每口食物或飲料需吞兩三次才能下咽。②吞咽功能分級:Ⅰ級:完全胃管進食;Ⅱ級:口腔與胃管混合進食;Ⅲ級:完全口腔進食, 但需輔以代償和適應等方法;Ⅳ級:完全口腔進食,無需輔以代償和適應等方法[2]。③康復指導材料:壓舌板、吸水管、棉棒、哨子、水、無菌手套、硬幣。④患者納入標準:神志清楚, 無認知障礙, 全身狀況較好。
1.2.2 護理指導
1.2.2.1 面頰部運動 觀察患者面部表情, 先從偏癱一側(cè)面部開始, 護理人員戴手套, 將大拇指按住偏癱側(cè)面頰骨,食指放入偏癱側(cè)口腔, 與大拇指從面頰外側(cè)將面部肌肉拉住,從面頰骨朝嘴角方向往下拉, 拉到嘴角時停頓5 s, 反復20次按摩后做健側(cè)面頰部運動, 原則是健側(cè)做運動的次數(shù)是患側(cè)的1/2, 如患側(cè)做20下, 則健側(cè)做10下, 以達到肌力的平衡,增加臉部的對稱和感覺。做面頰部運動時, 注意觀察患者的狀態(tài), 忌用力過大。
1.2.2.2 雙唇運動 用3個濕棉棒捆在一起從口唇的一側(cè)上唇旋轉(zhuǎn)滑至另一側(cè), 再從另一側(cè)口角的下唇滑至原位, 目的是通過按摩口唇部肌肉, 使其放松, 同時增加口唇質(zhì)感;如果患者上唇縮進口腔, 下唇包住了上唇, 則使用食指和大拇指按住上唇肌肉, 由上往下拉, 并由左而右均勻的按摩上唇肌肉, 反復做10次, 然后讓其閉嘴做吞咽, 同法做下唇運動。如果患者流口水, 指導患者盡量用力抿住雙唇, 保持緊閉姿勢5 s, 反復練習10次, 還可以讓患者咬合上下牙齒, 將棉棒或吸水管放入牙齒外面雙唇的中間, 指導患者用力緊閉口唇, 阻止棉棒掉下來, 數(shù)1、2、3拿下棉棒讓患者做吞咽,或讓患者雙唇夾住壓舌板, 從旁邊抽出壓舌板的同時囑患者用力閉唇以阻止壓舌板的抽出, 數(shù)1、2、3拿下壓舌板讓其做吞咽。或者在兩個壓舌板兩端加硬幣, 阻止壓舌板掉下來,數(shù)1、2、3拿下壓舌板并讓其做1次吞咽。
1.2.2.3 舌運動 ①舌尖運動:用湯勺或壓舌板放在口前面, 再以舌用力頂住湯勺或壓舌板, 反復練習10次。②兩側(cè)舌運動:用一湯勺或壓舌板放在舌的側(cè)旁, 再用舌用力頂住湯勺或壓舌板, 反復練習10次, 同樣做另一側(cè)舌運動。如舌不動, 可以用壓舌板在舌的一側(cè)搖動以誘導舌, 因舌有自然找食物的基本功能。③拉舌運動:用沾濕的毛巾或紗布包住舌尖, 將舌尖定位, 要求患者將舌往后縮, 反復收縮3次, 放手讓舌自然往后用力縮, 反復練習10次, 此運動可以增加舌根部的力量。④喉嚨提升運動:將吸水管放在口內(nèi), 另一端用手堵住, 用力吸, 可見聲門往上提, 數(shù)1、2、3、4?;蛑笇Щ颊哂昧Υ瞪谧? 吹哨子可有效地將聲音往前移。
1.2.2.4 口打開運動 用1湯勺放入口中, 舌不要碰到湯勺, 讓面頰肌肉松開, 數(shù)1、2、3、4將湯匙拿出來, 讓其閉唇做吞咽, 或用手撐放于下頜部, 抵抗患者張口, 同時讓患者用力張口, 數(shù)1、2、3、4, 反復做10次。
1.2.2.5 聲門緊閉運動 可以指導患者借助推力如推椅子或推墻, 同時喊出短促而響亮的1~10個數(shù)字, 可有效促進聲門緊閉。或讓家屬用手推患者一側(cè)面頰部, 同時患者使用相反的力抵抗, 此方法對半邊聲門麻痹效果更好。
1.2.2.6 進食技巧 進食時要半臥位;控制進食速度, 一口一口慢慢進食;飲食前食用碎冰塊刺激吞咽, 讓口腔有適度的濕潤度;小口的吃與喝;進食時不要說話;注意并清除聚集在口腔左右兩邊的食物;每一口食物吞2次;用湯勺進流質(zhì)食物, 勿用吸管;進食時, 交替食用固體和流質(zhì)食物;吞咽每3~5次, 要咳嗽一下, 清一清喉嚨;吞咽后, 聽自己的聲音, 若聲音混濁或帶水聲, 要清一清喉嚨;飯后要保持原姿勢30 min后再躺下或活動, 以防止胃液反流;患者神志清醒時才給予喂食。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通過對患者實施有效護理措施, 所有患者的病情具有較大程度改善。21例患者中, 護理滿意的有14例, 一般滿意的有5例, 不滿意的有2例, 護理滿意度為90.48%, 對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前后的指標對比,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復除了積極做局部運動、恢復面頰部、唇舌等部位肌肉功能外, 離不開護理人員的正確的指導[3]。對于危重患者也要重視口腔運動, 肌肉若不刺激, 就會逐漸喪失其功能, 如舌尖的被動運動, 面頰肌肉的按摩運動, 這為患者清醒后吞咽功能的恢復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護理人員給家屬做示范直到其掌握, 通常早午晚各做15~20 min, 康復指導后, 通過吞咽功能等級的評定來確認吞咽障礙是否改善, 此方法所需設備、器材簡單, 護理人員及家屬均比較容易掌握, 可有效促進吞咽功能的康復, 減少患者消瘦、誤吸或吸入性肺炎的發(fā)生率, 減輕了患者長期留置胃管所帶來的不適, 從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增加患者滿意度, 適應現(xiàn)在創(chuàng)優(yōu)病房的開展, 優(yōu)質(zhì)護理服務的深入, 值得臨床借鑒。
[1]大西幸子, 孫啟良.攝食吞咽障礙康復實用技術.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2000:23.
[2]王瑞華.神經(jīng)源性吞咽障礙的評定與康復.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02, 8(2):109-112.
[3]楊紅艷.早期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預后的影響.當代護士(中旬刊), 2014(6):25-2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4.126
2014-11-03]
132001 吉林市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