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旌 周 強 王壽海
1)江蘇常州市第四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 常州 213032 2)江蘇常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常州 213003
大腦鐮旁腦膜瘤是指基底位于大腦鐮,且可向大腦鐮兩側(cè)生長,常埋入大腦半球?qū)嵸|(zhì)內(nèi)的腦膜瘤。在我國,大腦鐮旁腦膜瘤約占顱內(nèi)腦膜瘤的6.47%,居第5位[1]。由于病變位置較深,與重要血管、功能皮質(zhì)相鄰,操作空間較小,以往肉眼手術難以做到全切,且易造成嚴重的并發(fā)癥。近6a來,我們應用顯微鏡手術切除18例大腦鐮旁腦膜瘤,效果良好,現(xiàn)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18例患者,男7例,女11例,年齡36~70歲,平均47歲。病程3周~5a,平均18個月。其中頭痛、頭昏16例,癲癇發(fā)作5例,上、下肢運動障礙8例,精神癥狀3例,視野缺損2例,排尿障礙2例。
1.2 影像學資料 所有患者均行頭顱CT 及MRI檢查。頭顱CT 見顱內(nèi)大腦鐮旁單側(cè)或雙側(cè)球形或扁平狀病變,平掃時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有點狀或不規(guī)則鈣化,增強后強化明顯;頭顱MRI見腫瘤在T1和T2加權像呈略高信號或等信號,周圍有不同程度的水腫帶,增強后在T1加權上強化明顯,10例病灶存在腦膜尾征。根據(jù)MR 圖像以冠狀縫和人字縫為界,將腫瘤分為前、中、后1/3,本組位于前1/3 6例,中1/3 9例,后1/3 3例,腫瘤累及大腦鐮兩側(cè)5例,腫瘤最大徑3.0~6.0cm,平均4.3cm。
1.3 手術方法 (1)麻醉及體位:所有患者均采用氣管插管靜脈復合全麻,腫瘤位于大腦鐮前、中1/3者采用仰臥位,后1/3者取俯臥位。(2)手術入路:根據(jù)有利于顯露腫瘤的原則選擇手術入路。大腦鐮前1/3腦膜瘤采取發(fā)際內(nèi)冠狀切口,大腦鐮中、后1/3腦膜瘤取過中線馬蹄形切口,骨窗抵達或越過中線。腦膜瘤向大腦鐮兩側(cè)生長的則從非優(yōu)勢半球或腫瘤較大側(cè)入顱,兩側(cè)腫瘤均較大的行雙側(cè)開顱。(3)顯微手術:距矢狀竇3cm 處切開硬腦膜翻向上矢狀竇、懸吊后在顯微鏡下操作:妥善保護回流靜脈、上矢狀竇及腦組織,暴露腫瘤的前、后界,瘤體較小時剪開腫瘤周邊的大腦鐮,分離腫瘤與周圍腦組織的粘連,完整切除腫瘤;瘤體較大時先電凝腫瘤基底前、后界及上部大腦鐮,行瘤內(nèi)分塊切除,再將受侵的大腦鐮一并切除,徹底止血后關顱,留置硬膜外引流48h。
按腦膜瘤切除Simpson分級法,本組I級切除6例,II級切除12例。根據(jù)2007 年版WHO 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腫瘤病理分類標準[2],術后病理:纖維型8例,上皮型4例,過渡型(混合型)3例,砂粒型2例,血管瘤型1例。術后4例患者短期出現(xiàn)對側(cè)肢體肌力下降或原有偏癱加重,經(jīng)治療后均恢復正常;術前癲癇發(fā)作5例,手術后半年停用抗癲癇藥,3例未再發(fā)作,2例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2例視野缺損者術后有不同程度改善;2例排尿障礙者恢復正常。本組無手術死亡病例,18例患者隨訪1~4a,未見腫瘤復發(fā)。
大腦鐮旁腦膜瘤位于大腦縱裂內(nèi),埋藏在大腦半球皮質(zhì)下,可沿大腦鐮向前后侵犯,基底部較寬,上有上矢狀竇和上引流靜脈,下有胼周、胼緣動脈和下矢狀竇,手術空間狹窄,腫瘤顯露困難。利用手術顯微鏡良好的放大和照明,術中解剖清楚,能保護主要血管和腦組織,有助于識別腫瘤組織,使大腦鐮旁腦膜瘤全切率提高,手術并發(fā)癥下降[3]。通過本組病例的顯微手術切除,筆者體會如下:(1)重視術前評估:除了病人的一般狀況、手術耐受力外,術前需重視MRI的矢狀位和冠狀位圖像,這對確定腫瘤與上矢狀竇、腦皮層的關系有幫助,同時要了解腫瘤與大腦皮質(zhì)引流靜脈及大腦前動脈的關系。(2)體位、皮瓣及骨瓣的設計:腦膜瘤與大腦鐮的關系可分為前、中、后1/3三部分,據(jù)此可考慮手術時患者的體位和頭皮切口。腫瘤位于大腦鐮前1/3的患者取水平仰臥位,頭部稍高于身體水平線以減少術中出血,中1/3鐮旁腦膜瘤患者取仰臥位,軀干稍抬高,頸前屈,后1/3鐮旁腦膜瘤取俯臥位。切口設計要使腫瘤位于骨瓣中心,對于位置較深的要考慮能否早期處理腫瘤基底,大腦鐮前1/3腦膜瘤取發(fā)際內(nèi)冠狀切口,中后1/3 鐮旁腦膜瘤取跨中線的馬蹄形切口,主要位于一側(cè)的鐮旁腦膜瘤行單側(cè)開顱,雙側(cè)生長的較大腦膜瘤行雙側(cè)開顱。骨窗的大小要保證可充分顯露腫瘤并切除受累的大腦鐮,因此我們認為不能過度強調(diào)小骨窗開顱,骨窗應達或過中線,鉆孔時勿損傷下方的上矢狀竇。(3)腫瘤切除方法的選擇:暴露腫瘤時,如腫瘤較淺,自縱裂牽開半球腦組織1~2cm,必要時游離皮層靜脈少許即可;如腫瘤較深,我們認為可切除小部分腦組織或電凝后剪斷1~2支橋靜脈,但僅限于非功能區(qū)。先暴露腫瘤的前、后界,如瘤體較小,剪開腫瘤周邊的大腦鐮,分離腫瘤與周圍腦組織的粘連,并通過大腦鐮的缺損切除向?qū)?cè)生長的腫瘤;腫瘤較大時,先電凝腫瘤基底前、后界及上部大腦鐮,然后行瘤內(nèi)分塊切除,最后爭取將與腫瘤粘連的大腦鐮一并切除。但在實際手術過程中受侵大腦鐮的切除較為困難,我們用雙極電凝反復電灼受侵的大腦鐮防止腫瘤復發(fā)[4],這就是本組腫瘤Simpson II級切除較多的原因。雙側(cè)大型鐮旁腦膜瘤行雙側(cè)開顱時,先切除較大一側(cè)的腦膜瘤,然后切開對側(cè)硬腦膜,將對側(cè)腫瘤切除。(4)保護腦功能:術中如患者顱內(nèi)壓較高,在切開硬腦膜前可快速靜滴甘露醇。顯微操作時應在自動牽開器的幫助下,沿大腦鐮由淺入深進入縱裂,對腦組織的牽拉要輕柔并間斷松開,暴露的腦組織用濕棉片覆蓋。術中注意減少雙極電凝熱傳導對腦組織的損傷,嚴格按腫瘤與正常腦組織蛛網(wǎng)膜間隙分離。(5)腫瘤周圍血管的處理:在靠近中線處切開硬腦膜時,充分接近矢狀竇的同時不可損傷矢狀竇,大腦鐮前1/3腦膜瘤已侵犯并導致上矢狀竇閉塞時,可結扎矢狀竇。對中央靜脈應加以保護,可自中央靜脈前或后方入路,必要時游離皮層靜脈以利暴露,防止損傷造成術后肢體運動障礙。腫瘤較大時前方多與大腦前動脈粘連,分離和切除深部腫瘤時應防止損傷該動脈。術中切開硬膜后注意避開粗大的大腦上靜脈,對進入腫瘤的血管依先動脈后靜脈的原則在靠近腫瘤側(cè)電凝剪斷,對不進入腫瘤的血管,特別是主干血管要仔細分離加以保護。
總之,大腦鐮旁腦膜瘤手術病死率約0.4%,復發(fā)率為2.34%,效果令人滿意[5]。腫瘤復發(fā)主要與腫瘤切除程度及病理性質(zhì)有關[6],如將腫瘤連同受侵的大腦鐮一并切除,可降低復發(fā)機會。因此,我們認為重視術前影像學評估,選擇適當?shù)氖中g入路,應用顯微手術,可減少大腦鐮旁腦膜瘤術中對腦組織和血管的損傷,減少術后并發(fā)癥及復發(fā),降低手術病死率,提高腫瘤全切率。
[1]趙繼宗,主編.臨床診療指南·神經(jīng)外科學分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60.
[2]陳星榮,沈天真,汪寅.學習2007年版“WHO 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腫瘤的病理分類”[J].中國醫(y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09,15(3):203-204.
[3]陳文新,王哲勛,宋歌,等.大腦鐮旁腦膜瘤顯微手術切除26例分析[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7,28(19):1 733.
[4]喻軍華,黃錦峰,袁學剛,等.大腦鐮旁腦膜瘤的顯微手術治療[J].中國臨床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09,14(12):759.
[5]王忠誠,主編.王忠誠神經(jīng)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98.
[6]楊友忠,陳新生,施正生,等.大腦鐮旁腦膜瘤顯微外科治療[J].安徽醫(yī)學,2010,31(7):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