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銳俊+謝威士
摘 要 目的:探索當代中國大學生謙虛心的心理結構。方法:采用社會效度方法在對240名大學生進行預調(diào)查的基礎上,按照各項詞語頻數(shù)的高低,選擇頻數(shù)出現(xiàn)最高的47個特征詞編制成大學生謙虛心的內(nèi)隱觀調(diào)查問卷。選466名學生為調(diào)查對象,要求他們按照特征詞的接近程度進行評分。結果:大學生的謙虛心內(nèi)隱觀主要由6個因素構成:為人處事風格、學習態(tài)度、人格品質(zhì)、虛假謙虛、自我要求、君子行為。大學生認為與謙虛心最接近的是虛心、謙和、謙讓、中國人、彬彬有禮、美德、友好、低調(diào)、請教、君子。結論:謙虛心在當代中國大學生心目中存在共性,并一直得以繼承與發(fā)揚。
關鍵詞 謙虛心;內(nèi)隱理論;因素分析;大學生
分類號 B841.7
1 前言
在人的性格結構中,有一組以“心”為基礎并用之命名的組成因素,即自尊心、自信心、好勝心、責任心和謙遜心;其中“謙虛心”(modesty)是具有濃厚中國文化色彩且至今仍在廣泛使用的概念。謙虛心又稱虛心、謙遜心、謙讓心,是一個人舉止風貌、人格形態(tài)、行為準則所達到的較高的精神境界。謙虛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一個人優(yōu)秀品質(zhì)的外觀(燕國材,2010)。謙虛心是一種重要的人格特征,在國內(nèi)外的人格理論中,大多將謙虛或謙遜的同義詞作為人格因素的組成部分;是一種親社會行為,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主題之一;是中國人一種重要的行事風格(胡金生、黃希庭,2009)。謙虛心具體包含認識、體驗和行為準備三種心理因素。積極心理學提煉出人類本性的六大美德,即智慧、勇氣、仁慈、正義、節(jié)制與超越,而謙虛心就是節(jié)制美德下的一種性格優(yōu)勢(Peterson & Seligman,2004)。因此對謙虛心研究不僅是弘揚優(yōu)秀謙虛文化的需要,也是為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證依據(jù)。
國內(nèi)外關于謙虛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內(nèi)涵、類型、測量與功能等方面。目前國內(nèi)外關于謙虛心的內(nèi)涵還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概念。國內(nèi)研究者認為謙虛心由四個方面組成:謙虛認識、謙虛體驗、謙虛行為和謙虛意志(燕國材,2010;胡金生,黃希庭,2009)。有學者從中國傳統(tǒng)解讀了謙虛文化的內(nèi)涵:守弱處柔、卑己尊人、允恭克讓、恭敬有實(胡金生,黃希庭,2006)。國外主要觀點有,Driver認為謙虛的人低估其自我價值,是對自身價值的一種無知。Flanagan認為謙虛的人能準確地感知自身的成就和價值,但不高估它們。Nuyen 認為謙虛心與尊重個體自身所取得的成就是可以獲得平衡的;Schueler認為謙虛心是指個體已經(jīng)取得并意識到實在的成就,但不在乎人們是否因為這些成就而對其進行高度評價(Allhoff,2010)。
關于謙虛心的類型,國內(nèi)有學者根據(jù)內(nèi)容上的不同,把謙虛心分為“實性”和“虛性”兩類;根據(jù)動機的不同,把謙虛心分為親和性謙虛心和防御性謙虛心(燕國材,2010;胡金生,2007)。國外學者將謙虛劃分為內(nèi)部導向謙虛和外部導向謙虛(Gareia,2006)。
關于謙虛心的測量,國內(nèi)有研究者編制了《大學生自謙認同度問卷》(胡金生,黃希庭,2009)、《自謙動機問卷》(胡金生,2009)和《大學生謙虛心理問卷》(梁小玲,2011)等。國外最具代表性的謙虛測量工具為Cai等人編制的《謙虛反應量表》,該量表分為三個分維度:謙虛傾向、謙虛的社會期望性和對謙虛的厭惡(Cai et al.,等,2011)。
關于謙虛心的功能,目前國內(nèi)外的研究主要圍繞謙虛心與學習、人際交往、主觀幸福感以及與自尊的關系展開。其一,在謙虛心與學習的關系方面,國內(nèi)學者認為謙虛心在學習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是積極學習的動力;是成功學習的保證;有助于發(fā)揮智慧的力量;有助于掌握淵博的知識(燕國材,2010)。其二,謙虛心與人際交往,大學生對搭檔自謙歸因的評價要好于對自利歸因的評價,喜歡與自謙歸因的搭檔交往(劉肖岑,桑標,張文新,2007);謙虛心對于心理健康的積極意義可能是一種符合文化期待的自我實現(xiàn)方式。其三,謙虛心與主觀幸福感,有學者認為,謙虛是中庸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這種中庸思維能夠正向預測生活品質(zhì),增進個體生活滿意度(吳佳輝,2006);Kuroda等(2004)的研究也表明,謙虛提高了人的主觀幸福感、自尊、充實感,降低了抑郁傾向;但是也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謙虛心與主觀幸福感各維度均未出現(xiàn)顯著的正相關(胡金生,2007,2009;Seligman,2004)。其四,謙虛心與自尊,有學者認為自尊的文化差異可以被謙虛的文化差異解釋(蔡華儉,2011)。關于謙虛心的發(fā)展研究國內(nèi)外尚且較少,國內(nèi)有學者做了關于小學兒童謙虛行為的發(fā)展研究(傅根躍,陳偉偉,2001),結果表明兒童的謙虛行為不僅與年齡因素有關,而且還會受到社會情境因素的影響。
綜上所述,國內(nèi)外研究還存在以下幾點不足:其一,對于謙虛心的結構劃分,僅從謙虛心的外顯特征進行探討,缺乏對其內(nèi)在心理機制層面的關注;其二、研究方法方面,一般是基于理論探討,缺乏實證、實驗研究和相應的應用探索;其三、研究工具方面,調(diào)查問卷設計較為簡單,項目代表性及相關指標尚需進一步驗證。
本研究擬采用內(nèi)隱理論的研究方法來揭示中國大學生頭腦中存在的“謙虛心”概念。近年來,國內(nèi)有關創(chuàng)造力(楊治良,蔡華儉,符起俊,2001)、大學生健全人格特征(李祚山,2005)、友誼(徐偉,李朝旭,韓仁生,2006)、青年人家的結構(李海青,2008)、大學生競爭人格特征(岑延遠,2013)等的探討都曾經(jīng)采取內(nèi)隱理論的研究方法來進行結構建構。內(nèi)隱理論能夠反映個體的內(nèi)部心理活動和某些文化特征,并能夠影響與指導人們的行為?;谏鲜隼碚摲椒?,擬通過對字詞聯(lián)想結果的內(nèi)容分析來研究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大學生對“謙虛心”的概念的理解,構建當代中國大學生“謙虛心”的內(nèi)隱觀。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在校大學生為被試,分兩個階段進行研究。
2.1 第一階段:預調(diào)查
采取整班抽取方法調(diào)查合肥市某高校學生共240人(男生100人,女生140人),年齡21.13±2.25歲。
采用開放式問卷,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列出至少15條由“謙虛心”這個詞聯(lián)想到的詞語或成語。對所收集的所有詞語進行內(nèi)容分析與頻數(shù)統(tǒng)計。首先采用“同義者合并”的方法減少項目,即少量者并入多量者(如上進、進取心、謙虛使人進步等均合并為“上進”),但近義者不予合并(如謙虛、謙和、謙讓、謙卑等不予合并)。通過以上方法對被試所列出的詞語進行分析、歸類、整理,然后進行頻數(shù)統(tǒng)計,最終找出47個高頻詞。以此為基本內(nèi)容編制大學生謙虛心的內(nèi)隱觀調(diào)查問卷,采用5點計分。
2.2 第二階段:正式調(diào)查
從合肥市某高校抽取496名在校大學生,回收有效問卷466份,其中男生146人,女生320人,年齡21.53±1.58歲。采用預調(diào)查階段編制的謙虛心內(nèi)隱觀問卷,要求被試對所列出的47項特征詞的接近程度進行評分,1分到5分代表從“非常不接近”到“非常接近”。將有效回收的問卷運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 大學生謙虛心內(nèi)隱觀的描述性統(tǒng)計
將正式調(diào)查中所統(tǒng)計的各項謙虛心特征按接近程度排列可知(見表1),具有謙虛心傾向的人所具有的47個特征中,接近度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虛心、謙和、謙讓、中國人、彬彬有禮、美德、友好、低調(diào)、請教、君子。在這10項特征中按照標準差的大小進行分析,得出大學生看法比較一致的依次是:謙讓、謙和、請教、美德、低調(diào)、君子、友好、彬彬有禮、虛心、中國人。
3.2 謙虛心特征內(nèi)隱觀的因素分析
為了進一步深層次地探索具有謙虛心個體的內(nèi)在心理結構,研究者用主成份分析法對評價結果進行分析。Bartlett球形檢驗值為4961.565(p<0.001),表明變量間有共享因素的可能性較大,對數(shù)據(jù)進行因素分析是適當?shù)?。然后進行因素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為6個,可解釋全部變異的49.84%(見表2),結合碎石圖結果發(fā)現(xiàn)抽取6個因素比較合適。六個因素的貢獻率依次為12.36%、9.87%、8.32%、6.70%、6.46%、6.14%。
3.3 謙虛心特征各因素的相關分析
從相關矩陣表(見表3)中可以看出,F(xiàn)1與F3、F5呈中等偏上的相關;F4與F5呈中等偏上相關;F1與F2、F3與F4、F4 與F5和F6都呈中等偏低相關;F1與F6、F2與F5和F6、F3與F5呈中等相關。說明各因素間有一定的獨立性,但又彼此具有較合理的聯(lián)系,具備解釋共享內(nèi)容的功能。
4 討論
4.1 大學生謙虛心的特征
從統(tǒng)計分析中可以發(fā)現(xiàn),大學生所認同的謙虛心的特征排在前十位的依次是虛心、謙和、謙讓、中國人、彬彬有禮、美德、友好、低調(diào)、請教、君子。這十個方面都是積極向上的謙虛心的特點,說明大學生對待謙虛心具有積極的態(tài)度,他們看到了傳統(tǒng)謙虛心的積極方面。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大學生雖然受到西方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人生觀以及為人處世方式的影響,但是“謙虛”作為一種良好的品質(zhì)一直受到當代大學生的認同和贊賞。
4.2 大學生謙虛心內(nèi)隱觀的結構成份
通過對調(diào)查結果的因素分析表明,大學生謙虛心的結構可分解為6個成分,即大學生謙虛心的內(nèi)隱觀主要表現(xiàn)在為人處事風格、學習態(tài)度、人格品質(zhì)、虛假謙虛、自我要求、君子行為等六個方面。
第一個因素(F1)——“為人處事風格”包含了13個項目。其中真誠、大方、誠實、老實、為人處事、包含等項目反映了具有謙虛心的個體在與人相處時的態(tài)度;勇敢、冷靜、樂觀、善良等項目反映了具有謙虛心的個體對自我的認知;高尚、中國人、喜愛等項目反映了大學生普遍認為謙虛心是中國人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表現(xiàn)。在這一因素上,在自我評估的研究中,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東亞人更傾向于對自己做較低的評價。日本人在諸多人格特質(zhì)的自評中存在消極錯覺和平均以下效應(Toyama,2010)。自謙是華人社會中重要的人際智慧,梁漱溟(2005)認為,中國社會乃倫理社會,倫理社會所重者,一言以蔽之曰:尊重對方。從大學生謙虛心的內(nèi)隱觀中可以看出來,謙虛心是一種高尚的情操,具有謙虛心的人容易受到人們的喜愛。
第二因素(F2)——“學習態(tài)度”包含了10個項目。其中虛懷若谷、不恥下問、謙和、謙讓等項目反映了具有謙虛心的人對待比自己地位低的人的學習態(tài)度;虛心、恭敬、請教項目反映了具有謙虛心的人對待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的學習態(tài)度;修養(yǎng)、沉穩(wěn)等項目反映了大學生認為具有謙虛心的人做事不莽撞;成功則是具有謙虛心的人在學習或事業(yè)中更容易獲得成功。燕國材(2010)認為:謙虛心是積極學習的動力,是成功學習的保證,有助于發(fā)揮智慧的力量并且有助于掌握淵博的知識。大學生關于謙虛心的內(nèi)隱觀同樣認為謙虛心對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擁有一顆謙虛心,在學習或以后的事業(yè)上更容易獲得成功。
第三因素(F3)——“人格品質(zhì)”包含了7個項目。其中品質(zhì)、人格、美德、彬彬有禮反映出大學生認為具有謙虛心的人有好的內(nèi)在人品;學習、態(tài)度反映出大學生認為謙虛心更容易在學習中表現(xiàn)出來;友好則反映出謙虛的人更容易獲得他人的肯定。自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理想人格的道德訴求,王夫之云:“謙,德之柄也”?!兑捉?jīng)》中有“謙謙君子,卑以自牧?!薄渡袝び輹ご笥碇儭分杏小皾M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闭f明自古以來,中國人都把“謙虛”視為一種美德,是一個人內(nèi)在的良好品質(zhì)。
第四因素(F4)——“虛假謙虛”包含了7個項目。其中虛榮、自負、虛假、驕傲、落后等反映出大學生認為生活中表現(xiàn)出謙虛行為的人,內(nèi)心不一定真正具有謙虛心的品質(zhì),反而是另一種極端的想法;自卑、內(nèi)向等則反映出大學生認為表現(xiàn)出謙虛行為的人內(nèi)心其實是對自己的貶低,從心里認為自己真的是“沒有能力”。胡金生(2009)認為,謙虛分為“實性”和“虛性”兩種,“實性”謙虛反映了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是自己永遠覺得有待進一步改進的學習態(tài)度,它的規(guī)范原則是真誠性和適度性。而“虛性”謙虛是一種自我表現(xiàn)策略,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采取的策略性行為,它的特征是虛偽性和怯懦性。在大學生謙虛心的內(nèi)隱觀中也可以看出來,大學生認為有些人的謙虛行為反而讓人覺得這個人是虛偽、驕傲、虛假、落后、自卑的表現(xiàn)。
第五因素(F5)——“自我要求”包含了5個項目。其中奮斗、上進、認真、知識淵博等反映出大學生認為具有謙虛心的人對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要求,自信則反映出謙虛的人對達到自己目標的信心。在大學生謙虛心的內(nèi)隱觀中,他們更多地認為具有謙虛心的人知識淵博,具有進取、奮斗的好品質(zhì)。這說明大學生不僅具有謙虛心的內(nèi)隱觀,而且對待“謙虛心”的態(tài)度多是正面的、積極的。國內(nèi)有學者認為,在中國這個典型的集體主義文化中,非常強調(diào)謙虛,不能過分自夸,要注意維護他人的感受并保護群體的和諧。比較客觀的自我評價或者表現(xiàn)得比較謙虛,有助于個體的人際適應,過高估計和夸耀自己的能力可能導致在群體中不受歡迎(陳麗,鄒泓,劉艷,2011)。胡金生(2007)認為,謙虛,就是卑己尊人,事實上具有謙虛心的人有很高的自尊心,甚至比其他人更加努力進取。
第六因素(F6)——“君子行為”包含了五個項目。包括溫和、淡定、君子、低調(diào)、謹慎等,反映出具有謙虛心的人在面對功名利祿時,所表現(xiàn)出的一種君子行為:謹言慎行,低調(diào)做人,不爭不搶。國內(nèi)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謙虛心自古以來作為君子行為的標準之一,認為君子富有知識,清楚地認識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自然也就能客觀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別人的優(yōu)點,進而會以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來待人處世(汪鳳炎,鄭紅,2008)。
本研究采用內(nèi)隱的社會效度的研究方法探索大學生的謙虛心表征,較之直接從理論構想編制問卷的方法更為有效,更深層次地挖掘了謙虛心的內(nèi)涵及表征,其研究的結果也更具代表性。
5 結論
(1)大學生關于謙虛心的內(nèi)隱觀表現(xiàn)在六個因素上:為人處事風格、學習態(tài)度、人格品質(zhì)、虛假謙虛、自我要求、君子行為。
(2)大學生認為最接近謙虛心特征的是虛心、謙和、謙讓、中國人、彬彬有禮、美德、友好、低調(diào)、請教、君子。主要表現(xiàn)在為人處事風格、學習態(tài)度、人格品質(zhì)和君子行為四個方面。
參考文獻
蔡華儉.(2006). 泛文化的自尊——基于中國大學生的研究證據(jù). 心理學報,06:902—909.
岑延遠.(2013).大學生競爭人格的內(nèi)隱觀研究. 心理學探新,01:52—56.
陳麗,鄒泓,劉艷.(2011).中學生自我提升的特點及其與人際適應的關系. 心理與行為研究,03:161—167.
傅根躍,陳偉偉.(2001).小學兒童謙虛行為的發(fā)展研究. 應用心理學,01:19—24.
胡金生,黃希庭.( 2009).自謙:中國人一種重要的行事風格初探.心理學報,09:842—852.
胡金生,黃希庭.(2006).華人社會中的自謙初探. 心理科學,06:1392—1395.
胡金生.(2007).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視野中的自謙. 心理學探新,03:19—21+43.
李海青.(2008).“家”的結構分析:當代青年人“家”的內(nèi)隱觀研究. 心理科學,31(4):1014—1017.
李祚山.(2005).大學生健全人格特征的內(nèi)隱觀研究.心理科學,28(6):1406-1409.
梁漱溟.(2005).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梁小玲.(2011).大學生謙虛心理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南昌大學.
劉肖岑,桑標,張文新.(2007)自利和自謙歸因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實驗研究. 心理科學,05:1068—1072.
汪鳳炎,鄭紅.(2008). 孔子界定“君子人格”與“小人人格”的十三條標準. 道德與文明,04:46—51.
吳佳輝.(2006).中庸讓我生活得更好——中庸思維對生活滿意度之影響.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6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社會心理學會.
Allhoff,F(xiàn).(2010).What is modes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Philosophy,23:165—187.
徐偉,李朝旭,韓仁生.( 2006).友誼的結構研究——一項對大學生友誼內(nèi)隱觀的調(diào)查研究. 心理科學,05:1096—1100+1080.
Cai,H.J.,Sedikides,C.,Gaertner,L.,Wang,C.J.,Car-vallo,M.,Xu,Y.Y.,et al.(2011).Tactical self-enhancement in China:is modesty at the service of self-enhancement in East Asian culture?.SocialPsychology and Personality Science,2(1):59—64.
燕國材.(2010).論謙虛心與學習. 上海教育科研,10:52-54.
Garcia,J.L.A.(2006).Being unimpressed with ourselves:reconceiving humility. Philosophia,34:417—435.
楊治良,蔡華儉,符起俊.(2001).大學生創(chuàng)造性內(nèi)隱觀的調(diào)查研究.心理科學,24(6):641—645.
Kuroda,Y.,Aritoshi,K.,&Sakural,S.(2004).Enhancement ofclose friendship 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Japanese college students:moderating role of the interdependent-independent construal of the self.The Japane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52(1):24—32.
Park,N.,Peterson,C.,Martin E.P.(2004).Seligman.Strengths of Character and Well-being.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3(5):603—619.
Toyama M,Sakurai S.(2010).Positive illusions in Japanese students.The Japa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72(4):329—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