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愛紅
科學有效的英語課堂討論有助于學生鞏固和理解教師講授的語言知識,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思維能力。然而,教師在組織英語課堂討論時,常常會出現下達的討論任務學生難以把握、學生討論時離題太遠等一系列問題。怎樣使英語課堂討論既保證學生的參與度又富有成效,做到形與實的統一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一、課前準備——學生討論活動的基礎
課前準備分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對討論問題的預設準備,二是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
1.教師課堂討論的準備
現階段英語課堂討論一般采取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小組或班集體討論)—探索問題一解決問題的形式。這種形式也適合初中學生的心智發(fā)展階段及知識水平,因此,教師問題的設置妥當與否直接關系著課堂討論的質量。恰當的討論問題需要符合以下幾點基本要求:一是討論題目順應當節(jié)課教學目標的設置,多數情況下,體現在當節(jié)課需要掌握的重點知識和難點問題的突破上;二是討論問題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當,是學生可以把握目.有普遍性的問題,并貼近生活,對學生有吸引力;三是討論問題可探究的空間要足夠大,便于學生展開想象,并能夠容納低、中、高不同層面和不同角度的探索伸展,以利于全體學生共同提高。教師在設計討論題目時,對這三個方面要同等考慮,做到既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又能收到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例如,在復習一般過去時句型結構時,討論題的設置,如果從討論題(1)過去式句型的一般結構(2)你學過哪些過去式句子(3)Why didnthe/she come to schoolyesterday?選擇(1)作為討論題,學生可討論的空間非常狹窄,討論范圍只能是重現教師總結的語法知識,圍繞著陳述句結構為:主語+謂語(動詞過去式)、主語+系動詞過去式,疑問句為:Did+主語+動詞原形、系動詞過去式+主語這兩種結構反復重復。選擇(2)為討論題,只是對學生記憶能力的檢測,把英語學習變成了機械的記憶。而選擇(3)作為討論題,學生則可以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根據生活實際給出各種不同的回答:他昨天病了,他頭痛,他不舒服,他肯定有事……并且在用英語對話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到英語時態(tài)語序和漢語的差別,在有趣的討論活動中,掌握過去式句型結構規(guī)律。
2.學生課堂討論的準備
學生課堂討論的準備分為小組合作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和當節(jié)課學習內容的知識儲備兩個方面。
第一,課堂討論的最有效形式是小組討論,它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參與度,增大人均語言活動量。而良好的小組討論習慣,需要較長時間的磨合和教師的引導。通常的做法是:①把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并考慮到小組成員的異質性,將性格差異明顯、英語基礎高低不同、在各方面互補的學生編為一組。②小組討論時有比較明顯的分工,由小組長記錄小組成員的討論要點并形成提綱,準備交流發(fā)言;小組長一職不宜長期固定,最好輪流擔任,使每個學生都有發(fā)言的機會。③小組成員要具有集體意識,善于傾聽別人的見解,學會分享和互相補充;在討論問題時大家集思廣益,既能確保人人參與其中、各抒己見,又便于成員間相互協作,最后達成共識。最后,將小組結果作為集體智慧的結晶向全班同學展示,使學生分享創(chuàng)意,擴大視野。
第二,課堂討論前學生也要針對討論題目進行思考,對教材及教學參考資料進行預習和學習,從思想上、知識上、資料上做好充分準備,并按照要求整理出自己的發(fā)言提綱。教師應指導學生學會從專題學習網站、課外讀物等方面收集自己感興趣的故事及各種相關材料,從已經學過的教材中提煉和歸納與本節(jié)課有關的非專題、非連續(xù)性出現過的各個“新”知識點,明確討論問題所涉及的時態(tài)用法及構成原則,以備自覺積極地參與討論準備,同時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
二、梯度實施——課堂討論精彩和智慧的推動
一是做好新知識呈現,創(chuàng)設良好討論情景。英語課堂討論的時機是在新知識呈現之后。在呈現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根據教材而設的具體場景充當“示范表演者”,以流利的口語配合動作、手勢及各種圖片實物,意思明了地表現出新的語言,把學生帶入到具體的場景和英語氛圍中,使學生在接受新語言的過程中不僅用心聽、動眼觀察,而且動腦思考,有欲動口說話的沖動。如在學習六年級下冊《Unit 9 I want to be an actor.》中的“teacher,student,nurse,doctor,policeman,actor,reporter,waiter,worker”等表示職業(yè)的單詞時,我給學生設定了一個情景:“我和你們是同學,和你們一樣大,20年后有一天,我們班同學聚會,大家互相介紹自己,我先來‘Hello!Im your old classmate.Im very glad to see you today.How areyou?Im a teacher now.In my class.there are 40 students.Theyre very lovely and clever.”情景給出后,同學們都很興奮,積極暢想著自己未來的樣子,個個爭著要求表演。
二是做好涉及材料準備,及時補充討論情節(jié)。首先,要想使課堂討論成為學生自主學習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的天地,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利用課本內容拓展知識面。如六年級下冊《Unit 2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在學習之前必須讓學生了解自己喜歡的電影名稱、主要演員,他們有什么特點,有哪些作品及該電影的類別。教師在學生查閱的基礎上做必要補充,對內容進行簡要的陳述。這樣,學生只對他們非常熟悉的內容參與討論過程,才能有話可說。此外,教師應事先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熟悉那些在討論中使用概率較大的生詞或詞匯。
三是融匯多種討論手段,延伸拓寬討論范圍。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做到引導、控制、鼓勵和小結綜合使用。引導,就是教會學生觀察問題的角度、展開討論的步驟以及注意談話的方式等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在討論過程中,尤其是同桌雙人討論、四人小組討論時,教師要走動巡視,滿懷情感和希望,以欣喜、鼓勵的心態(tài)傾聽學生的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普遍發(fā)言。及時給學生提供幫助,給不能成句者補充完整,給思維阻滯者以提示點撥;并把有價值的見解寫在黑板上,給發(fā)現問題的學生以成就感,給其他正在討論的小組新的思路和提示。
三、合理評價——課堂討論熱情延續(xù)的保證
合理評價對指導和調節(jié)討論過程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學生倍受鼓舞,從而產生更大的動力,還可以使教師反思自己課堂討論活動設計的合理性。因此,教師在交流結束后,要按同一標準對小組集體和小組成員進行全面、準確的評價。評價不僅關注結果是否正確,更要關注討論過程,即小組成員的參與度、討論過程是否有序、討論話題是否有效等;教師應允許學生犯錯誤,因為只有在犯錯誤的過程中,學生才更能感悟、領會、掌握和運用知識。教師始終要堅持以正面教育和鼓勵為主,使學生感到參與討論活動不僅有“味”,而且有“功”,從而激發(fā)學習英語的興趣。
(責任編輯 肖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