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燁謙
摘 要:本文首先介紹壓力測試和個人住房信貸壓力測試思路,說明了壓力測試的步驟與程序,再按照該思路來檢驗商業(yè)銀行分行數(shù)據(jù),最后判斷該分行在三種壓力情景下的風險承受能力。
關鍵詞:個人住房信貸;壓力測試
一、壓力測試的含義
(一)銀行個人住房貸款壓力測試簡介
1.定義
中國銀監(jiān)會在發(fā)布的《商業(yè)銀行壓力測試指引》中指出,壓力測試是以定量分析為主的一種風險分析方法,通過對銀行所可能產生的小概率事件或極端不利的情況下所產生的損失,分析這些損失給銀行資金和盈利能力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從而對單家銀行或銀行集團甚至是銀行體系的脆弱程度作出一定的判斷和評估,進而采取相應的必要措施。
2.個人住房信貸壓力測試思路
本文中對我國商業(yè)銀行個人住房信貸壓力測試主要指對房地產價格波動的預測,及商業(yè)銀行在房價變動區(qū)間內的風險承受能力。
二、銀行壓力測試的步驟與程序
(一)獲取正確、及時的數(shù)據(jù)。
(二)設定壓力情景。進行壓力情景的設定可以將其劃分為專家情景和歷史情景兩種。專家情景則相對簡單,僅涵蓋一個或少數(shù)幾個風險因子;歷史情景是進行歷史重大事件的模擬。
(三)選擇進行壓力測試的方法。壓力測試的辦法可以歸為兩類:第一,敏感性分析,主要目的是為了對少數(shù)幾項關系較密切的因素或單個的重要風險因素的假設變動對銀行風險的暴露;第二,情景分析,也稱之為多因素分析,重心是為了對系統(tǒng)或者是金融機構所可能遭遇的雖罕見但也有可能發(fā)生事件的承受能力的評估。
(四)確定風險因素。在本文中選擇違約概率(Probability Default,PD)、違約損失率(Loss Given Default,LGD)及違約風險暴露(Exposure At Default,EAD)作為風險因素
(五)代入數(shù)據(jù)進行壓力測試,對銀行安全性和穩(wěn)健性進行衡量,判斷出銀行的準備資金是否能夠覆蓋和應對壓力情景沖擊下的預期損失。
三、利用敏感性分析方法分析房價下跌對銀行個人住房貸款的影響
本文依據(jù)上述的銀行壓力測試的步驟,設定參數(shù)并確定相關的數(shù)據(jù),以某商業(yè)銀行所屬分行為例,分析當房價下跌時該行的個人住房按揭貸款面臨的風險。
(一)以2013年12月31日該分行個人房貸數(shù)據(jù)為基準。
(二)設計壓力情景。由于我國的商業(yè)銀行房地產貸款利率以及其他經濟變量在短期內將保持穩(wěn)定,所以本文只選取房價來進行壓力測試。
(三)選擇敏感性分析方法作為執(zhí)行壓力測試的方法來研究房價變動對該行房地產貸款的影響。
(四)確定LGD、EAD、PD等風險因子的取值。按照有關要求,房地產個人住房按揭貸款LGD統(tǒng)一取50%,房地產開發(fā)貸款LGD統(tǒng)一取45%,EAD取貸款余額作為近似,PD的取值計算方法將通過綜合LGD和EAD的分布,以及貸款逾期還款情況得出。帶入數(shù)據(jù)得出:
5.選擇假設條件。將房價下跌分成三類情況,具體分為輕度壓力環(huán)境(房價下跌10%);中度壓力環(huán)境(房價下跌20%);重度壓力環(huán)境(房價下跌30%)。
6.依照三類壓力情況對銀行預期損失進行判斷。當房價下跌10%、20%、30%時,分別計算得出PD的值,然后利用EL=PD×LGD×EAD,得出銀行預期所面臨的損失。
7.最后對測試結果進行分析從而得出該分行在個人房貸上的安全性。該分行的貸款損失準備金是2.9億元。
四、壓力測試結果
該分行于2013年12月31日個人住房貸款余額為17.01億元。
測算結果表明,在任意一種壓力情景下,該分行所擁有的損失準備金都是足以對貸款違約損失進行彌補的,該分行的信貸質量比較好。
五、結論
通過壓力測試可以看出,即使在房地產價格下跌30%的極端條件下,該分行的個人住房貸款質量依然不受太大影響,房貸風險是可控的。但是我們依然不能忽視房價下跌引起的系統(tǒng)性風險,因為房地產和其他產業(yè)的高度相關性,房地產價格的波動會影響整個宏觀經濟的穩(wěn)定和健康發(fā)展。所以金融部門關注并積極應對房地產市場出現(xiàn)的問題,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作者單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政治學所)
參考文獻:
[1] 張雯.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房地產信貸風險研究的啟示[J].金融論壇,2009,(5).
[2] 劉萍,田春英.商業(yè)銀行個人房地產貸款壓力測試初探[J].科技與管理,2008,(1).
[3] 馮佳.商業(yè)銀行房地產貸款壓力測試分析[J].五邑大學學報,2009,(11):22-26.
[4] 宇文境澤,李誠.基于壓力測試的我國商業(yè)銀行個人房貸違約風險評估[J].經營管理者,2010,(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