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庫柏
作為一個對探究人性感興趣的人,我常常想不通一個問題:為什么會有人舉家出游?最近,我們帶幾個孩子去意大利南部度假的時候,我再次思考了這個問題。
幾乎每天都下雨,這是意料之中的。還有每個家長都很熟悉的事情:比如早上6點20分,孩子就已經(jīng)醒了,吵得你無法繼續(xù)睡;比如跟一個三歲的小朋友解釋龐貝古城;又比如晚上我們長途跋涉,來到書中介紹過的餐館,點了菜,卻眼睜睜地看著小朋友們在菜上來之前就倒在桌上睡著了。然而,當飛機載著我們回家時,我想我已經(jīng)知道為什么會有人帶孩子出游了,我甚至理解了他們?yōu)槭裁匆⒆印?/p>
全家出游的困難是眾所周知的。在家里,要想跟伴侶和孩子相安無事都夠難了,更別提連著許多天跟他們綁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加拿大滑鐵盧大學(xué)休閑問題專家蘇珊認為,“家庭休閑”這個說法本身就是有問題的。她悲觀地寫道:“研究顯示,此類活動基本上不能算理想的休閑活動?!?/p>
帶孩子出游或許不是一件樂事。然而,正如我一位經(jīng)濟學(xué)家朋友說的,人不是為了尋開心才要孩子的。關(guān)于幸福感的研究早已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有孩子的人比沒孩子的幸福感更低。我那位朋友說,關(guān)于人為什么要孩子的最佳解釋是:這是一種生物本能。人要孩子,不是為了現(xiàn)在,而是為了將來,是為了讓自己的基因在自己生命結(jié)束之后繼續(xù)延續(xù)。同樣,帶孩子出游,也不是為了現(xiàn)在,而是為了將來。
許多家庭都試圖向理想的家庭生活靠攏,而實際情況往往不盡如人意。大多數(shù)時候,人們希望為家人創(chuàng)造美好的記憶,為家人留下一些快樂的瞬間,大家各奔東西之后,也有這些瞬間可供追憶。孩子們長大離家之后,家庭實際上就解體了,即便孩子們的父母還在世、還是夫妻。這意味著家長們只有十來年的時間來創(chuàng)造快樂的記憶:從孩子們5歲左右會記事起,到他們十八九歲準備離家時止,全家出游是家長創(chuàng)造這種記憶的最好方法。
我們對家庭的許多記憶都來自假期。在度假的時候,我們最能感受到家庭的存在:大人不用工作,孩子不用上學(xué),也沒有與外人的社交活動,假期濃縮了家庭的精華,但要是假期超過一兩周,就會變得讓人無法忍受。事實上,即便假期不到一兩周,也可能非常要命——你只用看看每年圣誕節(jié)后有多少人去看精神科醫(yī)生就知道了。
在假期里,你整天泡在家庭氛圍里。那種奇異的假日氛圍在孩子心上留下了印記。假期中拍的那些照片也會加強這個效果。事實上,拍照本身可能就是假期的主要目的,照片將記憶定格。在以后的幾十年里,看到照片,就會回憶起當年。幾十年后,如果還有人記得我的話,他們對我的主要印象可能會來自我兒子的記憶——很久以前,在索倫托度假時,我曾推著他蕩秋千,這就是我組織全家去索倫托的意義。不是為了孩子們那一周的開心,而是為了給他們一份記憶。孩子們的記憶賦予你自己的生活以意義,否則,你不過是在一天天混日子。一位哲學(xué)家朋友曾告訴我,如果沒有人記得我們,人生就沒有多大意義了。
組織全家出游是為了給日后留下一份回憶。明白了這個道理,旅途中的種種不便也就可以忍受了。我還清晰地記得約30年前全家從意大利度假歸來時的情形:漂亮的紅磚房子和門前的冷杉樹再次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打開家中大門的時候,母親說:“度假最美妙的部分就是——回家?!敝皇悄菚r候,我還不懂這句話的意思。
文章源自英國《金融時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