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春
小學科學課程是學生學習科學知識、形成科學素養(yǎng)、探究未知世界的初級教材。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點,結合所要探究的具體科學內容,從學生身邊尋找“玩”的切入點,創(chuàng)設適當?shù)那榫?,吸引學生參與實驗、探究、游戲、制作,使其處在一種玩的境界中,讓科學課堂充滿樂趣。
多年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以及組織學生進行課外科技實踐活動的經驗告訴我:科學課上的“玩”蘊含著科學知識、創(chuàng)造及科學的認識過程。教師要認真研究這種“玩”的藝術,把最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與科學的認識、課堂的有效組織有機地結合起來,將純粹的玩、散漫的玩轉化為對科學知識的追求,做到自主、活躍、有趣、快樂。那么,教師應如何引導學生去玩?
一、教師引導著學生玩
為什么白天黑夜會交替出現(xiàn)?為什么會有刮風下雨的現(xiàn)象?小學生不知道的奧秘有千千萬萬。有趣的小學科學課是以學生常見的事物和現(xiàn)象為主要認識對象的,涉及到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和宇宙等諸多方面,內容十分豐富。教師應著重從學生的興趣與課程有趣內容、形式方面,去多想辦法,讓每一堂課、每一個探究內容既生動有趣,又能讓學生學到知識。
1.引課,從小實驗開始
例如,上課了,科學教師拿著一個裝有紅色液體的大燒杯走了進來。一群學生圍著教師七嘴八舌地問道:“老師,今天我們學什么呢?”教師微笑著說:“同學們,你們知不知道水是往低處流的?”“知道”。教師接著說:“你們誰能讓水往高處流?”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變得高漲起來。教師拿出一塊手絹卷成了圓柱狀,將其2/3插入裝有紅色液體的燒杯里,然后神秘地說:“不一會水就會順著手絹頭流出來”。學生的眼睛死死盯著燒杯水平線上的手絹,過了一會兒,紅色液體已經上升到了露在外面手絹一半的位置。
教師在一旁引導:“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學生紛紛舉手回答。有的認為教師在材料里做了手腳,從中加了一根吸管;有的認為是物品本身有孔的原因。最后教師解開了謎底:是因為手絹本身有孔,通過自身細密的小孔把水吸進去,水占滿了底部空間,無處可放,只好逐漸向上流。這樣的引課,好玩且切合教學內容,學生怎會不喜歡?
2.課后,帶領學生到課外去玩
科學課不應以下課作為教學的終點,而應把學生引向更廣闊的課外探究活動中,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到大自然、科技館里去玩。
蘇教版小學課本里有《孔子游春》一文,它生動地描述了孔子帶弟子游春的情景。春天到了,孔子聽說泗水正漲春潮,便帶著弟子們到泗水河邊游玩。然后,巧借河水誘導弟子做真君子??鬃記]有把弟子們局限在課堂里學習,告訴我們“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這樣一個道理。實際上,在課外玩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只要我們注意觀察,用心感受,用智慧去發(fā)現(xiàn),就能獲得許多書本里學不到的知識。
這幾年,每到夏季,我就帶領學生走進黃山浮溪、金寨鷂落坪等地,進行鳥類、蝶類、植物生態(tài)保育科技活動。山胡椒、吊金錢、懷山藥、忽地笑、香榧樹、小茴香,各種常見而又陌生的樹木不斷地映入學生的視野。學生淌山溪、過木橋、穿茶園、走山林,累了,統(tǒng)統(tǒng)脫下鞋子,走到冰涼的溪水中,坐在巖石上休息、交流。持續(xù)一周的活動,學生興趣盎然,不但學到了許多動植物知識,而且也提高了環(huán)保意識,增強了合作精神。
每到冬季,我便帶學生到安慶升金湖調查為了越冬遷徙而來的候鳥。在這個亞洲重要的濕地,學生見到了大群的蒼鷺、豆雁、白琵鷺、小天鵝等水鳥,還有幸欣賞到了候鳥群翔的場面。學生在感受到了大自然美的同時,也感悟到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此類活動,讓學生親近自然,到自然界中去欣賞動植物,參與到認識和探索大自然奧秘的過程中,不僅增加了學生有關大自然生命世界的知識,還激發(fā)了他們關注環(huán)境、愛護鳥類、保護生態(tài)的熱情,也提高了其環(huán)保責任意識。
二、讓學生自己有目的地玩
我覺得,學生的“玩”有兩個層次。一是學生自發(fā)的、無目的、純粹的玩,這是有意義的“玩”的基礎;二是學生有目的的“玩”,即科學學習中所提倡的“玩”。小學生好奇、好動、好玩,什么都想摸一摸、玩一玩、做一做。我們的科學課,又編排了大量的探究和實踐活動內容,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結合教材內容,在教學中積極尋找、創(chuàng)造條件,盡量滿足學生的動手要求,實現(xiàn)學生由第一層次的玩向第二層次玩的過渡。
科學課上的觀察、猜測、實驗、拓展、比賽等,教師都可以設計成游戲形式,放手讓學生參與,讓他們在自己動手玩的過程中積極動腦,大膽猜想、驗證,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興奮的狀態(tài)。
比如四年級科學課《物體的運動方式》,讓學生玩自己帶的玩具,初步感知物體的運動,然后,教師提供帶細線的小木塊、乒乓球、玻璃小瓶、橡皮筋、塑料尺等幾種材料,放手讓學生自由研究物體的運動方式。慢慢地,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不是按教師的想法一樣樣地研究擺動、跳動和滾動等,而是想辦法把這幾種材料組合在一起玩。有的用帶線的小球撞擊乒乓球,帶線的小球來回擺動,乒乓球先跳動幾下,再向前滾動起來。有的把小棒用橡皮筋射到豎起來的木塊上,木塊倒下推動玻璃瓶滾動,再推著乒乓球滾動。這樣,學生不僅對物體運動的方式有了較深的理解,他們的思維也在這種玩的過程中逐漸發(fā)散、擴展開來。
讓學生自己玩,是科學課上一種層次較高的玩的方式。教師不但在課上、課下要給予學生充分玩的時間,還要有目的地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我在教學中就結合課本內容教給學生一些自己玩的小游戲,如硬幣會唱歌、玻璃球穿墻、磁鐵浮在空中、把硬幣吹進碗里,等等。
還有,我們講授了“速度大,壓力小,速度小,壓力大”的伯努利原理后,可以讓學生周末去參加少年宮科學夢工廠活動,先參觀許多科學小成品,然后自己動手制作滑翔機。
學生運用學到的知識,在課上去觀察、實驗、游戲、模仿;在課后,自己動手制作玩具、考察探索。這種學生自己玩的方式,體現(xiàn)了玩中學、學中玩,培養(yǎng)了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
總之,“玩”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高度的積極性,在“玩”中輕輕松松地掌握了科學知識。小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但他們都喜歡“玩”,教師一定要抓住這個興趣的統(tǒng)領點,把它與自然科學現(xiàn)象的興趣激發(fā)點結合起來,讓學生想玩、會玩,并在“玩”的過程中,敢于提出各種問題,對觀察和實驗進行科學的預言和合理的解釋,把自己的觀點完整地表達出來,與他人共享和研討,享受這種玩的過程。
(責任編輯 楊晶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