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雯彥 項 瑩
(中國藥科大學 藥學院,江蘇 南京 211198)
高校資助工作路徑的尋繹與重構
——由助學金評定過程中“比窮”現(xiàn)象引發(fā)的思考
金雯彥 項 瑩
(中國藥科大學 藥學院,江蘇 南京 211198)
近年來,隨著國務院一系列資助育人政策的頒布,我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體系逐步健全。貧困生資助工作已經取得一定成效,基本上實現(xiàn)了教育公正公平。但在此過程中,出現(xiàn)了個別高校助學金評定過程中爭相“比窮”的現(xiàn)象,反映出高校資助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文章通過網上論壇調查大學生對這一現(xiàn)象的看法,并從輔導員的角度,對高校資助工作提出建議和看法。
高校資助 助學金評定 “比窮”現(xiàn)象
隨著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實行并軌收費制度后,貧困生問題在大學教育中日漸突出。2007年《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yè)學校和中等職業(yè)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頒布后,經過多年探索,我國已逐步建立起“獎、助、貸、勤、補、免”六位一體的高校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2013年10月《沈陽晚報》等媒體報道,某高校班級在評定助學金的過程中,舉辦了一場演講“比窮”的班會,貧困大學生要得到助學金,必須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講述自己家庭的困難程度。學生講得越悲慘,票數(shù)就越高,得到助學金的機會就越大。媒體普遍認為,即使這樣的評選方式能讓貧困的學生拿到助學金,但在無形中傷害了寒門學子的自尊,少數(shù)自尊心強的貧困生反而會因此而錯失國家的幫助。
1.貧困生認定科學化與人性化的機制缺失
客觀、公正地認定貧困生是開展助學金評定工作的首要條件,但是“貧困”是一個相對概念,目前高校貧困認定工作普遍缺乏切實可行的科學量化的標準,無法仔細核實申請人的真實狀況。學生生源地貧困證明在貧困認定過程中所占分量較重,但地方政府工作人員在貧困生證明問題上往往從地方利益出發(fā),或因人情關系,并不進行詳細的家庭經濟情況調查,出具的證明隨意性較大,導致不少假貧困生的產生[1]。學生民主評議傾向于主觀臆斷,部分真正貧困的學生因性格內向或是自尊心較強等原因,將可能導致他們失去這份資助。一些貧困學生表示并非是自愿公開個人信息,而是在面對隱私權與救濟權兩者之間的矛盾時權衡后無奈的抉擇[2]。在貧困生認定過程中,部分高校資助工作者并未注重保護學生的隱私權,避免對貧困生自尊心的傷害。
2.助學金功利境界與道德境界的覺悟錯位
在高校資助工作中,要堅持育人為本,以育人為首要目的[3]。而在高校資助工作開展過程中,個別學生之間爭相“比窮”,看重助學金超過獎學金。某些學生認為,辛苦學習只能拿到1000元左右的獎學金,而只要“臉皮厚”就能拿到動輒數(shù)千元的助學金,和獎學金比起來,助學金的“性價比”更高。在獲得資助性質的獎助學金后,存在部分學生設宴請客、買化妝品、購置游戲裝備等現(xiàn)象。還有一些貧困生出現(xiàn)“等、靠、要”的思想,缺乏感恩、自立、自強的意識[4]。從這些現(xiàn)象看來,當下高校的資助工作并未有效發(fā)揮育人作用,反而對學生的成長產生負面影響。
高校輔導員處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線,有責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輔導員是高校基層資助工作的實施者,必須把握好輔導員在資助體系中重要角色的定位,確保高校大學生資助工作順利有效地開展,使國家資助育人政策落到實處[5]。針對高校助學金評定過程中出現(xiàn)的“比窮”現(xiàn)象,筆者結合從事輔導員工作的實際,進行如下理性思考和實踐探索。
1.利用多種媒介,宣傳政策,博采眾議
輔導員要善于利用年級大會、網絡新媒體等載體廣泛宣傳國家獎助學金的設立目的及學校評定獎助學金的管理辦法,確保廣大學生的知情權,對于個別不理解學校評定工作的學生要做好耐心的解釋開導工作。2014年,筆者在大學生在線網站上發(fā)起“讓感恩傳遞正能量——獎學金和助學金誰更有真正的性價比”這一主題討論帖,吸引許多學生的積極參與。大家一致認為,靠比窮造假獲得助學金,它折射出部分學生“拜金主義”的思想。他們不勞而獲,貪戀享受,背棄誠信,編造謊言,以此博取同情,獲得利益。這種狹隘的“金錢至上”的思想是丑陋的、腐朽的,須知生命中還有許多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比如誠信、道義等,這些才是彌足珍貴的,切不可為追逐錢財而棄之不顧,降低人格。再者,“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金錢確實有其實用價值,但應該通過積極的、正當?shù)?、合理的方式,通過自身的智慧和勤勞獲取,不該自私狹隘到打“助學金”的主意。
不僅如此,在主題交流帖中,不少學生還就“如何保障助學金的公正評定”這一方面的話題提出各自的意見和建議,其主要觀點可概括如下:(1)助學金應給予真正需要幫助的貧困生,同時尊重保護他們的隱私;(2)正確認識和區(qū)別獎學金與助學金的不同價值;(3)助學金評定制度需要進一步完善;(4)必須加強學生的誠信感恩教育,同時需要建立信息反饋監(jiān)督機制;⑸政府的誠信體系建立是關鍵所在。來自四面八方的真知灼見在彰顯、弘揚正確價值觀的同時也為我們今后的工作調整與部署指引方向。
2.加強誠信教育,培養(yǎng)素質,提高修養(yǎng)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對于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全面實現(xiàn)“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高知識群體的大學生的誠信品質尤為重要。然而,“為爭取助學金而不惜違背事實競相比窮”這一不爭的事實,折射出部分大學生誠信的缺失。諸如此類的現(xiàn)象還有很多,如考試作弊、抄襲作業(yè)、虛假包裝自薦材料、輕易毀約等。
大學生輔導員加強對學生的誠信教育是一項常抓不懈的工作。大學生中表現(xiàn)出來的誠信問題實際上是與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要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的誠信問題,必須注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通過建立誠信監(jiān)督機制和大學生誠信檔案、開辦主題班會及各類實踐活動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在大學生中形成“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的良好輿論氛圍,引導大學生強化自身誠信意識,讓誠信成為大學生立身之本[6]。
3.多方調研情況,認真審核,嚴格把關
古人云“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為杜絕助學金申請過程中的種種弄虛作假的現(xiàn)象,評定助學金前,輔導員必須通過與學生本人溝通、與班級干部及宿舍成員談話、調查學生飯卡消費情況等途徑多方位了解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嚴把國家助學金申報審核關。在組織學生填報時,指導學生按照填報要求,規(guī)范認真地填寫,以備調查、審核。
4.優(yōu)化評議方式,尊重隱私,實現(xiàn)民主
當前,高校資助管理中對學生隱私權的漠視,已經給貧困生的身心發(fā)展造成不良影響[2]。輔導員在助學金評定過程中,要在尊重學生隱私、不傷及學生自尊的基礎上,尋求更好的民主評議方式,力爭做到既公開透明又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5.重視反饋工作,鼓勵勤學,觸動感恩
淡化獎學金的思想反映了部分學生對于學業(yè)的輕視心理?!蔼剬W金”,顧名思義,就是學校、團體或個人給予學習成績優(yōu)良的學生的獎金。較之助學金,雖然數(shù)額略低,但其意義不同——助學金目的在于“助”,從本質上講是一種福利,是為了幫助家境真正困難的同學順利完成學業(yè)而設;獎學金的目的在于“獎”,是一種獎勵措施,蘊含著肯定、嘉獎,象征著榮譽。顯然,持“助學金比獎學金更劃算”這一觀念的學生,未能正確厘清二者的概念,認識二者不同的意義,輕視知識,看重金錢,只知索取,不懂奮斗,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
那么,如愿領取了“助學金”的那部分學生是否能夠合理規(guī)劃、使用這筆資金,使之實現(xiàn)應有的價值與意義呢?筆者建議,評定結束后,可以班級為單位建立后續(xù)信息反饋制度,成立監(jiān)督小組,定期調查獲助學生助學金的分配使用情況。重視資助金發(fā)放后的反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既有利于資助育人政策的真正落實,還為今后的資助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據(jù)。此外,輔導員還應引導獲助學生透過助學金感受到黨和國家的溫暖,體驗到來自社會的愛,使之對黨和國家充滿敬意和謝意,進而立志用自身切實的感恩行動,如參加社會公益、志愿服務等活動回報國家、社會及學校。在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中,學會感恩,踐行感恩,將愛心傳遞下去。
[1]黃建美,鄒海貴.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中的道德風險與道德教育.中國高教研究,2013(5):87-90.
[2]熊康俊.高校資助管理中的學生隱私權保護問題探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3(10):20-21.
[3]賈明超,范正祥,陸斌.“育人為本”資助理念視角下的高校資助工作探析[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S1):70-72.
[4]楊艷.有償資助在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的實踐[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2(6):10-11.
[5]李迎霞,吳婷,潘躍成.論高校輔導員在資助工作中的作用.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8(09):185-186.
[6]史凌芳.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新析.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7):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