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政
對于高中學生的議論文的語言,有人認為改變有難度,提高更困難,脫胎換骨更是奢望。教師在教的過程中,有時也覺得捉襟見肘,甚至難有作為。為了達到評講的目的,很多教師都喜歡發(fā)一些例文給學生閱讀,這其實就是提升學生議論文語言的重要途徑——比較閱讀。但僅如此,顯得有些單一,未能領略這種做法的精髓,還未能將這種作文評講方法的作用發(fā)揮到最大。議論文教學中,進行多角度的比較閱讀,是擺脫議論文語言教學無序狀態(tài)的一個有效方法。
會說話不一定會寫文章,能讀書不一定能寫好文章。目前高中生中能說會道的大有人在,能讀會讀的也不乏其人,但在議論文的寫作上還需要進一步強化。目前,學生議論文的語言存在這樣一些問題:
一、重復累贅
內心想把某個觀點論述清楚,但有時又顯得力不從心,只有重復說。作文中的重復可分為用詞或短語上的重復,語意上的重復。前者一眼就能看出,一讀就能體會到;而后者顯得有些隱秘,有時一下子還很難看出來。比如,“勤奮有助于我們成功”和“勤奮是成功的必要途徑”,這兩者的意思是相似的,如果以此為兩個論述角度,那就重復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說理的思路不夠清晰,對問題的認識不夠全面。
二、見識粗淺
高中生在說理時如果僅說大白話,語言過于淺顯,就顯得太單薄了??谡Z可以入文,但要考慮到整篇文章的語言風格,不能將零碎、啰嗦等同于口語,寫議論文不是聊天。同樣的道理,小學生能講,初中生也能講,那高中生又該如何去講?語言是素養(yǎng)的外在體現(xiàn),而這種狀況形成的原因不外乎說理技巧的欠缺、文學素養(yǎng)的不足。高中生在說理上要追求角度多樣性和思想深刻性,語言要有文采,當然這也取決于能高屋建瓴地看問題和思維潛力的挖掘。
三、空洞無物
寫作時喜歡講一些大道理,引用一些大的歷史事件,或者故作深沉,這些都是華而不實的體現(xiàn)。寫作文絕不是“侃作文”,大處著眼的同時,要小處落筆。學生經常會在開頭用這樣的字眼“如今的社會”“當今的人們”,將某個問題擴大化,這會顯得空洞,而且會給人一種沉重感,因為下面的論述不一定有這樣的高度和廣度。
四、過于絕對
寫作時,學生容易以一種絕對的口吻去講話,去分析問題,對于“一定”“全都”這些詞的使用過于輕率。比如,“心無善念的人都是以慘敗告終”這句話,如果改成“心無善念的人往往以慘敗告終”,可能更準確些。思維不夠嚴密,甚至有些偏激,是導致這種這種情形出現(xiàn)的主要因素。高中學生的議論文中,要有辯證分析的思想,要能夠換一種眼光看問題。
五、制造病句
修改病句是高三復習的重點內容之一,在修改病句時,學生能將這些有問題的句子分辨出來,但到自己寫作文時,又容易制造這樣的病句。學生有時喜歡寫長句子,但忽略了前后搭配的問題;喜歡寫排比句,但搞不清句子之間的關系究竟是并列還是遞進;等等。因此,病句修改教學,有助于學生從語法的角度去看待文章的語言。
學生在讀自己的作文時,很難發(fā)現(xiàn)自己在語言表達上存在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為他們提供一個參照標準,讓他們在比較閱讀中不斷領悟、內化。正如俄國心理學家謝切諾夫所說,比較是人最珍貴的智力因素,是人們辨別、確定事物異同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它是和觀察、分析、綜合等活動交織在一起的一種復雜的智力活動。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語言表達的差異,體會表達水平的高低,領略不同的表達角度,從而來完善自己,豐富自己,提高自己。
教師要變換形式指導學生進行對比閱讀,不少學生在自己的作文寫完后,覺得大功告成,就不想再讀自己的作文,當老師將作文批改完發(fā)給學生的時候,學生也只粗粗地看一下自己的分數(shù),能將老師圈劃的地方仔細研究一下的已屬不易。當然老師也做了很多無用功,學生的作文水平也不會僅僅因為老師批改了就有實質性的進步。因此,老師在評講作文時,就要改變思路,突破固有的低效的評講形式,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比較閱讀??蓮囊韵聨讉€方面進行:
一、將學生的手寫體變成打印體,激發(fā)比較興趣
學生之所以不愿讀自己的文章,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缺乏自信。這其中也可能有書寫的原因,因此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將部分學生的作文打印出來。當然,把學生的每篇文章都打印出來,這可能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倒不如發(fā)動學生,讓學生各自打印。其實這一過程就是調整、修改的過程,就是一個比較閱讀的過程,同時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如果設計一些小競賽,那將是錦上添花了。讓學生在興趣的支配下去閱讀自己的作文,那將有助于學生細細地品讀自己的文章,其中出現(xiàn)的一些語言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二、讓學生在誦讀同學習作的過程中,反思自己
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到強烈的反差,既能學到別人的長處,又易于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或不足,這要比教師直接告訴他自己的作文比別人差在那兒更有效。有人說,“一般人在找別人的錯誤時是戴放大鏡的”,在發(fā)現(xiàn)其他人的錯誤時,學生若能反思、比較,那對他們的幫助將是“無形”的,是潛移默化的。同樣的觀點,不同的論述,就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學習別人的遣詞造句,領略別人的文采,“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文為鑒,可以明不足。
三、明確比較的項目,提升語言的準度
在作文評講的初級階段,要盡量避免評講整篇文章,最好能以項目推進為抓手,在比較中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好與差,什么是深與淺。一直以來,大家都將作文難教的成因歸結為沒有統(tǒng)一的教材。但仔細想想即使有統(tǒng)一的教材,教師還是要梳理大量的素材,整合大量的資料,因為教材是死的,學生是活的,要想找到一個最佳的契合點,就必須付出大量的努力。比如,進行開頭專項比較,教師要將議論文之中常見的一般學生可以模仿的內容找出來,讓學生比較分析這些開頭的長處與不足。
四、拓寬比較的范圍,增加語言的廣度
議論文重在議論,可學生的作文思路就是打不開,論述比較淺顯、粗糙,有時勉強把幾個規(guī)定的“動作”做完就無話可說了。這就需要拓寬比較的范圍,讓同題作文加深學生的理解,讓同類作文拓寬學生的視野,讓遷移類的作文豐富學生的思維。比如,論據(jù)的使用,要讓學生了解同一論據(jù)的不同用法,或者論據(jù)的組合形式和表達形式,前者可分為單一型、對比型、組合型,后者可分為先敘后議、邊敘邊議、重敘輕議、輕議重敘等類型,這些都要讓學生在比較中獲得體驗、認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