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做官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條是正途,科舉考試。先考秀才,完了再考舉人,舉人完了再參加會試,取得貢士的資格,完了再參加殿試,取得進士的資格,進士以后就可以分派官職,派到縣里面就可以做七品知縣。大部分人想要做官,或者經(jīng)過努力沒考取,或者努力了,也沒考取,怎么辦?清朝的選官還有另外一條途徑,叫“異途”,主要是捐納,就是花錢。
“捐納”就是買官賣官。捐納制度在清朝是一個很重要的制度,它和科舉制度互相補充,一部分人通過科舉考試做官,一部分人通過捐納制度做官。捐納做官,官員的比例在清朝是很大的,多的時候到60%,就是60%的官是捐納,40%的官是科舉考試的,但是這主要是中下級官員。
為什么要捐納?清朝的錢,收支有定數(shù),收入多少,支出多少是定數(shù)。地,它是固定的;丁,康熙五十年以后,“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又“攤丁入地”,丁后來就不拿丁銀了,所以收入它是個定數(shù)。每年正常的支出也是個定數(shù),碰到特殊情況,如打仗、黃河決口、大的災荒,沒錢怎么辦呢,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捐納。
清朝捐納制度開始是捐虛缺兒,不捐正缺兒,開始捐副的,你比如知縣捐縣丞,縣丞二把手沒有實權,后來捐正印,知縣就有權了。
捐納制度的弊端很多。第一,在財政上,飲鴆止渴。捐納的本意是解決財政上的不足,但是,是飲鴆止渴,后患無窮。舉一個例子,乾隆時候打仗,前方糧食不夠,運輸有困難,就捐糧食,捐一個縣官,40擔米,捐一個京官20擔米。有些人,北京市有米,吃錢糧,用那個老陳米湊20擔就捐個京官,湊40擔就捐個縣官,捐完了縣官就往回摟,摟可不只那40擔米。你摟一個知府,“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第二,在文化上,斯文掃地。本來通過科舉考試,從秀才、舉人、貢士到進士,進士還不能馬上做官,還要等一段時間,因為有缺兒才能做,才能熬到一個知縣。你花了20擔米就做一個知縣,還去摟錢,那不是斯文掃地嗎?一些知識分子10年寒窗,窮經(jīng)皓首,考個舉人、進士,你這花一點銀子就得到一個舉人、進士。甚至還有白丁,花錢買了一個筆帖式,文秘翻譯,貪了錢,再花錢再買一個縣丞,摟了錢,再花錢買個知縣,摟了錢再花錢再買一個知府,再摟錢、再花錢買個道員,這不是斯文掃地嗎?
雍正的時候,曾經(jīng)覺察到這個問題,1100個買的監(jiān)生讓他們考試,結果900多人全不合格,太學的學生白丁!所以捐納制度對于知識分子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褻瀆。
第三,在吏治上,貪污腐敗。他買一個官,買一個知縣要4600兩銀子,知縣的薪俸是60兩銀子。他做了知縣就貪,先把成本還上,再貪,貪了再買知府,買了知府貪了錢把成本還上,再買道員,形成吏治腐敗,貪污成風。官員捐納之間要有中間人,有一個人,叫黃純,他就是中間人,來做這個事情,查出來的交通關節(jié)得到的銀,是白銀20萬兩。所以清朝有人說:“部院衙門之大弊,無過于捐納一事”,這是王鴻緒《密繕小折》里講的話。
第四,在政治上,喪失民心。因為貪官比較普遍,貪污比較嚴重,賄賂比較猖獗,這個事情天長日久,從南到北,從地方到中央,最后就變成一個政治問題了。所以清朝人他自己說了句話,他原話是這樣子,他說,盜賊之起,由于吏治之壞,吏治之壞由于捐納之濫。你這個縣官,貪得太厲害了,老百姓生活不下去了,官逼民反,就變成政治問題了。
這么嚴重的問題不是沒有人提,有人提。例如,一個叫賀世盛的書生,他寫了一個小冊子,痛斥捐納之弊,26頁,毛筆字26頁,沒有多少字。耒陽縣知縣知道了,這個人是湖南耒陽的,就把賀世盛抓了,抓完了以后就嚴刑拷打,問他,你說捐官,誰捐官了?誰的官他是花錢買來的?賣官那人是誰?中間聯(lián)絡那人是誰?他不能確指其人,他是籠統(tǒng)地揭發(fā)捐納制度的弊病,縣官呢,就給賀世盛加了一個罪,叫“妄詆朝政,肆其悖逆”,就是大逆不道,完了就上奏,本人凌遲處死,他自己的兒子,他兄弟的兒子16歲以上處斬,16歲以下和妻子給功臣家為奴,就報到北京了。朝廷九卿科道會議討論,40個大員簽署同意,最后報到乾隆那兒,乾隆怎么批呢?“特宥赦之,改為處決”。乾隆皇帝很寬宏大量,不要凌遲了,斬首就可以了,還是處死了。乾隆皇帝你想一想,捐納制度有什么弊端?開朝廷會議討論,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怎么進行改革?沒有,把提出批評的人殺了。
清朝的皇帝沒有吸取正確的意見,廢除捐納制度,而是對批評捐納制度的人以殺頭來進行回答,結果,問題愈來愈嚴重,朝政腐敗,民心喪盡,再加上其他的原因,導致了清朝的滅亡。摘自《文史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