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宗蕓
一堂課就是一段生命的歷程。教學的智慧體現(xiàn)在精彩的預設中,更體現(xiàn)在無法預約的生成里。用教育的慧眼抓住不期而遇的生成,課堂將演繹一段生命的精彩。
一、教師的筆誤——“應該”可以成為一次精彩的預設
教學過程中,教師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現(xiàn)筆誤。遇到這種情況,教師有很多種處理方式:要么置之不理,以己之昭昭對生之懵懵;要么強詞奪理,為了顧全顏面,以錯充對;要么輕描淡寫,把錯誤掩飾過去;要么順勢引導,從錯誤中“生成”精彩。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則案例。
教學《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時,一位教師簡單談話后,板書課題——我感到自豪才對。學生立即指出:老師,你少寫了“應該”。
教師略顯尷尬,但很快找到了解決的辦法:“同學們真細心,你看,老師寫課題時漏寫了兩個字——應該?!苯處熞贿呣D身將“應該”補上,一邊說:“謝謝同學們的批評,看來你們比老師細心啊!老師要向你們學習?!睂W生們會心地笑了,教師又自然地進入了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板書時少寫了兩個字,這應該是教師的筆誤。好在這位教師很快鎮(zhèn)定下來,虛心地接受了學生的批評,不動聲色地把失誤遮掩了過去,沒有影響教學進度,也沒有影響到自己的情緒。表面上看,這種處理沒有不妥。但是,我認為這次筆誤是個多么美麗的錯誤,它本可以成為一次精彩的預設。為什么呢?原因就在“應該”上。
《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是小學三年級的一篇課文,說的是小駱駝因為自己的腳掌厚、睫毛長、駝峰丑而不自信,后來在沙漠旅行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腳掌、駝峰、睫毛都是有用處的,從而為自己感到自豪。本課教學的關鍵就在于“應該”二字,因為這個詞揭示了本文的中心——人各有所長,關鍵是我們該如何看待自己,用什么心態(tài)去生活。教師如果將錯就錯,抓住“應該”因勢利導,用下面的方式處理這次筆誤,一定能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
“老師一緊張,把‘應該給丟了。你們看,這‘應該能不能丟呢?”教師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讀“我感到自豪才對”和“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并進行比較。學生最初的比較也許會很盲目,說不到點子上,這沒有關系。教師可以讓學生把這個問題帶到課文中去,圍繞著“‘應該能不能丟”展開探究性學習。在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我長得雖然丑,但是我丑我有用”等語句,進行探究與體悟,學生對文本的主題就會有比較準確地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小結,“看來,這‘應該二字丟不得??!”并用紅筆補寫上大大的“應該”,指導學生讀課題。
這樣處理,課堂一定會收獲精彩。
二、學生的口誤——“躍動”著生命的渴求
教學過程中,學生難免出現(xiàn)失誤,其中的原因多種多樣:要么是對知識點理解不清,不知如何表述;要么是對知識點理解不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么是理解得很透徹,但因為緊張等外因,不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完整地表達出來,等等。遇到這種情況,有經(jīng)驗的教師往往能從學生的錯誤出發(fā),“生成”新的教學精彩。
《生命 生命》是人教版課標教材四年級下冊中的一篇課文。教學時,教師讓一個學生朗讀飛蛾求生的句子,“但它掙扎著,極力鼓動雙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這個學生一不小心,把“躍動”讀成了“跳躍”,立即有學生指出了他的錯誤。教師面對那個學生,和藹地問:“你發(fā)現(xiàn)了嗎?請你重讀一遍?!边@個學生不好意思地點點頭,把句子重讀了一遍。
這是課堂教學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教師的做法無可厚非,在教師溫暖地注視下,讀錯的學生改正了錯誤,其他學生也加深了對這個詞的印象,以后學生可能不會再在這個地方出錯了。然而,這是最好的處理方法嗎?
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這句話中的“躍動”。寫稿的過程中,飛蛾不停地“騷擾著我”,“我”煩不勝煩,“伸手捉住了它”。在飛蛾眼里,“我”算得上是“巨無霸”吧,它自己一定難逃厄運吧!即使如此,它仍然沒有放棄對生的渴望,“它掙扎著,極力鼓動雙翅”。這份努力,有著堅定的目標,是一種強烈的求生欲望。這些,都通過“躍動”傳遞了出來。而“跳躍”呢?它既不能準確地反映飛蛾掙扎的真實狀態(tài),也不能反映出上述意蘊。
當學生出現(xiàn)這個錯誤時,教師如果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躍動”為什么不能讀成“跳躍”?通過比較,學生不僅能輕易地糾正讀書的錯誤,而且會更深刻地體會到飛蛾“那樣強烈!那樣鮮明”的求生欲望。這不比簡單地糾錯要好?
三、無意的發(fā)現(xiàn)——“冒”是對生長的憧憬
閱讀教學中,學生常常會在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一些知識點,這些點又是教師預設過程中沒有的。遇到這樣的情況,不少教師總會有意識地忽略掉這些知識點,繼續(xù)帶領學生向自己預設的點靠攏。這樣做本無可厚非,但總感覺到缺少了一份教學機智。有機智的教師常常會從師生無意的發(fā)現(xiàn)中“生成”教學契機。
還是在教學《生命 生命》這節(jié)課時,教師讓學生“讀讀課文,看看從哪里可以看出瓜苗的生命力頑強”。有個學生找到“過了幾天竟然冒出了一小截小瓜苗”這個句子,說從“冒”字可以看出來。教師輕描淡寫地說,“哦!還從哪里可以看出來呢?”繼續(xù)按照預設方案進行教學。
其實,這個“冒”字很有深意。在缺少養(yǎng)料、缺少泥土、缺少水分、缺少陽光的磚縫間,一粒被隨手拋棄的香瓜種子,竟然沖破堅硬的外殼,“冒出一截小瓜苗”。這是多么意外,多么令人驚喜的事??!它為什么要冒出來呢?這是因為它“不屈向上”的生長愿望。至于冒出來后能存活多少天,已經(jīng)無需考慮。冒出的本身,就是對頑強生命力的一曲贊歌。
這個“冒”字,體現(xiàn)了作者對生命的敬畏。如果這時候,教師能夠適時地提問題:“小瓜苗冒出一小截,它是怎樣冒出來的呢?又是從哪里冒出來的?為什么要冒出來?它冒出來,想要告訴我們什么呢?”帶著這樣的問題去讀文本,學生一定能夠對生命的頑強與不屈有更深的理解。
四、尊重學生的思維——“從來”顯出青年的“特別”
閱讀教學中,當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的回答與教師的預期不相符的情況常常出現(xiàn)。其中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學生的思維與教師的思維沒有達成一致。遇到這種情況,不少教師習慣于用自己的思維習慣替代學生,而不善于順著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以致于失去了“生成”精彩的良機。
《魚游到了紙上》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課文。課中,當學生從魚游到紙上“先游到了我的心里”這句話,體會到青年愛魚愛到忘我的境界時,教師問學生:“從哪里看出青年愛魚愛到忘我的境界?”一個學生說,從“從來”這個詞可以看出來。教師不置可否,又讓其他學生回答。
其實,“從來”一詞蘊含著豐富的內涵。青年為什么“從來不說一句話”?因為他看魚看得全神貫注、如癡如醉、一心一意,沒有心情關注其他事情。還因為青年是個聾啞人,他根本不會說話。一個殘疾青年,卻有著對生活的熱愛,對藝術的追求,這是多么“特別”的青年??!你看,“從來”一詞學生找得多好!也許學生沒有這樣思考,或者他有了思考,只是沒有完整的表述出來。教師為什么不讓學生去闡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呢?如果教師能夠在課堂上追問一句“為什么這位青年會從來不說一句話”,我相信,教師想獲得的,學生想獲得的,文本想獲得的,學生都能挖掘出來。
類似的問題,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兩只小獅子》時也出現(xiàn)過。課中,教師問學生:“你給兩只小獅子取個什么名字?”有的學生說,“一只叫勤勤,一只叫懶懶”;有的學生說,“一只叫勤勤,一只叫東東”……教師沒有肯定這幾個學生的答案,而是用期待的眼神繼續(xù)看著學生。直到一個學生說:“一只叫小勤,一只叫小懶?!苯處煵潘闪艘豢跉猓玑屩刎摪銓⑦@兩個名字寫在黑板上。
這位教師非要讓孩子說出最后兩個名字才滿意,我不明白原因是什么。是別的孩子起的名字不好嗎?顯然不是。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教師課前在心里預設了答案,課堂中,學生沒有迎合這個答案,教師就感覺到課不完美。這是多么危險的思想?。⌒抡n改以來,這種思想受到過廣泛批評,不曾想,它在個別教師的心中仍然這么根深蒂固!課中,當學生說到自己給獅子起的名字時,教師如果能追問一句:“為什么起這樣的名字呢?”我想每個孩子都能說出自己的理由。多么好的生成點,就這么丟棄了!
課堂中的生成無法預約,但可以捕捉,這需要教師的智慧。怎樣才能抓住課堂上瞬間生成的精彩呢?我想,重要的一條是你得尊重學生的思考,你得深入地理解文本。當你對文本、對學生、對課堂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時,你就更容易捕捉到這些精彩的生成。
責任編輯 姜楚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