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修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弊鳛榻處?,必須先與文本對話,取得親身體驗,然后才能借助文本與學生“對話”。那么,我們在進入閱讀教學課堂之前,應該如何與文本對話呢?現結合人教版和蘇教版教材都選入的《桂花雨》一課,談談教師“對話”文本的三個視角。
一、知人論世,深入體會作者的情感
由于作者個人經歷,情感價值觀及所處時代的不同,其對人對事物的認識也就色彩紛呈,寫出來的文章自然也就千差萬別。要讀懂不同作者在不同時期寫的作品,就必須走近作者,追溯作者行文時的文思、心思和情思。走近作者,深入體會作者的情感,是我們對話文本非常重要的視角之一。
琦君的散文大多寫“自己的童年與故鄉(xiāng),自己的親人師友,自己的悲歡離合,自己在這動蕩的大時代里如何掙扎奮勉”。故鄉(xiāng)和童年的人事對于遠離故鄉(xiāng)、漂泊異鄉(xiāng)的琦君來說,永遠是魂牽夢繞、歷久彌新的情思。琦君客居臺灣,但對故鄉(xiāng)仍然充滿深摯的懷戀,《桂花雨》以“桂花”為主體意象,給讀者展開了一幅生動而富有鄉(xiāng)情意味的童年生活。讀者在她的娓娓講述之中,隱隱可以聞見桂花的清香,也會為那種隨著文字氤氳開來的鄉(xiāng)思所打動。
琦君之所以選擇“桂花”的意象,是因為“桂花”牽出了太多與故鄉(xiāng)有關的回憶。琦君12歲就和母親一起離開了老家,也離開了給她帶來童年快樂的桂花樹。每次從外地回家,總要給愛桂花的母親捧上一大袋?!翱墒悄赣H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xiāng)院子里的桂花?!保ㄈ私贪妫翱墒悄赣H常常說:‘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xiāng)舊宅院子里的金桂。”(蘇教版)故鄉(xiāng)的生活融入到老人的生命中,老人對家鄉(xiāng)舊宅院的桂花是最有感情的,樸素的話語道出了母親對故鄉(xiāng)無盡的眷戀。其實,這何嘗又不是琦君在借母親之口表達自己的鄉(xiāng)愁呢?桂花雨飄落在故鄉(xiāng)的空氣中,飄落在記憶中,也久久飄在游子的心間。繽紛灑落的桂花雨,如甘霖滋潤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也似浪跡天涯的游子淚,載滿鄉(xiāng)愁,充盈著琦君精神世界的懷想。
……
魯迅先生說:“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tài),這才較為確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說夢的?!彼裕诤臀谋緦υ挼倪^程中,教師應該全面了解作者所處的環(huán)境和時代,與作者成為心靈相通的好朋友,這樣才能洞察作品所表現的情志及反映現實的深度和廣度,從而深入欣賞和把握其中的內容和旨趣。
二、整體觀照,準確領會編者的意圖
文本是編者智慧的結晶。不同版本的文本,其編輯的指導思想、編寫原則、編寫意圖、編寫體例、呈現方式等各具特色。因此,和文本對話也得從編者這一視角去審視。
人教版和蘇教版都編選了《桂花雨》,但細讀之下不難發(fā)現,兩個版本的編者在對原文的選擇上表現了較大差異,且一個放在五年級,一個放在四年級,其編選意圖顯然是不同的。
人教版將其編選入“月是故鄉(xiāng)明”的單元中,側重表現“濃濃故鄉(xiāng)情”。課文以“中秋節(jié)前后,就是故鄉(xiāng)的桂花季節(jié)”開篇,那濃濃的鄉(xiāng)情,如那濃濃的桂花香氣一樣漸漸地彌漫開來,將讀者浸染期間。中秋節(jié)富含的人文情愫和著桂花散發(fā)的芬芳的香氣,為全文打下了濃郁、唯美的情感基調。課文為了表現“鄉(xiāng)情”的主題,編選了母親為多收桂花送給鄰居而擔心來臺風的情節(jié)。特別是母親的念叨:“只要不來臺風,我就可以收幾大籮,送一籮給胡家老爺爺,送一籮給毛家老婆婆,他們兩家糕餅做得多。”多么樸素的愿望,多么樸素的鄰里親情!作者一家人與鄰居和睦相處,親密無間,充滿了濃郁的人情味??途赢惖?,靜靜沉思,重回昨日的時候,此情此景,溫暖甜美之外,淡淡的憂傷也漾在心田。另外,編者特別強調了“我念中學的時候,全家搬到了杭州……”這顯然是為了凸顯“鄉(xiāng)情”這一主題。
而蘇教版教材偏重表現“悠悠童年樂”。編者在編選時淡化了有關故鄉(xiāng)和全家搬到杭州的情節(jié),在對童年快樂生活的回憶中透露對家鄉(xiāng)的懷念。以“小時候,我最喜歡桂花”開篇,一個“喜歡”直奔主題,為寫童年之樂定下了基調。文章接下來著重寫了“搖花之樂”。“‘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纏著母親問:‘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嘛!”一個“纏”字,讓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個天真調皮的小女孩正靠在母親的膝蓋旁,撒著嬌催促母親去搖桂花的情景?!斑@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竹席,幫著抱桂花樹使勁地搖。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短短兩句話充分表現了搖桂花的欣喜與激動;而后面呈現的父母焚香吟詩的場景同樣充滿快樂——金黃的桂花盛在晶瑩剔透的水晶盤里,隨著裊裊的青煙,檀香燃起來了,它的香氣和桂花的香氣混合在一起在屋中彌漫開來。在這淡雅的清香中父親的詩句悠然傳入耳畔……濃郁的花香使人陶醉,悠揚的檀香使人超脫,一家人收桂花時的“快樂”躍然紙上。
準確領會編者的意圖,我們才可以最大程度發(fā)掘教材資源,才可以充分設想文本應著重發(fā)揮哪一方面的“例子功能”,為合理制定教學目標奠定基礎。
三、把握學情,合理制定適切的目標
教師深入“對話”文本的落腳點是學生,對話文本,我們更要從學生的視角和文本對話,即根據學生學習漢語言的一般規(guī)律,及各年段學生的認知水平、行為習慣、思維特點、知識經驗等對文本進行深入淺出的解讀,合理制訂適切的目標,拉近文本和學生的距離,架起學生心靈和文本對話的橋梁。
五年級是第三學段的起始年級,經過幾年的學習,孩子們的語文素養(yǎng)有了一定的提升,按照課程標準第三學段的教學目標“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要求,我們在教學人教版的《桂花雨》時,就要讓學生充分和文本對話,讓學生在陣陣花香中走進琦君的美麗鄉(xiāng)愁,當然,也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在文章的起承轉合中表情達意的方法。
蘇教版將《桂花雨》編選在四年級,四年級尚處中年段,孩子們概括、品賞等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升,根據課程標準第二學段要求學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的要求,我們在教學時就要簡化頭緒,著力表現童年之樂,這樣才會更符合中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
作者、編者、學生,一個也不能少!只有我們關注到了這些“對話”的視角,我們在對話文本時才會準確深入而又合理適度,從而保證教學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