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玲蘭
課堂教學中,常有學生喜歡追問“為什么”,提出一些令人難以直接回答的問題,這時教師大多采取冷處理。經過兩次的錯題教學,面對學生提出的“為什么”,引發(fā)了我的思考,并由此改變了做法。
案例一:
教學“統(tǒng)計與可能性”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題:“要在小張、小王、小田、小徐4名同學中選一個做班級代表,為了公平起見決定抓鬮(編號1、2、3、4)選取,抓到1的同學就可以當選。你認為按照順序,第一個和最后一個同學抓到1的可能性誰最大?各是多少?”原以為學生能夠順利解題,但在批改作業(yè)時我還是大吃一驚:有將近一半的學生出現錯誤,而且有不少是優(yōu)秀學生。為什么會這樣呢?我決定在課堂上重新講解這道題,結果發(fā)現學生因為之前批改并更正的緣故,答案驚人的一致:可能性都是一樣大,都是 。此時我覺得沒必要再講解了,但突然有一個學生舉手發(fā)問:“為什么都是 呢?”我只好將問題拋給其他學生,立刻有學生踴躍回答:“因為平時為了公平起見,都是用抽簽的辦法決定?!钡釂柕膶W生依然不罷休,追問:“那到底為什么公平呢?”有學生回答道:“因為有4個簽,每個人抽取其中的一個簽,就是 ?!钡釂柕膶W生又提出:“4個人一起抽簽、一起打開是公平的,但如果先抽簽的人先打開,就不公平了??!怎么能說這是公平的呢?”此時學生都開始思考起來,最終討論出兩種方法:一是以1、2、3、4的形式記錄,這樣就一共有24種情況,以1開頭的有6種,以2開頭的也有6種……以此類推,1、2、3、4號同學抓到1的可能性都是 ,這樣就不存在誰先抓到的問題,結果都是一樣的,是公平的;二是概率計算法,如下表所示。
案例二:
一次到某校聽課,翻看學生作業(yè)時,一道錯題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思考。題目如下:“一桶油倒出 是60千克,這桶油原有多少千克?”學生解答為60÷ =90(千克),結果教師評判錯誤,學生改正為60÷(1- )=180(千克)。于是我問學生哪里做錯了,學生答:“我認為沒錯,但老師要這樣改。”顯然,就這道題目而言,教師與學生對題意的理解并不是同步的。學生認為一桶油倒出 就是60千克,而教師認為一桶油倒出 后剩下的是60千克,由此產生了分歧,導致理解上的錯位。這里關鍵問題在于教師并沒有給予學生追問“為什么”的權力,而是一味地武斷干涉,讓學生強行接受了這樣的答案。事實上,這道題目從學生的解答來看,他們不僅已經理解與掌握了分數除法的意義和算法,而且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案例啟示:
對學生而言,學習中出現錯誤是在所難免的,如何引導學生問“為什么”,這既是教師的責任,也是學生應有的第一反應。那么,教師教學中該如何做呢?
1.減少主觀判斷,增加溝通交流
批改學生作業(yè)時,教師往往先入為主,一見到學生不符合標準的答案,就下意識地認為要立刻改正,這樣非常不利于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如案例一中,因為學生出現了錯誤,我大為吃驚并立刻著手讓學生改正錯誤,所以課堂上出現了整齊劃一的答案。這樣的做法,看似教學順利,實則學生并沒有深入挖掘問題的本質。此時教師應減少主觀判斷,給學生思考的機會,讓學生問“為什么”,并增加師生、生生之間溝通交流的機會,引導學生通過探究獲取問題的答案。
2.減少負面遷移,增強練習實效
如案例二中,教師因為對所選習題沒有進行深入備課,因而出現了理解上的錯誤,導致學生產生困惑,這說明教師在布置習題練習時要盡量做到精備、精設,而不是為了做題而做題。在學生做題的同時,教師更要加強與他們的溝通和交流,構建師生平等對話的平臺,增強習題練習的實效。
3.減少直接灌輸,增加發(fā)展空間
錯誤是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學會整合和利用,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問題,而不是直接給出正確答案。如案例一中,在原來習題所涉及的層面上,我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問題,使學生自主建構新的知識結構,獲得更大的進步。
讓學生面對錯誤并敢于問“為什么”,無疑,這將會推動數學課堂的順利開展,并由此呈現課堂的精彩。
(責編 杜 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