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麗云
數(shù)學操作活動作為學生探究新知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的確,有效的數(shù)學操作活動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進行“再創(chuàng)造”,而且能有效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智慧。但在當下眾多的數(shù)學課堂中,我們?nèi)钥吹接邢喈敹嗟慕處熗捎弥噶钚缘慕虒W方式,把操作活動的要求、方法等強加給學生,導致學生僅做機械的“操作工”,使數(shù)學操作活動失去啟迪思維、激發(fā)智慧的作用。那么,如何改進才能讓數(shù)學操作活動更富有智慧呢?下面,談談自己在聽課比較中得到的啟示。
一、理解概念定義的數(shù)學操作活動,使學生由概念的接受者轉化為主動發(fā)現(xiàn)者
案例:教學“三角形按角分類”
課始,教師先出示三種不同情況的三角形,問學生:“在這三個三角形中,哪個三角形的三個內(nèi)角都是銳角?”然后教師告訴學生三個內(nèi)角都是銳角的三角形叫銳角三角形……
上述案例,學生可能會記住知識的結論,考試成績也不差,但教師這樣教學實際上剝奪了學生思考的權利,導致學生機械、被動地接受知識。如果我們遵循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考慮到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就可以這樣設計教學:先出示7個特征鮮明的不同的三角形,為研究方便可以給每個三角形的每個角都編上序號,再通過填表、分組、命名、定義、分類等五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先讓學生按照角序、角別、圖序填表(如下)。通過填表既可以使學生對三角形內(nèi)角的情況一目了然,又為下一步歸納、分析做好準備,并有機滲透了科學統(tǒng)計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在分析7個三角形內(nèi)角的共性和特性的基礎上,對這7個三角形進行分組。第三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根據(jù)分成三組的三角形各自的特征,給它們?nèi)∫粋€合適的名字,使學生感到有趣,從而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第四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為每一種三角形下一個明確的數(shù)學定義,進而從7個三角形推廣到所有的三角形,使學生對所學概念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第五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在操作中發(fā)現(xiàn)任何一個三角形都在這三種三角形的范圍之內(nèi),進而得出結論:三角形按角分類,應分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三種。這樣教學可能需要花較多的時間,但它不僅僅是向學生教授數(shù)學的概念與方法,更重要的是重視了數(shù)學概念的發(fā)生和形成過程,克服了“概念+例題”的教學模式,注重引導學生形成知識結論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態(tài)度,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多地體現(xiàn)人文性。
《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shù)學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數(shù)學知識,而且要揭示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在教學中,應當注意數(shù)學概念、公式、定理、法則的提出過程,知識的形成過程、發(fā)展過程,解題思路的探索過程,解題方法和規(guī)律的概括過程,使學生在這些過程中展開思維,從而發(fā)展他們的能力”。上述概念教學中的一系列操作活動,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化為知識的主動發(fā)現(xiàn)者,不僅將所學知識記得牢,而且理解透徹。
二、內(nèi)化作圖技能的數(shù)學操作活動,使學生由操作步驟的被動執(zhí)行者轉化為主動建構者
案例:教學“平移”
師:圖形的平移有哪些特點?下面,我們請這個金魚圖(如下)來幫助我們研究。
(多媒體播放金魚圖各部分筆直移動,但不是朝同一個方向移動的過程)
師:整個金魚圖的移動是平移嗎?
生(大笑):不是。
師:為什么?
生1:因為魚都散了,魚身向左移,魚尾向右移……
師:那怎么樣才能使整個金魚圖的移動是平移呢?
生2:每個部分都朝同一個方向移動。
師:好,那我們讓魚身和魚尾都朝同一個方向移動。
(多媒體播放金魚圖各部分朝同一個方向筆直移動,但各部分移動的距離不一樣的過程)
師:這下是平移了吧?
生(哄堂大笑):不是。
師:為什么?
生3:這條魚又散了。怎么魚身一直向左移動,魚尾向左移動幾格后卻停在那兒了呢?
師:那怎樣才能使整個金魚圖的移動成為平移呢?
生4:每個部分移動的距離都要相等。
師:我們再來試試。
(多媒體演示金魚圖平移的過程)
生:成功了。
師:比較一下,平移前后的金魚圖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5:圖形的位置不同了,圖形的大小、形狀完全相同。
師:下面,你們根據(jù)這些特點來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平移,同時考慮圖形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幾格。
(師出示圖形,學生先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再全班交流)
師:你們已經(jīng)能根據(jù)平移的特點,數(shù)出一個圖形向哪個方向平移了幾格。那么,你們能畫出三角形(如下圖)向右平移6格后的圖形嗎?試試看。
師:下面,誰來展示交流自己的畫法和想法?
生6:因為一個圖形平移時,它任何部分移動的距離都相等,所以我先將三角形的3個頂點向右平移6格,再將它們連起來。
生7:我是先將三角形最上面的頂點向右平移6格,再數(shù)一數(shù)豎著的這條邊的長,畫出來后再數(shù)一數(shù)橫著的這條邊的長,畫出來后……
生8:我是先將豎著的這條邊向右平移6格,再……
一般教師在教學這一內(nèi)容時,往往在學生感知物體平移現(xiàn)象后,直接要求學生畫出平移的圖形,并告知學生畫的方法和步驟:先數(shù)一數(shù)平移的距離(多少格),再畫出平移前后圖形的對應點,最后將這些點連起來。這樣教學,雖然學生能按教師的指令快速地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領,并有較多的時間進行反復訓練,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操作技能,但也會導致學生成為操作步驟的被動執(zhí)行者,這樣的學習只能是機械的。上述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觀察兩個平移的反例,總結出平移的特點,這就為學生自主構建畫平移后圖形的方法和步驟搭建好了“腳手架”。學生以“圖形平移時,任何部分移動的距離都相等”的平移特點為生長點,運用想象、比較、判斷、推理等思維方式,由理入法,自主構建了具有個性化的多種作圖的方法和步驟。這些作圖的方法和步驟,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使他們在獲得新知的同時,思維能力也得到了訓練和發(fā)展。endprint
三、探索公式推導的數(shù)學操作活動,使學生由“遵命而為”的操作者轉化為操作活動的主動設計者
案教:教學“圓錐體積”
師(多媒體演示轉筆刀將圓柱形鉛筆的一頭削卷成圓錐形的過程,并出示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你認為這個圓錐與圓柱的體積之間有什么關系?
生1:它們的底面相同,高也相同,且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一部分。
師:請你猜想一下,這個圓錐的體積大約是這個圓柱體積的幾分之幾?
生2: 。
生3: 。
生4: 。
……
師:到底誰的猜想正確呢?如果給你們一些工具和材料(如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形容器、同質材料制成的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形實物、水、天平等),你們能設計一個操作實驗來證明你們的猜想嗎?
(學生小組討論)
生5:我們小組認為,可以在圓錐形容器里裝滿水,再將水倒入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形容器里,如果倒2次正好倒?jié)M,說明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 ;如果倒3次正好倒?jié)M,說明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 。
生6:我們小組認為,可以在天平的一端放上一個圓柱,再在另一端放上圓錐,看到底放幾個圓錐能使天平兩端平衡,就能證明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幾分之一。
生7:我們組認為還可以將圓錐和圓柱分別放在裝水的容器中來測量。
……
師:請你們按自己小組設計的操作實驗方案,來領取工具和材料進行操作實驗。
……
教學這一內(nèi)容時,一般由教師指定學生小組實驗操作的步驟和方法,學生在這樣的操作活動中成為“遵命而為”的操作工。我們認為,這樣的操作活動與學生觀察教師的演示實驗所獲得的結果差別不大。而上述教學中,教師先鼓勵學生憑直覺猜想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關系,學生有了自己的猜想,就會產(chǎn)生需要驗證自己猜想的欲望。接著教師出示操作實驗的工具和材料,讓學生設計驗證猜想的操作實驗方案。當各小組學生都確定了方案后,教師才放手讓學生按自己的方案開展操作實驗。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自己引導自己的思維,自己設計操作實驗活動的方法和步驟,自主經(jīng)歷猜想、假設、確定(或否定)的過程,從而品嘗到創(chuàng)造、發(fā)現(xiàn)的喜悅,既長知識,又長智慧。
皮亞杰說過:“智慧自動作發(fā)端。”數(shù)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動手操作活動不僅可以在數(shù)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而且是發(fā)展學生智慧的重要途徑。
(責編 藍 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