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曉宇
一、調研分析
課堂提問是一種最直接的師生雙邊活動,是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手段。準確、恰當?shù)恼n堂提問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思考、診斷學生的學習狀況、改進教學策略、促進師生情感交流,但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提問仍然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一些問題。為提高課堂教學交流的有效性和教師的優(yōu)質提問意識,筆者對所在鎮(zhèn)區(qū)的部分學校開展了關于課堂提問的小調查,調查情況如下。
調查結果顯示:90%的教師認為自己在40分鐘內一般會提出15~20個問題,也認為這個數(shù)量是比較合適的;有85%以上的教師估計學生會在課堂上大概能提出1~5個問題,低于他們的期望目標5~10個;能經常提出問題的學生非常少,大約3~5個,從來不提問的學生大約占了班級人數(shù)的60%~75%。
真實的課堂提問情況又如何呢?一節(jié)思路清晰、構思巧妙、教學重難點突出、流程順暢的課例,教師究竟會提出多少個問題?其中有效提問占百分之幾?學生的參與度如何?學生是否有提問機會?學生又應提出多少個問題?為此,筆者又組織教師開展了數(shù)十次課堂觀察活動。
圖1是梁老師執(zhí)教的“角的初步認識”的提問情況記錄。本節(jié)課問題總數(shù)量:62個。
圖1 教師提問觀察記錄表
1.常規(guī)管理性問題:數(shù)量7個,占問題總數(shù)的11.29%;
2.記憶性問題(了解):數(shù)量48個,占問題總數(shù)的77.42%;
3.推理性問題(理解):數(shù)量4個,占問題總數(shù)的6.45%;
4.探究性問題:數(shù)量3個(如:角的大小跟什么有關?),占問題總數(shù)的4.83%。
此外,對學生在課堂中回答問題的次數(shù)情況、師生問答交流情況進行觀察和分析,發(fā)現(xiàn)當前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師生交流情況存在以下現(xiàn)象:
現(xiàn)象1:過度提問替代學生思維。教師往往提出很多問題,所提問題大多處在較低的認知水平,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擔心學生給不出自己所希望得到的答案而層層鋪設、細化問題,瑣碎的問題取代了學生的思維過程。
現(xiàn)象2:“目標學生”替代全員參與。出現(xiàn)主動回答問題的“目標學生”,占據(jù)課堂的討論和問答。班級中有近25%的學生極少參加討論和回答問題,“目標學生”討論和回答問題的時間是其他學生的3倍,甚至更多。
現(xiàn)象3:快速提問剝奪學生思維。大多數(shù)教師已經建立了一種快節(jié)奏的課堂提問模式,幾乎沒有預留時間保證學生的全力參與。如: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在叫學生回答之前,等待的時間過短;學生回答后,教師開口講話前也幾乎沒有任何停頓。
現(xiàn)象4:忽視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意識。學生不會提問或者提不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教師沒有讓學生提問的意識,學生也不知道該怎樣提問。
二、對策研究
針對以上現(xiàn)象,我們借助微格分析的教研手段,幫助教師認識、分析自己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研究針對性的改進策略。下面以筆者執(zhí)教的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圖形的旋轉”一課為例,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研究。
對策一:讀懂學生與教材,設置主干問題
教師對教材所達到的深度與廣度關系著學生的思維能達到的程度。讀懂學生然后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角度去分析教材,才能設計出對課堂教學起框架和主導作用的主干問題,從而引發(fā)學生有效的思考和討論。
本節(jié)課設定的主干問題是:①觀察思考(見圖2):為什么相同的基本圖形旋轉后得到不同的圖案?應該從哪些方面去觀察圖形的旋轉?②指針是怎樣旋轉的?如何用語言表述圖形的旋轉?③線段可以怎樣旋轉?線段旋轉后什么變了?什么沒變?④這些圖形是怎樣旋轉的?圖形旋轉后什么變了?什么不變?⑤拓展性問題:如果這些基本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圓)繞著一條旋轉軸旋轉,會是怎樣的結果?
圖2
通過主干問題的引導,使學生在觀察、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中了解一個簡單圖形經過旋轉后形成復雜圖案的過程,理解旋轉的三要素,掌握旋轉的特征和性質;經歷旋轉現(xiàn)象的認識和探究過程,感受旋轉在生活中的應用,體驗變換思想和數(shù)學的價值。
對策二:因材施教,分層設問
“有多少個學生就有多少個獨特的世界?!睂W生個體之間客觀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在教學設計中我們既要關注那些才思敏捷、行動迅速的學習活動“超速者”,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一題多解、尋找最佳方法等,也要真誠關愛學習活動中甘于“邊緣”、探究學習中甘于“孤寂”的學生,合理設置適合他們探尋和解決的問題。
如,在“圖形的旋轉”的學生自主學習這一環(huán)節(jié),就可以這樣設計。
第一層次:自學例題3,觀察鐘面并完成填空是每一位學生都力所能及的。第二層次:說一說鐘面上的指針是怎樣旋轉的?要概括指針的旋轉,對少數(shù)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他們也可以在同桌的帶動下說出自己的感受。第三層次: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則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了平臺。這樣安排就合理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讓學生都有事可做、有言可發(fā)、有話可說。
對策三:關注全體,學會等待
學生獲得知識必須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礎上,他們只有親身參與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才能在獲得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在數(shù)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得到發(fā)展。教師在提出問題后,不急于解釋與引導、不急于讓優(yōu)秀學生代替全體學生說出正確答案,而應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在請學生回答問題后,不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應等待,讓回答正確的學生有時間在更高的層次上進行思考;讓回答有困難的學生通過短暫的思考進行調整或是修正自己的回答。
例如在學生認識了線段的旋轉后,結合課件演示(如圖3)提出問題:等邊三角形是怎樣旋轉的?旋轉角度是多少?
學生A認為:三角形繞著C點按逆時針方向旋轉了90°。
不少學生往往會誤以為旋轉后得到的圖形與原圖之間的夾角就是圖形旋轉的度數(shù)。此時的點撥對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尤為重要。筆者注意到有的學生對學生A的回答懷質疑態(tài)度,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樣,于是微笑看著全班學生。很快,學生開始竊竊私語起來,大膽的學生B忍不住站起來說:“我認為三角形旋轉了30度!”筆者不急于表態(tài),還是繼續(xù)微笑著等待。學生A便耐心解釋道:“我們要找準一條邊,看它與旋轉后得到的對應邊之間的夾角!你們看線段CB與它的對應邊CB′之間的夾角是90°,線段CA與它的對應邊CA′之間的夾角也是90°。由此我們知道三角形繞著C點按照順時針方向旋轉了90°?!眅ndprint
就這樣,短短幾秒鐘的等待,讓學生在思辨中找到了正確方法,有效化解了知識難點。這短短幾秒鐘的等待,能讓熱鬧的課堂沉寂下來,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想象、探究和交流,能有效開啟學生智慧的大門,有助于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從而呈現(xiàn)出更多的課堂精彩。
對策四:巧用策略,學會提問
愛因斯坦曾說過: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強化學生的提問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怎樣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從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意識呢?我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思考。
1.對課題提問
課題是教材的重要資源,同時也是許多問題的隱藏之處。讓學生學會針對課題提出問題,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勇氣和能力,還能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教師可以通過“你想了解與課題相關的哪些知識?看見課題你想到了什么?”等問題啟發(fā)學生針對課題提問。如,看見“圖形的旋轉”課題,學生會提出“圖形的旋轉到底有什么奧秘?圖形旋轉后有什么變化?怎樣觀察圖形的旋轉?”等問題。
2.對教材提問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jù),知識的載體。教師可以針對教材中精煉的語言,引導學生透過平凡的字眼,提出新的數(shù)學問題,也可以啟發(fā)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和理解,提出疑惑。如,針對小男孩介紹的畫圖方法(如圖4),學生會提出:為什么畫三角形0AB旋轉后的圖形要先畫點A′而不先畫點B′呢?這樣有什么好處?從而引發(fā)更多的問題,如:怎樣才能又快又準地畫出圖形旋轉后得到的圖形?
圖4
3.對教師提問
在學生的眼里教師有著崇高的地位,學生通常會認為:老師說的都是對的!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偶爾出示一些錯例或易混淆例子請學生判斷,也可站在有錯誤認識的學生的角度去質疑,讓學生在思辨中主動探索和發(fā)現(xiàn)。有效培養(yǎng)學生持批判和審慎的質疑態(tài)度對待問題的品質。如:當個別學生把旋轉后得到的圖形與原圖之間的夾角看成圖形旋轉的角度時,引發(fā)判斷準確學生的質疑和發(fā)問:請問圖形旋轉OA的對應邊是哪條?
4.對同學提問
學生完成對新知的探究后,通常要與全班同學分享自己或小組討論的發(fā)現(xiàn)和結論。當他們表達完自己的觀點后,應該面向全班同學發(fā)問:“請問大家同意我們的看法嗎?還有什么意見或者問題請?zhí)岢鰜?!”別小看這句例行公事般的問話,要知道學生間的提問能使他們在相互的質疑和辯論中積極思考、應對,不但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的意識和熱情。
可見,課堂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留出適當空白:給學生多一點思維的空間,給學生多一些發(fā)表看法、提出問題的機會,重視對學生進行提問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學會捕捉“問的契機”,讓學生學會在無疑處生疑,一定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使他們敢問、會問、善問。
課堂提問看似簡單,但是實施起來卻有相當?shù)碾y度,它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課堂環(huán)境的變化莫測,使實際的課堂提問活動表現(xiàn)出更多的獨特性。對待課堂提問教師要做到心中有學生、有目標、有策略,這樣才能創(chuàng)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良好氛圍,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才能設置出符合學生實際的優(yōu)質問題,讓學生成為更有效的思考者和學習者,才能“長袖善舞”,幫助學生學會質疑、學會提問,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責編 金 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