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霞
怎樣才能讓數學思考的思想、方法被孩子們像呼吸新鮮空氣一樣,自然無痕地“吸入”、“呼出”呢?在教學中,我嘗試根據不同類型的數學題,建議、培養(yǎng)孩子們采用不同的方法、手段。推薦幾種做法,請各位領導、同仁指正。
一、多讀讀,望聞問切
1、在讀中搜尋題中的“絆腳石”
★有些題目的“絆腳石”是顯而易見地出現在題目中的。
例如,高年級數學檢測時,“填空題”、“解決實際問題”中,通常有前后單位名稱不一致的現象,不少小馬虎粗枝大葉地讀題目,忽略單位名稱的轉化,這樣的錯誤可是屢見不鮮呀!
★有些題目的“絆腳石”是隱藏著的。
例如:把一個周長12.56厘米的圓分成兩個半圓。每個半圓的周長是多少厘米?
不少同學面對本題,會被題中的“半”字迷惑,簡單的將題意理解成半圓的周長是整圓周長的一半,即12.56÷2=6.28(厘米)。其實從整圓到半圓,周長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半圓的周長包含圓周長的一半和一條直徑的長度。這條直徑的長度是最容易被學生們忽視的。帶著懷疑的心去讀,帶著防備的心去讀,低下頭來,俯下身子,撥開題中的“絆腳石”,這樣才能在學習的道路上更專心、更痛快地欣賞到美麗的風景。
2、在讀中思辨問題的核心
數學閱讀的過程應是一個積極的思考過程,它不同于讀小說,快速瀏覽便知故事情節(jié),而應是眼、口、手、腦等器官充分協(xié)同參與。讀題時,讀寫結合,手腦并用,動筆圈畫,以強化閱讀的重點與關鍵,做到自我閱讀理解、掌握心中有數、嚴防題中“陷阱”。
二、舉舉例,手到擒來
在數學教學中善于舉例,能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直觀,能使復雜難懂的數學知識變得淺顯易懂,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實用性、趣味性。其實對于小學生來說,會舉例也應該成為他們解題的秘密武器。
例如:在A=3B中,(A、B是不為0的自然數),A和B的最小公倍數是( ),最大公因數是( )。
面對代數式的數學題,小學生對它的敏感度較對數字的敏感度要弱一些。很多學生在理解、分析本題時,總似霧里看花,所以這道題經常會成為學生們的攔路虎。其實孩子們如能結合題意,舉舉例,那就會手到擒來,迎刃而解。
A = 3 B
↓ ↓
12 4
A(12)和B(4)的最小公倍數是12即A,最大公因數是4即B。
如果把上面一題的舉例規(guī)定為“正舉例”,那在判斷許多的是非題時,通常需要進行“反舉例”,駁斥該命題。
例如:a2大于或等于2a。( )
a2大于或等于2a,還會小于2a嗎?順著這個疑問,我們進行舉例。當a=0.1時,0.12=0.01,2×0.1=0.2,此時a2果然小于2a。本題對a2和2a的大小關系描述不全面,所以是錯的。
三、畫畫圖,撥云見日
學生們在畫圖的過程中,讀題、明確問題、尋找條件,把文字轉化成圖畫,發(fā)現數量關系,再把圖畫轉成思維,這一系列腦力活動完整地搭建了一個從“外化”到“內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會伴隨著一些數學思想的滲透,提高了學生們的思維能力。
1、示意圖
例如:四個球隊踢足球,每個隊都要比賽一場,一共要比賽多少場?
用四個點表示4支球隊,每一條線表示一場比賽。從示意圖中,很容易算出一共要比賽6場。
2、線段圖
解決分數、行程、差倍、和倍等問題時,想要順利靈活地分析題意、解決問題,線段圖絕對是好幫手。
★畫好線段圖,能夠幫助學生找到解題的突破口。
例如:一根黃彩帶長56厘米,一根紅彩帶長80厘米。小明將它們剪去同樣長的一段后,黃彩帶剩下的長度是紅彩帶剩下長度的3倍。兩根彩帶分別剪去多少厘米?
觀察線段圖,很容易看出兩根彩帶剪去同樣長的部分后,剩下的長度差與原先完整時候的長度差是一樣的,這是解決這道題最關鍵的想法。80—56=24(厘米)在圖中正好對應著2份,所以每份長是24÷2=12(厘米),剪去的長度可以用56—12=44(厘米)。
研究數學題,需要掃清認知路上的一些障礙,所以我們得擁有工具;研究數學題,思維如同去往一個陌生的地方,所以我們得有方法和途徑;研究數學題,如同征服一個個對手,所以我們得有信心和毅力。
【作者單位:揚州市江都區(qū)仙女鎮(zhèn)中心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