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昌霜
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手段是語文實踐。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是實踐者。他們參與整個語文學習的過程,用心去體會,用手去操作,用眼去觀察,用耳朵去傾聽,多種感官有效參與,讓語文學習變得豐富多彩。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教師應該充當什么角色,處于什么樣的地位,才可以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語文學習,讓學生們成為優(yōu)秀的語文實踐者呢?
一、 教師應該是先行者
教師應該對語文教學的內(nèi)容進行深入地研讀,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刨根問底。唯有自己吃透教材,吃透文本,才能看清冰山以下的部分,從而做到以己昭昭使學生昭昭,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在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應該是探索路線的先行者。
1.教師要領會編者意圖和作者想法
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語文教學的過程應該是教者、編者、作者以及讀者之間四方對話的過程。因此,教師要深入研讀文本,唯有弄清楚了教材的目的才可以讓學生進行言語訓練,從而得到言語積累,受到思想熏陶和思維啟迪。教師要理清課文與課文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每篇課文的知識點以及重難點,把握單元編排的主題特點,以及每冊要掌握的知識要點,唯有高屋建瓴才能胸懷全局。古人云: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唯有著眼全局,才能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訓練,才能讓每一節(jié)語文課都變得鮮活生動起來,不至于總是單調(diào)重復而讓學生們?nèi)狈π迈r感而昏昏欲睡,逐漸失去了語文學習的樂趣。
2.教師要找準切入點
庖丁解牛之所以被人津津樂道就是因為其分解的切入點都在連接之處,而之所以每一刀都能做到游刃有余,就是其對牛的生理結(jié)構(gòu)了如指掌。同樣,教師也要對文本了如指掌才能深入解讀文本,從而找到適合文本的行之有效的教法和學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消化文本。一堂語文課的時間是有限的,假如品詞析句,一句話一句話,一小節(jié)一小節(jié)地進行誦讀品味,字斟句酌,時間是不夠的,況且平均用力,學生也感覺不到重點在哪里,學習起來感覺瑣碎而平淡。原生態(tài)的課堂更需要教師深入研讀文本,理清脈絡,把握結(jié)構(gòu)從而找到有效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融入文本的切入點,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從中有所啟迪,從而在耳濡目染中增長閱讀的功力,在自主閱讀中找準文章的切入點。
3.教師要找到語言訓練點
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除了利用練習中的“口語交際”欄目外,還可以結(jié)合課文進行展開。蘇教版課文都是經(jīng)過編者反復斟酌,得到廣大教師認可的美文,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教師要做有心人從文本中找準訓練點。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優(yōu)秀的范文能夠為學生指引道路,提高學生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在語言表達的時候能夠舉一反三,靈活運用,從而形成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文本,立足文本這個例子,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語言訓練點。對于優(yōu)美的詞句,教師要帶領學生誦讀,有針對性地仿寫;對于結(jié)構(gòu)明顯的段落,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總分結(jié)構(gòu)、具體與概括等基本段落的構(gòu)成訓練。在練寫中要就審題、選材以及銜接過渡進行有效訓練,對于觸動學生內(nèi)心,引發(fā)學生情感的語言訓練點,更要在實踐的過程中予以重視,引導學生進行擴散,讓學生的情感潮汐得以激蕩,感情和心智得以共同成長。
二、 教師應該是同行者
曾經(jīng)在電視中看到2014年感動中國人物格桑德吉每年都要和學生同行,過冰河,溜鐵索,把四個月才能回家一次的學生安全送到父母身邊。在同行的過程中,師生共想辦法,共渡難關(guān),增進了情感,產(chǎn)生了共鳴,成為知心人,從而“親其師,信其道。”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也要徹底轉(zhuǎn)變觀念、改變角色,由維護師道尊嚴的權(quán)威變成學生的同路人,平靜地走下講臺,心平氣和地走進學生當中,努力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和學生一路同行,且行且思。
1.做學生閱讀的伙伴
教師不能僅把自己看作是引導學生學習的人,還應該和學生共同學習。應該秉持教學相長的態(tài)度,以學習者的姿態(tài)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使教和學有機融合,形成一個和諧共生、積極互動的氛圍。教師和學生一起思考,一起探索,在互動評價中同喜同憂。如我在教學《小露珠》時,就和學生們一起進行分角色學習。教師也成為文本中的某一角色,和學生一起繪聲繪色地進行朗讀表演,和學生一起置身于共同營造的愉悅的環(huán)境當中,學生在輕松快樂中不自覺地就完成了角色的轉(zhuǎn)變,進入到了文本優(yōu)美的意境當中,和文本中的人物進行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融合,加深對于文本人物的理解和體驗。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得到了精神上的美好享受。
2.做學生指路的明燈
教師和學生一起學習語文的時候是合作者,因此,不能因為學生一時的錯誤就急火攻心,批評責罵,而應該耐心等待、孜孜不倦地引導,做學生閱讀路上的明燈。如在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的過程中,學生誤把“撥草尋蛇”讀成了“拔草尋蛇”,我沒有急于批評,而是引導學生做做拔和撥的動作,讓學生感悟拔草需要動用雙手拔,撥草的時候人們可以借助竹棒、木棍等工具撥開,防止被蛇咬到,因此撥比拔要多個棍棒,右邊就多了一豎,就是頭發(fā)的發(fā)。在引導學生感悟洪教頭的目中無人的時候,讓學生品讀“林沖起身讓座,洪教頭也不相讓,便去上首坐了?!焙榻填^冷笑了兩聲:“只因大官人好習槍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來依草附木,冒稱武師,找你騙吃騙喝?!碧貏e是“依草附木”四字,讓學生反復咀嚼,學生慢慢地就體會出洪教頭不僅看不起林沖,也看不起落魄王爺柴進,柴進在洪教頭眼里只是草木,而非龍鳳。我們唯有善待學生的錯誤,通過春風化雨般的引導讓學生去品味,去比較,去咀嚼詞語,領悟人物的性格特點。只有做學生引路的明燈,學生才能身心放松去傾心閱讀;教師也才會感到和學生的平等對話是多么富有詩情畫意。
三、教師應該是組織者
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有責任通過引領和教育,讓學生學會學習。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庇纱丝梢?,教師要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促使他們會學、樂學。首先,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諸如“你真了不起”等激勵性的語言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使之能夠積極思考,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對于小學生而言,形象直觀的情境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教師讓學生充當文本中的某一角色,身臨其境體驗角色情感,將文本中的場景進行再現(xiàn),有助于學生感受文本語言。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積累品味文本語言。編入教材的文章大多文質(zhì)兼美,適合學生積累,課堂上教師要摒棄繁瑣的分析和提問,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積累,以讀為本,練好讀的基本功。創(chuàng)設更多與文本對話的空間,讓學生樂于閱讀,讀了還想讀。在讀中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體會文章的情感,并將文質(zhì)兼美的語言文字儲存進頭腦當中。學生不斷地吸收和積累,時間長了,其語文能力就會不斷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