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其梅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24-0135-01
語文課堂標準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語文教學離不開課堂提問,它常常貫穿于一堂課的始終。教師的教學提問語言與生本對話的實效性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優(yōu)化教師教學提問語言顯得尤為重要。通過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不斷摸索,我認為優(yōu)化教學提問語言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激發(fā)生本對話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的提問要問到學生心里去,使學生產生疑慮之情,困惑之感。提問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文本特點,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選用合適的語言,創(chuàng)造一定的情景,打開學生感情的閘門,催動學生積極思考,想方設法探究問題答案。好的提問,有趣的提問則會產生"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我在教學《聰明的使者》這篇課文時,在引導學生分析題目后很自然地得出結論:既然祿東贊是聰明的使者,那么,他回答的問題一定很——"難",他的答題方法一定很——"好"。我緊接著創(chuàng)設了如下的情景:"那么,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來到一千多年前的盛世唐朝,親臨比賽現(xiàn)場,去領略那三道題到底有多難?祿東贊的答題方法到底好在哪里?"學生的眼眸亮了,興趣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農村學校,不可能放視頻,而且,語文課堂,重要的是師生文本間的對話--"比賽現(xiàn)場就設在我們課文中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中。你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題目的難,答題方法的好?"這樣,創(chuàng)設的情景與文本解讀就很巧妙地融匯在了一起。在拓展延伸時,我創(chuàng)設的情境是:"同學們,我們是新時代的少年,穿越時空隧道來到了這個比賽現(xiàn)場,可不能白來啊!那么,你會怎樣解答這些難題呢?"創(chuàng)設的情景使整堂課首尾連貫,渾然一體,學生發(fā)言積極。曹源文同學答道:"把一根細線拴在一粒小石頭上,再把小石頭放在洞口,輕輕搖晃玉石,這樣線就能穿過玉石眼。"陳星宇同學答道:"用火點燃木頭的兩端,燃得快的是梢,燃得慢的是根。因為梢的密度小,燃得快;根的密度大,燃得慢。"如此精彩的回答,如此創(chuàng)新的意識,讓聽課的老師也眼前一亮。
2.細心控制問題數(shù)量,營造生本對話空間
如果教師在一堂課中提的問題過于容易,學習不用怎么思考就能回答出來,久而久之,就會讓學生養(yǎng)成淺嘗輒止的習慣。如果老師的問題設計較好,屬于"跳一跳摘桃子",但是課堂設計問題太多,一個緊接一個,學生課文都還沒讀完呢,就抽學生回答,不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以優(yōu)生代替全班的思維;若學生答不到點子上,便包辦代替,用教師的講解取代甚至剝奪學生的思維,這樣,也不利于學生的成長。以上兩種情況,都可能讓學生養(yǎng)成不去讀書思考尋求答案,而寄希望于自己的主觀判斷或者他人"救火"。所以,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教材重難點及學生實際設計問題,注意用詞準確,并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一堂課抓住突破口,設置一兩個主要問題展開課堂教學,以期"吹皺一池春水"。我認為,控制問題數(shù)量,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2.1以課題作為突破口提出問題,讓學生與文本對話。我在教學《不平常的信》一文時,問學生:"讀了題目,你覺得我們應該弄清哪些問題?"學生紛紛舉手發(fā)言,"為什么說是不平常的信?""誰寫的信?""有多少封不平常的信?""這些信是寫給誰的?"……我選擇有價值的問題寫在黑板上。學生在初讀全文后,回答簡單的問題。然后,我讓學生帶著問題"為什么說是不平常的信?你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了不平常?"學生邊讀邊勾畫有關語句,寫下旁批,小組交流后,全班交流。學生在相互交流中理解了信的"不平常",感受到了戰(zhàn)士們的細心,愛心;英雄母親的舍小家為大家的博愛、大愛;進而想到了自己應該做怎樣的人。
2.2在文章中自相矛盾處設核心問題。我最近在教學《母雞》一文,抓住這兩句話:"我一向討厭母雞。""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你讀了這兩句話,覺得我們這堂課該弄清哪些問題呢?"學生紛紛提出問題:"我"為什么討厭母雞?"我"為什么不敢再討厭母雞了?母雞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在老師的問題引領下,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師生共同從中選出有價值的問題與文本深入對話,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又生出或老師提出新的有價值的問題。圍繞一兩個核心問題展開教學,這樣的課堂教學設計層次分明,重點突出,效果顯著。
2.3從課文的核心語句段落入手提問。我校蘇利老師在教學《韋德的心愿》第二課時時,抓住11自然段中"有什么東西敲中了自己的心靈",15自然段中"有一雙溫暖的小手",設置疑問,整堂課重點突出,難點突破,使聽說讀寫訓練落到了實處。
3.留心設計問題程序,搭建生本對話平臺
教師的課堂提問要注意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鬃釉凇秾W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易者而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意思是說提問要由易到難。通過對容易問題的解決,取得經驗,樹立信心,難題也會得到解決。我在教學《母雞》一文時,"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辛苦,具體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學生研讀文本,有了具體的認識,深入的體會。我緊接著的問題是:"大自然的動物中,像母雞這樣負責、慈愛、勇敢的母親有嗎?""在人類社會中,有如此負責、慈愛、勇敢、辛苦的母親嗎?"最后落實在了讓學生聯(lián)系課文內容或是生活實際對這句話的理解上——"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正因為有了上面三個問題的鋪墊,學生在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時思維活躍,發(fā)言積極。生本對話得以順利開展并深入本質。
學生是獨立的個體,因智力水平,生活經驗,知識程度存在差異,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每一個學生搭建學習交流的平臺,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鍛煉,感受成功。難度小的,記憶型的,文本中有現(xiàn)成答案的問題,可以交給學困生回答;理解型的問題,可以讓成績較好的學生回答,而運用分析評價型的提問,則可以讓優(yōu)秀的學生回答,在回答過程中教師還要加強引導、點拔。
另外,老師還要注意問題語言形式多樣,可以用疑問句、反問句,甚至陳述句。排比的問句還會有震撼人心,促人思考的作用。提問時,老師還可以恰當?shù)剡\用身體語言,可以是手勢,可以是表情。教師面帶笑容,學生在寬松愉悅安全的課堂氛圍中,思維會更活躍;當學生思維受阻時,教師一個鼓勵的眼神,一道期盼的目光,一個誠摯的撫摸,會讓學生信心倍增,思路清新,回答準確,語言優(yōu)美。
雨果說:"語言就是力量。"有人說:"問得好即教得好。"讓我們用心錘煉自己的課堂教學提問語言,讓我們的教學提問語言更好地服務課堂、點綴課堂,激活課堂,為提高生本對話的實效性不斷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