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摘要: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學有所獲,能力得到提高,真正做到讓學生喜歡學習,主動學習,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新課改倡導學生通過體驗、實踐、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著重提高自主學習和合作的能力;并逐步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從而養(yǎng)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教師在"任務"與"應試"雙重壓力之下,既要安排課堂活動,又要講解語法知識,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累。因此,優(yōu)化英語教學過程,構建高效的初中英語課堂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22-0166-01
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既體現(xiàn)"教"的高效性,更體現(xiàn)"學"的高效性,而學生的課堂活動對課堂的高效性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要打造初中英語高效課堂就必須從設計學生高效課堂活動入手。
1.融洽、協(xié)調(diào)的師生關系
和諧的師生關系對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很重要。要讓學生對英語課堂保持濃厚的興趣,教師的課上得好自不待言,教師的人格魅力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的魅力既來自課堂上表現(xiàn)出來的才華和能力,幽默風趣的個性,教師對學生的關心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具有高度責任感,教學技巧高,熱愛學生的教師往往能贏得學生的尊重和喜愛,而融洽、協(xié)調(diào)的師生關系又能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提高。所以,教師要關注學生在英語學習上的情感態(tài)度,給以多些關愛,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這對課堂教學的高效性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科學的教學任務
把任務設計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上能高效地激發(fā)他們的認知興趣和探究欲望。為此,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分析教材的結(jié)構特點,捕捉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特點,力求找出兩者的最佳結(jié)合點。具體來說,教師在設計教學任務時應考慮以下幾點:(1)設計的任務應以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興趣為出發(fā)點,內(nèi)容和方式應貼近學生的生活。(2)設計的任務要有利于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發(fā)展語言技能,提高語言運用能力。(3)設計的任務要有利于學生學習語言知識,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教師所設計的任務不應僅限于課堂教學,也可以延伸到課堂之外。(4)多設計互動性強、形式多樣的任務。根據(jù)本課主題,結(jié)合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構建階梯型任務鏈。教師所設計的任務應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前后貫通、層層深入,形成由初級任務到高級任務,再由高級任務涵蓋初級任務的循環(huán),并由數(shù)個微型任務構成"任務鏈"。
3.小組教學
有價值的小組討論應使學生"人人參與",并"言之有物",即所設置的討論話題應盡可能讓每一位學生都有話可說。另外,小組成員的搭配應盡可能科學合理,包括對角色的分工也要明確并到位,而不是那種教師一聲令下學生就開展進行的隨意性較大的合作活動。教師提出討論話題后,應根據(jù)話題的難易,給學生必要的思考時間;而不是當學生的思路剛剛打開,情緒剛剛活躍,討論活動就淺嘗輒止。
教師在課堂上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幫助學生從依賴性學習轉(zhuǎn)向自主性學習。但是,如若教師片面地追求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的完全自主,活動中教師偶爾參與或不參與,這樣的討論活動從表面上看似乎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實際上是對"自主性學習"的一種錯誤認識。小組討論是教師指導下的合作性活動。學生的自主并不意味著在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對學生活動放任自流。如果課堂小組討論缺少教師的組織和指導,就很容易演變成學生的無序活動。從另一方面來說,缺少教師必要指導的討論活動也容易使學生即興發(fā)言變成沒有深度與內(nèi)涵的語言表述。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不少討論看似激烈,但卻體現(xiàn)不出學生之間思想火花的碰撞或語言水平的長進。因此,教師應在設計小組討論活動時仔細考慮學生的需求,履行好其管理者與資源提供者的職責。
4.重視課堂提問
提問是英語課堂中最普遍的師生互動方式,精彩高效的提問能使教學有聲有色,也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因此,教師在課前應明確提問的中心,備課時應圍繞中心問題擬定提問的提綱,包括主要問題、提問對象、提問順序、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難等,課堂提問時做到心中有數(shù)。同時,教師在課前應指導學生通過復習和預習為回答課堂提問做好準備,使課堂提問有條不紊的進行,并收到預期的效果。
此外,提問的難度應略高于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若提問過難,學生無從回答;反之,若提問太簡單,則不易激發(fā)學生回答問題的興趣。教師的提問應先易后難,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聚合到發(fā)散。提問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并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幫助學生深化知識,突破難點。并且教師提問后還應注意及時并中肯地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反饋。反饋應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以肯定和鼓勵為主。語言不是唯一的反應方式,眼神、表情、身體動作等也是高效的反饋方式。教師的微笑、不屑一顧或目不轉(zhuǎn)睛地注視學生等行為都是對學生回答的高效反饋方式。
5.準確把握課堂
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可能與其注意力不穩(wěn)定、不集中和分配不合理有關。教師應利用各種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較長久地保持情緒高漲的狀態(tài)。其中,有序節(jié)奏和有機變化是提高學生注意力的高效手段,而有序節(jié)奏采用動態(tài)和靜態(tài)交替、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相結(jié)合,更能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教師在備課時應交替安排學生參與的活動(動態(tài))和學生接受知識并思考的活動(靜態(tài))。教學活動的形式要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變化,避免使學生產(chǎn)生厭煩情緒。信息的呈現(xiàn)手段也要不斷變化,合理運用直觀教具、多媒體、板書、教師示范以及錄音錄像等,不要過分依賴直觀教具和多媒體課件,否則會導致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學形式而不是教學內(nèi)容上。
6.改進教學方法
單一的教學方法是乏味的,即使是一個好的方法,經(jīng)常用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為了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保持學生的興趣,鞏固學生的熱情,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不同,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實現(xiàn)教學活動的民主性,積極創(chuàng)設開放式教學氛圍,盡量讓學生多想、多聽、多看、多講,教師不包辦代替。比如詞匯教學,老師可以通過圖片,實物,同義解釋,情景等不同的形式來呈現(xiàn),讓學生理解詞的意思。然后再通過句式、對話或是情景等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操練,使學生掌握并學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