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娟
【摘 要】如何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是一直以來被關注著的研究課題。本文旨在通過對本地圍墾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貼近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讓道德教育回歸生活,走進現(xiàn)實,從而真正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教育策略則以通過對話具有地方特色的圍墾文化,實踐具有地方特色的圍墾精神,從而擴展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生命。
【關鍵詞】圍墾文化;德育套餐;道德生命
我們認為,真正有效的德育,必然有一種文化深入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必然是回歸生活的,讓兒童體驗生活之樂;也必然要經歷一定數(shù)量的實踐體驗,讓兒童在磨礪中培育自己的道德生命。因此,要尋找符合上述三點的學校德育新方式必須要充分利用本地的課程資源,唯有本地化才有可親性;唯有本地化才能生活化,才能去體驗實踐。我校地處圍墾,作為學校,應該整合家庭與社會的力量,把“圍墾文化”這筆財富傳給他們,讓他們進一步發(fā)揚,進一步充實,進一步發(fā)展,為建設現(xiàn)代化的家園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本文就此展開一些研究。
一、對話套餐熏陶人——走進日漸塵封的圍墾歷史,感受昔日豪情萬丈的圍墾精神
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一方水土自然孕育了一方文化。圍墾因其獨特的地理
位置和形成原因自然地積淀了具有自身特點的文化。而這些文化的結晶就是圍墾精神。因此,讓學生與文化對話既是了解圍墾文化,也是讓學生自主去發(fā)現(xiàn)、感悟圍墾精神。
1.與靜默的文物對話
圍墾精神的發(fā)源應當是最初的赤腳上陣,泥擔土箕圍海造田,距今已有30
多年了,當年參圍的青年都已是年過六旬的老人了,而曾經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農具現(xiàn)在也都散亂于雜間閣樓了。如蓑衣、泥擔、土箕、飯蒲、鐵鍬、鐵鈀、茅屋,我們發(fā)動學生把這些東西找來,有些找不到的,我們就讓學生根據(jù)圖片制作模型,陣列于室,組織他們參觀,然后請學生思考談感受。
2.與參圍的老農對話
現(xiàn)在的孩子,吃穿住行,樣樣舒適。在他們的心目中,認為生活本就該如此精彩。如果我們在教學中采用講講前輩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的形式,很難打動對那個年代的生活毫無體會的小學生,有時甚至會被視作“天方夜譚”式的材料。筆者對祖父輩在圍墾海涂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痛苦歷程歷歷在目,當我把我的祖、父輩們寒冬臘月,赤腳挑土筑圍墾,草舍缸灶燜紅薯,剩碗也要舔幾舔之類的艱難訴說給學生聽的時候,學生的反應竟使我為之心寒。講者酸苦上涌,聽者無動于衷。說到舔碗之類學生甚至哄堂大笑。為何會出現(xiàn)如此結局?思之再之,究其原因,是因為現(xiàn)在的孩子缺乏了解,缺少體驗。為此我們設計了下面的活動:
教師帶領學生來到最有代表性的象征著圍墾建設者“戰(zhàn)天斗地”精神的筑江提壩——位于我們學校200米處的大埂。請來了當時參加圍海造田的古稀老農為同學們現(xiàn)身說法。這條彎曲、高聳的埂頭,是祖父輩們一土箕一土箕地把石頭從20多里外的青龍山挑到這里,一點點壘積成了這樣一條雄偉的抗潮大堤。同學們目睹著樹木蔥郁的大堤,傾聽著老農有聲有色的講述,無不深受感動。前輩們的艱苦奮斗,頑強創(chuàng)業(yè)精神深刻激勵了同學們。同學們在日記中寫道:今天的活動,讓我真正地體會到,幸福不是本來就有的,也不會從天而降,現(xiàn)在的幸福是前輩們的血汗換來的??梢?,對于孩子們來說,聽聽腳下這塊大地的歷史,實在是種最好的教育?。?/p>
3.與廣袤的大地對話
雖然說孩子們走出門就是圍墾,但圍墾到底有多大,有多少年歷史,孩子們并不知道,因此,我們組織孩子們走一走圍墾大地,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大地的廣闊,用自己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大地的瑰麗,最終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圍墾精神的豪邁。
二、敘事套餐感染人——以經典為引,悟人生、論真情、思行動、做真人
圍墾大地的精神文化厚重而深遠,除了保留下來的圍墾大地和一些照片類的珍貴史料,還有很多有待挖掘的豐富遺產。我們通過采訪、閱讀和實地考察等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文字材料。我們將這些材料進行再利用,以“敘事”的形式落實到學校的“國旗下講話”、“班隊活動”、“少先隊活動”等常規(guī)工作中。
1.“每周一品”悟人生——“國旗下講話”不再是空談
品德的養(yǎng)成在于每時每刻,而一周的德育活動則從“國旗下講話”開始,這是一周的總起,它可以為師生指明一周的德育重點?!按笤挕薄ⅰ疤自挕?、“政治話”只會讓師生聽之則忘,甚至有疲勞感。因此國旗下講話要摒棄煩人的說教,要根據(jù)表達的主題,尋找相關的素材,運用敘事德育的模式,增強講話的針對性、實效性,能讓全體學生入腦入心,達到“自律”的境界。
2.“言行一致”做真人——“日常規(guī)范”不再是說教
教育的無痕體現(xiàn)在日?,嵥榈慕逃顒又?,學生的言行在于時時刻刻,品德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也在于日?;顒又?,因此,教師要善于觀察,及時發(fā)現(xiàn)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將不良行為習慣的苗頭及時掐滅。在傳統(tǒng)的說教德育模式中,教師的“苦口婆心”得不到學生的理解,甚至會厭煩。而此時說上一個故事,讓學生心靈產生共鳴,自然也就會分辯是非對錯了。
“出操規(guī)范”教育片斷:
一次早上出操時,整個隊伍排列不整齊,有些甚至管自己講話?;氐浇淌?,我給學生講了圍墾人民修筑攔江大埂的故事:當時幾百名圍墾百姓戰(zhàn)斗在工地上,他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任務,但又要相互合作,鏟土的、挑土的需要緊密銜接,才不會影響后續(xù)人員的行動;倒土的、筑壩的也要動作協(xié)調才能保證不給后面的人添麻煩。正是因為不怕辛苦、懂得自律,懂得合作,才會有這樣一條延綿數(shù)十里的攔江大埂。這時教室非常安靜,他們知道老師說這個故事的原因和目的。第二天出操的時候就認真多了。
三、實踐套餐塑造人——更好地活動、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學習
我們的圍墾精神,是在實踐中展現(xiàn)出來的,正是靠著當年的墾區(qū)青年赤腳挑擔、摸爬滾打,才逐漸形成如今的廣袤大地。而作為他們的后輩,不能只停留在聽、說、讀、寫之上,應該放開手腳,去親身體驗一番。endprint
1.在活動中磨練
活動是德育的生命,兒童對道德的認知和理解,道德意識和行為規(guī)范的養(yǎng)成,都可以從活動中直接獲取。活動讓兒童成為自我道德教育的主體,讓兒童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圍墾精神,并讓這種精神根植于自己的內心世界,成為永恒的財富。
2.在課堂中滲透
要使思想教育落到實處,首先要認識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號,更不能生硬地灌輸。這就需要教師認真?zhèn)浜妹恳还?jié)課,結合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把思想內容科學地、靈活生動地融于教學活動中。
(1)滲透在語文課堂。圍墾被稱為“人類造地上史上的壯舉”。在此過程中,沙地人形成并沉積了艱苦奮斗、百折不撓的“圍墾精神”,孕育了燦爛的精神文化。在日常語文教學中,通過向學生推薦我校德育校本課程《生命在這里成長——傳承精神,培育道德生命》中的篇篇經典美文,收集圍墾地區(qū)老百姓中流傳的生活俗語、行業(yè)俗語、風情俗語,走訪祖輩們,調查研究圍墾俗語的來歷,記敘、描述、續(xù)寫圍墾的故事等,從而讓學生感受艱難的圍墾歷程,目睹靜默的圍墾文物,描繪靚麗的圍墾新貌,使孩子們對圍墾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有了更充分、更深刻的領悟。
(2)滲透在數(shù)學課堂。統(tǒng)計比較是我們數(shù)學課堂的重要教學內容之一,我們組織學生對家庭中父母人均日工資收入比較,通過道路建設數(shù)、新房建造數(shù)的比較;通過本村、本鎮(zhèn)廠家數(shù),工農業(yè)產值等的比較統(tǒng)計,讓學生以真實的數(shù)據(jù)展示圍墾生活之巨變。六年級一位學生統(tǒng)計家庭收入時,調查到這樣一組數(shù)據(jù):爺爺說他們年輕時一家五口人,三個兄弟加父親,四個壯勞力勞作了一年,年終分工時想買輛自行車還差50多元錢?,F(xiàn)在爸爸開貨車搞運輸一年下來能掙一輛桑塔納轎車。那時干一天的活還購不到一斤豬肉,現(xiàn)在干一天活差不多能買上半只豬……一組組樸實的數(shù)據(jù),引出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從而從另一個側面讓孩子感悟圍墾人的勤勞與智慧。
(3)滲透在品德課堂。為讓孩子近距離感受圍墾精神,在教學《家鄉(xiāng)巨變》一文時,我們讓學生參觀圍墾養(yǎng)殖業(yè)、種植業(yè)、工業(yè)、開發(fā)區(qū)建設。這塊曾經是鹽堿地、囊化地(腳踩久了這塊地會越來越濕、雙腳會陷下去),如今變成生財致富的寶地,水產基地、蔬菜基地、特種動物養(yǎng)殖基地,機械制造業(yè)中心的逐步形成,給圍墾地區(qū)帶來無限的生機。通過這些現(xiàn)實生活的了解,啟發(fā)學生去理性思考:圍墾的巨變哪里來?學生們就廣泛展開了討論:有的說是黨的政策好,大膽開發(fā),給我們圍墾創(chuàng)造了無限商機;有的說是家鄉(xiāng)人民的勤勞,艱苦創(chuàng)業(yè),才能建設美好家園;有的說是家鄉(xiāng)教育發(fā)展,科技人才素質越來越高;有的說是我們的幸運,有這樣一塊適合大力開發(fā)的寶地;有的說是祖輩戰(zhàn)天斗地、圍海造田的結晶……
四、評價套餐激勵人——以卡為媒,激勵我小小圍墾兒女,將精神傳遞
當前對于學生的道德評價存在著諸多問題:德育評價參與主體單一;德育評價方法簡單;德育評價內容模糊等。這也已成為德育工作中最為缺失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針對現(xiàn)狀,我們提出“陽光評價活動”,我們希望通過實踐,對兒童的品德發(fā)展作出更加合理的評價,最終促進兒童的道德發(fā)展,為兒童未來的幸福生活奠基。
1.讓陽光卡片成為學生最珍視的寶貝
許多學校都很重視對學生的評價,比如用小紅花、紅五星,或者用本子、筆等進行獎勵,這些獎勵曾經在激勵評價學生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然而,這種評價單調乏味,對全部素質推進,行為習慣養(yǎng)成沒有多大作用,特別行使時間一長,效果日趨減弱。我們的“陽光卡” 有多種顏色,每一種顏色代表一個方面的習慣,每一方面的習慣孕育一類陽光少年。
如:七彩陽光之文明禮儀卡,是一張紅色卡,它代表著孩子們在講文明、講禮貌上的進步;勤儉節(jié)約卡,是一張綠色卡,它代表著孩子們在生活中勤勞節(jié)省,不浪費;奮進卡,是一張藍色卡,它代表著希望孩子們能在生活和學習中迎難而上,像我們的先輩一樣克服各種艱難險阻,鍛煉出強大的意志;糾錯卡,是一張黃色卡,它代表著讓孩子們端正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有錯就改,將自己一步步塑造成一個有用之人……
2.讓陽光評價成為學生最重要的活動
我們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引導每一個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智能強項,并在其強項智能和弱項智能之間架起橋梁,從而也使得每一個學生都能樹立起自信心,擁有好孩子的感覺。學校要求教師“用放大鏡去看孩子的優(yōu)點”,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的點滴進步和內在潛能,及時、全面記錄學生的成長過程。
如在推薦“奮進之星”的活動中,我們的學生每個人都有推薦權和被推薦權,只要是他們在平時學習中發(fā)現(xiàn)的“目標”都可以向班主任老師反映,經核實后由班級記錄員記錄在冊,到時上交學校學生處即可;在推薦“文明之星”的活動中,全校的教職工和學生都可推薦某位學生成為候選對象;在推薦“勤儉節(jié)約之星”的活動中,我們的學生家長,甚至他們的親朋好友也看參與到我們的活動中來,為他們所認可的學生投上及時的一票……
五、后期研究方向
此課題經過近兩個學期的實施,我校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他們在自我管理、辨別是非、吃苦耐勞的能力上有了顯著的提高??磥?,這樣的研究途徑是可行的。今后,學校將在此基礎上,充分挖掘套餐文化的內涵,將每塊文化作為一個大課題來展開研究,一一將其落實到實踐中去。相信,德育套餐文化將會深入這些孩子的內心,衍化為他們具體的行為表現(xiàn)。也相信,若干年后,此番經歷定會成為他們身上一筆無與倫比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德育工作大全》.中國國際出版社
[2]《陶行知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3]《蕭山縣志》.蕭山縣志編委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