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艷 馬佳瑛 李堃
【摘 要】本文作者從教師教學現(xiàn)場問題,教學計劃、執(zhí)行、記錄教學歷程中歸納分析衍生問題,對以高校英語“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的實施進行闡述。
【關鍵詞】高校英語;合作學習策略
一、熟悉合作學習階段
合作學習具有諸多特點,得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但在執(zhí)行合作學習教學時,是需要引導操作、練習的;尤其對于習慣于魚貫列座的傳統(tǒng)班級學生而言,其合作偏好及團體互動質(zhì)量的調(diào)整成功與否,將對學生是否能藉此策略受益更多,更顯切要。因此,教師宜善用策略,妥善將合作學習理念融入課程中,以下為建議的執(zhí)行策略:①教學前的決定;②解說任務及合作結構;③監(jiān)督并給予支持;④評估。執(zhí)行操作如下:
(1)教學前的決定:教師在進行教學前的準備,如具體教學目標及活動、學生分組方式及其安排角色學習、安排教室環(huán)境等等。
(2)解說任務及合作結構:教師對全班說明合作學習的精神、意義、工作規(guī)范、成功的要素、把“合作”具體化為本堂課室學習方法及目的。
(3)監(jiān)督并給予支持:小組進行組內(nèi)合作互動時,教師巡看各組執(zhí)行情況。必要時在“熟悉合作模式”以及“順暢達成任務過程”方面給予小組協(xié)助。
(4)評估:活動結束時,教師與全班共同評估“社會技巧”,同時學生進行學習自評,并與大家共同努力下節(jié)學習課程。
本研究在進入合作學習與溝通教學階段前,先建立了“合作學習”模式及知能,以利與“溝通教學”結合的執(zhí)行。
二、結合溝通教學于合作學習階段
“溝通式教學”架構,具有兩階、四段的溝通活動。此教學模式架構以圖1顯示如下:
1.溝通前活動
指將學生溝通能力的片段知識或技巧獨立出來,以提供他們單獨練習。如此一來,學生便能練習及學會溝通的“部分技能”。大部分的教科書有如此的教學方法的通則,例如不同文法套句演練(drill)、問答習題(question-and-answer)等。這部分主要目的是使學生流利地使用精確或適合的語言指令,產(chǎn)出可接受的表達語言,以為溝通功能做鏈接準備?!皽贤ㄇ盎顒印焙瑑身楇A段分別為結構性的活動與準溝通功能活動。
(1)結構性的活動(Structural activities):教師教學時,仍以主題功能的部分句式為主要教學內(nèi)容,以教師手冊、課本或習作的部分內(nèi)容加以演練,讓學生能夠掌握語言的基本形式。這部分與傳統(tǒng)教室無太大差異,不同的是每一部分都要請學生親自大聲地說出,不僅課內(nèi)基本聽說活動像“跟著錄音帶練習”、“匯集溝通需要語句”要大聲讀岀,即使是單純“文法套句演練”、“看圖完成句子”,亦要讀出來。
不論是文法的通則練習、或是聽與說的基本活動,都是溝通活動前的基本能力。大聲地、節(jié)奏地閱讀句子,能培養(yǎng)學生流利地使用“精確”或“適合”的語言語調(diào),也是溝通活動的前置準備。例如,在“歌曲欣賞及練習”中,讓學生欣賞及練習民歌的“音”韻與“英”韻之美,在欣賞音樂及英語歌詞用字中,練習并習慣說話、歌唱時的節(jié)奏感與輕重語調(diào)。
(2)準溝通功能活動(Quasi-communicative
activities):試著將結構性活動的語言形式與其隱含的溝通意義相連結。由于此結構層面同時具有功能層面的雛型,所以稱之“準”溝通功能活動例如:跟著錄音帶,并扮演角色A練習、“實際角色扮演文中人物”、“依圖意回答造句”等都是讓學生適應整段式對話的暖身操。
“溝通前活動”這部分的連結對學生來說,為溝通的入門練習。大部分此類教學活動都會在教室內(nèi)大量被采取、應用、或練習。但可惜的是,一般教學者或學習者常到此部分,結束練習。研究者認為此為溝通概念之“中點”而非“終點”,當觀念引導、適切的幫助連結下一階段溝通活動的鷹架學習及心理建設,于此顯得重要。
2.溝通活動
本階段中,學習者要將所習得“溝通前的知識及技能”加以整合,并主動使用于溝通情境,達成溝通功能。以下兩項次類目活動,主要差異在社交(social)層面與功能(functional)層面程度上的多寡。簡要地將要點歸結為:
(1)功能性溝通活動(Functional commu
-nication activities):學習者于某個情境中,必須以他有限的可利用的資源與外界溝通,以達成任務。此類的活動多半要制造小組內(nèi)大家擁有不同信息,各自成為一有效資源,所以“專家小組”是非常合適的方法,但仍以簡單任務如“急急繞口令”、“FleaMarket”、“購買商品”等活動來完成有效溝通,為社交人際溝通扎打基底。
小組的學習方式,出自于拼圖法(Jigsaw)。此法將單元方分成不同主題,每一小組學習相同單元,但小組成員各分配不同主題去學習。其次,不同小組中負責相同主題的成員聚在一起學習該主題稱為“專家小組”,學完之后回到原小組教導其他成員學習該主題。原小組每一成員報告后,在歸納各主題的學習結果,形成原小組所有成員對整個單元的了解。
這樣活動方式所產(chǎn)生的效果不但促進組內(nèi)互動、達成“任務”,同時也與他組組員有明顯積極互動、產(chǎn)生任務型的溝通。
(2)社交人際互動活動(Social interaction activities):溝通活動進行時,人際互動隨之自然發(fā)生。除了溝通要旨及語言任務,善加使用聲音語調(diào)、臉部表情和肢體語言,更能同步達到溝通之目的。在學生漸入佳境、熟悉溝通合作教學模式后,這部分活動既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又非常能在進行中達成優(yōu)越教學效能。
三、“溝通合作教學”整合階段
本階段整合“合作學習教學模式”與“溝通教學模式”,再執(zhí)行嘗試中,確立“溝通合作教學各階段執(zhí)行策略及具體實施原則”。并在課堂之施行歷程中,逐漸厘清“有助于教學執(zhí)行的策略及技巧”。
(1)準備活動:溝通合作教學的準備動作以合作學習的分組、角色安排等為主,同時將溝通活動適時融入活動設計中。
(2)發(fā)展活動:多由結構性活動為主軸、逐漸發(fā)展至準溝通功能活動、任務性溝通活動、最終理想目標為人際互動的溝通活動。
(3)綜合活動:藉由小組分享、發(fā)現(xiàn)問題,教師歸納總結學習,并與學生進行溝通與合作的評估。
四、總結
合作學習即為教學方法的新趨勢。國內(nèi)外許多研究均顯示,合作學習是一種有結構有系統(tǒng)的教學策略,能適用不同階段的英語學習。在合作學習中,鼓勵互相協(xié)助,以提高個人的學習效果并達成團體的目標。經(jīng)由主動的探索、思考、分析,以及相互經(jīng)驗的分享、交流互動,共同建構學習版圖。
參考文獻:
[1]吳向麗編著.合作學習[M].青島出版社,2006
[2]Johnson,D.W,Johnson, R.T.Effects of cooperativ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