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良
【摘要】化學基本觀念不是具體的化學知識,而是在具體的化學知識基礎上,經(jīng)過不斷的內化、概括、提升而形成的,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各類教學資源,不斷提煉、滲透和提升學生的化學基本觀念。
【關鍵詞】教學資源 基本觀念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6-0122-02
化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化學學習的重要目標之一是要使學生形成一些基本的學科觀念。這些基本觀念不是具體的化學知識,而是在具體的化學知識基礎上,經(jīng)過不斷的內化、概括、提升而形成的,對相關的具體知識的學習具有統(tǒng)率和指導作用,對促進學生學習方式和行為方式的轉變,以及學生終身學習和發(fā)展都將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在教學中我嘗試利用各類教學資源,不斷提煉、滲透和提升學生的化學基本觀念。
一、活用教材資源,提煉化學基本觀念
要想使學生形成一些化學基本觀念,老師首先要清楚需要培養(yǎng)哪些化學基本觀念的內容以及培養(yǎng)的基本途徑和方式。因此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我們積極依托生命化課堂,依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潛心研究課標和教材,圍繞某一化學基本觀念的形成,積極開展說課活動,深入挖掘和提煉化學基本觀念,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通過說課活動,對教材內容或事實材料進行加工,設計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和有效的探究活動,并在不斷的反思、評價基礎上修改完善,進一步明確"教什么"、"怎么教"以及"教到什么程度"。在觀念的引領下,依據(jù)學生認識發(fā)展的規(guī)律,努力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讓學生盡可能在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基礎上,從比較熟悉的自然、生產、生活中感知化學事物、領悟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并通過不斷地概括提煉,逐步形成化學基本觀念。
如對九年級第六單元第二節(jié)《化學與材料研制》內容的學習,我們根據(jù)學生賣廢品的經(jīng)歷展開交流:誰能介紹一下生活中你都賣過哪些廢品,這些廢品都是怎樣產生的?然后分別列舉生活中的玻璃產品和塑料制品,依次歸納出玻璃和塑料的優(yōu)缺點和簡單分類,體會通過化學方法可以將用途小的物質轉化為用途大的物質(由砂子到玻璃);聯(lián)系一次性可降解塑料和限塑令以及賣廢舊塑料的原因等素材,交流歸納出我們能為減少白色污染做些什么,通過塑料的生產過程讓學生體會小分子化合物通過聚合可以得到高分子材料,體會化學與新材料研制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通過對鋼筋混凝土成分的分析,讓學生體會使用混合的方法可以改變物質的性能、擴展物質的應用范圍,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化學在實現(xiàn)物質轉化、改良物質性能進而服務社會中的重要地位的認識。
再比如對九年級第四單元第二節(jié)--"金屬的化學性質"內容的學習,在學生得出通過金屬與酸反應的劇烈程度能判斷出金屬的活潑程度(即活動性強弱)這一結論后,順勢引出金屬活動性順序,并通過多次閱讀,猜測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意義。最后通過三個反思交流問題把本節(jié)課引向深入。第一個問題是"以鎂和鹽酸反應為例,從微觀的角度分析為什么很多金屬能與酸溶液反應生成氫氣?",根據(jù)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和能力水平以及年齡特征,結合使用一些輔助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突破本節(jié)課的難點,讓學生體會到物質的組成結構能決定物質的性質這一基本的化學觀念。第二個問題是訂正比較導學案中金屬與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歸納出初中接觸的最后一種基本反應類型——置換反應。由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知識,體驗學習的樂趣。第三個問題是區(qū)分真假黃金,讓學生認識到金屬的化學性質在生活中可以用來揭穿偽科學,體會到物質的性質能決定物質的用途,學習和掌握如觀察、對比、歸納、控制變量等科學方法。在親歷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中,體驗實驗探究是認識物質的化學性質及其變化過程的重要方法,學會把自己能看到的和所想到的歸納表達出來,并養(yǎng)成大膽質疑,大膽推測,勇于探究和綜合分析的好習慣。
二、巧用生成資源,滲透化學基本觀念
觀念的培養(yǎng),不論在復習課還是新授課中,我們都應該"悄悄"滲透,要貫穿教學的始終,并要運用教學智慧,處理好教學的預設性與生成性,善于利用學生學習過程發(fā)表的意見、提出的問題作為教學資源和啟發(fā)引導的契機,使課堂教學具有生成性、開放性。
在學習《金屬的化學性質》一節(jié)中,為驗證金屬與鹽酸反應的難易和劇烈程度與金屬本身性質有關,學生進行了分組實驗,有的小組用鎂條與鹽酸反應,有的小組用鎂條與硫酸反應,都能得出鎂能與酸溶液反應的結論,但做鎂與鹽酸反應實驗的幾組同學發(fā)現(xiàn),冒出的氣體有刺激性氣味,這與以往的知識是有沖突的,這不是氫氣的氣味。針對這一情況,我順勢提問,這是什么氣體,為什么會有這種氣體產生?這個問題拋出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各抒己見,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其中一個小組的同學根據(jù)他們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這樣回答:鎂條與稀鹽酸反應放出熱量使溶液溫度升高,稀鹽酸中的溶質是氯化氫氣體,而氣體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所以溶液中的氯化氫氣體會隨氫氣進入空氣中。通過這樣的交流,學生對于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觀、變化觀以及研究科學探究的一般思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于探究過程中的意外情況也不再是視而不見,而是積極探索,不放過,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愉悅和知識學習的價值。
三、借用生活資源,提升化學基本觀念
樹立基本觀念的作用在于能實現(xiàn)具體知識的觸類旁通,而基本觀念的提升要與社會生活情景相融合,只有源于生動鮮活的真實問題,基本觀念的提升才呈現(xiàn)充盈的生命力。鑒于此,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堅持觀念為本,精心選擇一些深層次的具有遷移價值的概念和事實,用真實具體的社會生活情景和基于問題的探究活動來代替靜態(tài)事實、結論的傳授,給學生提供超越事實的高水平思維空間。
化學基本觀念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一個單元、一兩節(jié)課就能完成的,需要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中慢慢的體會和感悟。如何采用生動、活潑有效的教學形式,積極有效的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更好的將化學基本觀念的培養(yǎng)整合于學科知識體系中,需要我們一線的教師除認真研究課程標準,研究新教材外,更要及時更新觀念,把觀念轉化為具體的行動,使學生通過啟蒙化學教育,為學生的就業(yè)或繼續(xù)學習打下堅實的化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