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清
(廣州地鐵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城市軌道交通地面建筑裝飾形態(tài)設計探討
徐勇清
(廣州地鐵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fā)展,城市交通壓力日漸增大,而軌道交通的推廣,在減少能耗的同時,還能夠緩解交通壓力。但是,長期發(fā)展中,軌道交通地面建筑裝飾形態(tài)設計卻得不到重視,其作為一種簡單的裝飾形態(tài),在優(yōu)化人們生活環(huán)境等方面發(fā)揮著積極作用,如何更好地實現建筑裝飾形態(tài)設計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將對建筑裝飾形態(tài)設計構成進行分析,并提出軌道交通建筑裝飾形態(tài)設計相關建議,從而促進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可持續(xù)發(fā)展。
城市軌道交通;地面建筑;裝飾形態(tài);設計
現階段,受到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影響,人們生活習慣及審美標準發(fā)生了極大變化,軌道交通是城市發(fā)展的主要交通形式,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但是,地面建筑裝飾形態(tài)設計過于傳統(tǒng),難以滿足現代社會發(fā)展需求,將現代裝飾形態(tài)知識滲透至軌道交通地面建筑裝飾形態(tài)設計中,不僅能夠突出人文性,還能夠滿足人們精神需求。因此,加強對城市軌道交通地面建筑裝飾形態(tài)設計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對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實際情況調查發(fā)現,多條線路同時開工現象普遍存在,且建筑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地鐵功能及技術方面,忽視其本質上是城市文化及經濟實力的具體表現,另外,相比較其他國家而言,我國軌道交通建設起步較晚,與巴黎、柏林等發(fā)達國家建設水平相差較遠,難以突出自身特色,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①缺乏識別性,很多早期設計中,地鐵地面建筑邊界、入口特定不明顯、環(huán)境識別不清晰;②缺乏創(chuàng)新性,建筑形態(tài)設計需要與周邊環(huán)境相匹配、且要結合色彩、材料及結構等多種元素,實現形態(tài)設計,但是,我國部分地鐵地面建筑形態(tài)設計缺乏創(chuàng)新性、新穎性;③缺少人文關懷,城市軌道交通人流量大,而在設計中缺乏對照明工具、圖案及色彩的綜合的考慮,難免會增加人們緊張感、不適感,與現代人文關懷發(fā)展趨勢相違背。
2.1 內容
裝飾內容是物質生活及社會思想意識的具體表現,一般裝飾形態(tài)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①動物,如龍、虎等;②花卉,如梅、蘭、竹等,動物與花卉設計主要是為了突出某種特殊含義,與被裝飾對象息息相關;③傳統(tǒng)藝術,人類社會自出現發(fā)展至今,積累了大量優(yōu)秀的遺產,其中民間皮影、剪紙等均能夠融入到建筑構件當中,突顯其人文性;④文字,文字是該類建筑裝飾必不可少的題材,通常由文字表達的含義及文字構成的形態(tài)實現裝飾目標。
2.2 形式
建筑形態(tài)形式的重要影響因素——建筑用途及內容,在地鐵風亭按照設置形式可分為,低矮敞口風亭,集中設置的風亭等幾種形式。
低矮敞口式風亭見圖1:一般設置在道路兩側,或者是城市廣場或公園用地相對寬松的地方,一般采用頂出形式,每組風亭中新、排、活塞風亭相互拉開一定距離,風亭四周要求有一定量的景觀防護,對景觀設計要求較高。
圖1 低矮敞口式風亭
集中設置的風亭見圖2:可分為集中設置的獨立風亭、與建筑物結合的風亭,這些風亭一般采用高風亭形式。由于采用高風亭,此類風亭往往需要在造型上考慮更多的風亭建筑物立面、造型的設計。
圖2 集中設置的高風亭
2.3 要素
裝飾形態(tài)設計要素涉及范圍較廣,分為點、線、面及色彩等,就形態(tài)學理論來看,差異性是突出建筑識別性的有效途徑,傳統(tǒng)設計僅限于水平空間,使得形態(tài)變化需要借助面來發(fā)揮作用,而現代設計已經由二維轉向三維或者四維空間,可以通過多個角度入手,將建筑與裝飾元素有機整合,突出軌道交通自身特性[1]。
3.1 過渡位置
隨著城市經濟快速發(fā)展,地鐵出入口數量日漸增加,作為城市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地鐵出入口對城市景觀及環(huán)境產生很大影響,至此,過渡位置設計除了吸收和疏散人群之外,還需要滿足美學需求,形成標準化、統(tǒng)一及識別性較強的景觀。例如:下沉式,適合平臺寬敞的、下沉廣場,下沉廣場以其自身充足的過渡余地,能夠增加地下空間采光,最大程度上減少人們封閉、黑暗感受,但是,下沉廣場由下至上角度觀察事物并不明顯,為此,在設計過程中,要加強對指向標志的設計。門廳式,作為一種較為傳統(tǒng)的建筑入口設計,具有直觀、形象等特點,且現代建筑技術的滲透,能夠更加突出其鮮明的個性,方便人們辨認出入口位置,而針對這種設計,需要考慮空間大小、且要與地面周圍環(huán)境相協(xié)調。
3.2 外觀造型
從上海地鐵2號線全線貫通長寧、靜安、黃埔及浦東新區(qū)。2號線線路途經交通繁忙建筑物密集的市中心區(qū),出入口連接地下空間,出入口與地面改造同步完成。出入口的規(guī)劃布置形式基本北京地鐵相同,其中靜安寺地鐵西南出入口結合靜安寺下沉廣場設置,結合靜安寺特色設置。建造該地鐵車站時,就結合地鐵出入口的設計,設計了下沉廣場。廣場與地鐵同步建設,結合緊密,為人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優(yōu)美舒適的環(huán)境。把下沉式廣場與地鐵出入口結合起來,可使乘客從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一出來就馬上感受到輕松、舒暢的氣氛,出入口西面的噴泉,噴射出沖天的水柱,帶來陣陣清新的空氣。斜對出入口的空地板設計成一個有著西式風格的舞臺,酷似小型的羅馬競技場。廣場的外圍向外擴展,下面作為商店之用,上面植為綠化,乘客一出地鐵站即可穿梭于琳瑯滿目的商品中,方便了購物。世紀廣場站地鐵出入口設計在世紀廣場中間,出入口設計成兩個玻璃拱,分別設立在廣場的南北兩側,周圍有水池,使車站出入口建筑與廣場融合在一起,成為廣場的一組標志性建筑,不僅沒有破壞世紀廣場原有的布局,還為世紀廣場增色不少。中山公園站是2號線和3號線的換乘站,但此站換乘困難,須從出入口出來過馬路進行換乘,出入口應直接修建過馬路進行換乘。江蘇路站有些出口與建筑合建,標示不明顯,讓人很難找到,給乘客帶來了不便。
圖3 上海地鐵出入口實景<一>
圖4 上海地鐵出入口實景<二>
上海從來都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區(qū)域,同樣地鐵出入口設計也是活力十足,時代感強烈。從上海地鐵出入口選材、色調、造型形式上看,上海地鐵出入口一般采用鋼+玻璃的結構形式,整體感覺輕巧,工業(yè)化水平較高。上海地鐵出入口在個性設計方面也是處于領先水平,例如中山公園站很好的把握了公園的用地特征,將出入口設計成為公園中的一個建筑小品,能夠與整體用地環(huán)境及綠化完美結合。
3.3 功能結構
城市軌道交通一般集中在繁華區(qū),由于地層條件及地下構筑物等具有不確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施工難度及風險。雖然軌道交通竣工后風險及施工難度將隨之解決,但是,由于該建筑,特別是地鐵換乘空間與乘客安全存在密切聯系,因此還需要考慮地鐵進站伴隨而來的沖擊力及潛在風險。在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各方面要素,堅持合理、全面原則,綜合考慮各個方面因素,最大限度上減少安全隱患,構建良好的換乘空間,為人們出行提供更多便利。
3.4 圖案色彩
色彩在空間環(huán)境中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色彩設計合理與否直接影響車站識別性、方向感,色彩效果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其中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是整體環(huán)境,但是,受到技術及經濟水平的影響,我國軌道交通建筑形態(tài)設計中顏色較為單一,色彩效果并沒有發(fā)揮積極作用,而我國民間傳統(tǒng)裝飾藝術色彩,能夠給予形態(tài)設計一定支持,特別是將藝術色彩與現代設計技術相結合,能夠創(chuàng)造出具有東方文化的傳統(tǒng)藝術[2]。在設計中,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①結合空間需求,立足于人們心理及空間使用需求,實現色彩空間設計;②明確色彩基調,和諧協(xié)調色彩之間的關系,提高色彩設計穩(wěn)定感,為人們帶來更多安全感;③在色彩設計中,還需要考慮建材自身顏色,同樣的色彩用于不同建材上,其效果也會有所不同,所以,需要在總體協(xié)調情況下,調整細小差別,最終構建創(chuàng)新、色調明快的空間環(huán)境。
3.5 材質選擇
軌道交通建筑裝飾材料必須要符合A級防火標準,如金屬及石材,地面則要注意防滑處理,以免由于滑倒引發(fā)踩踏事件,不僅如此,還需要考慮隔音、隔熱及防水等需求,選擇具有環(huán)保、花色豐富的新材料,并引進先進技術,打造全新的公共空間[3]。就現階段實際情況來看,采取輕質高強等裝飾材料較為普遍,其不僅成本較低,而且具有更為突出的視覺效果,此外,在該建筑形態(tài)設計中,天然材料的運用能夠增強設計總體趣味性,形成一種特殊的視覺效果。
根據上文所述,軌道交通作為城市道路交通系統(tǒng)的一部分,在緩解交通壓力等方面占據不可替代的位置。因此,在軌道交通地面建筑形態(tài)設計中,不僅要考慮周邊環(huán)境,更要注重其人文性,且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新材料、新技術將會融入建筑形態(tài)設計當中,如LED信息屏等,創(chuàng)建良好的軌道交通環(huán)境,從而為我國城市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
[1]唐佳,劉遠,林吾國.市民眼中的春熙路——從使用者的角度考察(POE)春熙路商業(yè)地段現狀及優(yōu)化策略研究[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0,18 (03):259~261.
[2]吳曉,施梁.斯德哥爾摩的“地下藝術長廊”淺析——以地鐵站點的藝術陳設設計為例[J].華中建筑,2012,20(05):12~14.
[3]劉宗紅.南京地鐵藝術墻的文化解析與傳播效果調查[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1,10(8):158~159.
U231
A
1673-0038(2015)24-0306-02
2015-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