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個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傳統(tǒng)的開創(chuàng)者,一個是歐洲浪漫主義運動的直接先驅,屈原與盧梭有著許多共同點值得我們探討,并可以從中窺探出一些中西方浪漫主義開創(chuàng)時期的不同側重點。從浪漫主義文學產生的背景來看,都是處于思想解放時期;從屈原與盧梭兩位先驅者的文學創(chuàng)作來看,屈原不僅有著自我感情的宣泄,更有盧梭作品中少有的想象與夸張手法的運用,而盧梭的作品則更多地代表了他的哲理傾向,這又是屈原作品所不具備的;從對后世的影響來看,他們都影響了后來者的創(chuàng)作而屈原 人格的巨大魅力光照整個中國歷史,盧梭的思想則在社會的多個
方面影響深遠。
關鍵詞:中西方;浪漫主義;先驅者
很難給浪漫主義下一個準確的定義,因為“浪漫主義是文學批評和文學研究中最常見的術語之一,含義也非常復雜?!盵1]不僅國內學者如此解釋,連外國學者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例如:“但浪漫運動是何意?乃感覺對理性之反叛,本能對理智之反叛,情感對判斷之反叛,主體對客體之反叛,……”[2]作者連用了二十組詞匯對其進行了解釋,可見浪漫主義的內涵確實很豐富。屈原與盧梭的作品也不能涵蓋浪漫主義的所有特點,只是在其中某些方面,如盧梭對自然的歌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屈原與盧梭對開創(chuàng)“以強烈的主觀態(tài)度、熱烈奔放的情感力量、無拘無束的幻想精神、奇特神秘的藝術色彩,將理想型文學發(fā)展到極致”[3]的浪漫主義文學的貢獻是不容小覷的。
一、 屈原與盧梭浪漫主義作品表現(xiàn)的不同側重點
屈原與盧梭在他們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中都有對個人感情的描寫,而屈原的作品更有神話,更有對想象與夸張手法的運用,盧梭的作品則充滿了對浪漫的愛情與美好的大自然的歌頌。
從《離騷》中“宓妃”“有娀”“崦嵫”“咸池”等詞的出現(xiàn),不難看出其神話色彩,是因為屈原積郁的感情太深厚了,超出了日常生活范圍,在無意識之中和神話聯(lián)系在一起了。神話本身就充滿了豐富的想象,而屈原又是“主觀性極強的詩人,他的想象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界限”[4],如此就不難理解屈原作品中的想象與夸張了。詩人由此寫出了“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溘埃風余上征”等詩句。同時屈原的種種想象也與他的人格密不可分,也就是說“《離騷》把最為生動鮮艷,只有在原始神話中才能出現(xiàn)的那種無羈而多義的浪漫想象,與最為熾熱深沉,只有在理性覺醒時刻才能有的個體人格和情操,最完滿地溶化成了有機整體”[5]。
盧梭在其被視為浪漫主義“開山之作”的《新愛洛伊絲》中表現(xiàn)了對浪漫主義文學開拓的另一面:對愛情與自然的歌頌。正如他小說中所描寫的“愛情啊,你是心靈的生命,你快來使我這行將崩潰的生命得到維系”[6]一樣。當然盧梭哲學思想中的“返回自然”也滲入到小說中,盧梭在小說中對大自然的美與壯麗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寫,對于人們重新認識大自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另外“《懺悔錄》為浪漫主義文學樹立了自我感性張揚的典范;《一個孤獨的漫步者的遐想》則更是把情感安放到靈魂的宅地,蘊涵著一種無比安靜的力量,抒發(fā)著靈魂的夢幻和對人類的炙熱之情”[7]。盧梭是相信上帝存在的,他在林間漫步時總是覺得他能與自然相通,所以他會不遺余力地歌頌大自然。
二、孤獨的先驅者的巨大影響
不論是在中方還是西方,屈原與盧梭都享有很高的聲譽,而對“眾皆競進以貪婪兮”的東西,二人可能都不在乎。一個已是貴族,一個已是靠自學博識的平民。他們作為先驅者的人生,不僅孤獨,而且富于悲劇性。一個自投汨羅,一個在晚年還要擔心自己成為千古罪人,兩個如此痛苦的人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通過屈原的作品,我們可以分析出他是一個“感情激烈、正直袒露而又非常自信的人,這種性格加上少年得志,使他缺乏在高層權力圈中巧妙周旋的能力,因而也就難以在這個圈子里長久立足”[8]。屈原無法放下他的祖國,“蜷局顧而不行”,“判獨離而不服”、“獨好修以為?!钡那瓫]有理解他的人,更不會有知音?!皣鵁o人莫我知兮”,而他又“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既然孤獨地堅持自己的理想,又“莫足與為美政兮”,他無法從楚國找到出路,那他就只能投汨羅了?!峨x騷》確實“演繹著一個追求高遠卻不被世俗所容的孤獨者的悲劇人生”[9]。
縱觀屈原之后的中國大作家,很難找到不受其影響的,中國士人的人格中總有屈原的影子。
與同時代的伏爾泰、狄德羅相比,盧梭是走在時代前面的人,他處于以理性為尺度的啟蒙運動時期,他所走的非理性主義與時代不合,他講述情感心靈的哲學給他深邃的思想,讓他痛苦與恐懼。
盧梭是有一顆多情的心,然而正如他所說的這顆心“對我來說卻是我一生不幸的根源”[10]。多情的盧梭跟著心靈走,跟著感覺走,而人類是需要理性的,他無法獲得同時代的人的認可,看得高看得遠的先驅者,亦是孤獨者。
與屈原不同的是,盧梭是為哲學家,他的作品不僅對文學產生影響,而且在哲學上的影響更為深刻。
參考文獻:
[1]童慶炳.文學理論教學參考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220.
[2]威爾.杜蘭 艾麗爾.杜蘭.盧梭時代(上、下冊).東方出版
社,2007,(7);488.
[3]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187.
[4]陳望衡.中國美學史.人民出版社,2005,(12):124.
[5]李澤厚.美的歷程.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3):113.
[6]李平漚、何雅三譯.新愛洛伊絲.譯林出版社,1993;14.
[7]黃云明.羅曼蒂克的歌者—讓.雅克.盧梭.河北大學出版社,2005,(5):129.
[8]駱玉明.中國文學史.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4):143.
[9]廖群.中國審美文化史.先秦卷.山東畫報出版社,2000,
(10):406.
[10]黎星譯.懺悔錄.商務印書館,1997:4.
作者簡介:杜青(1993—),女,漢族,四川廣安市人,在校大學生,單位:四川文理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