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佩 雷明德 徐辛夷 陳曉飛 胡思釬 黃學忠 劉顯文 徐 芳
革蘭陰性菌作為醫(yī)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臨床陽性率高且耐藥嚴重。近年來,隨著新的抗生素應(yīng)用與臨床,臨床存在經(jīng)驗用藥、盲目用藥以及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使得革蘭陰性菌檢出率越來越高且抗菌藥物的耐藥性日趨嚴重,多藥耐藥甚至出現(xiàn)超級細菌[1-2],給臨床治療帶來很大困難。亞胺培南作為新出現(xiàn)的抗菌藥物,對治療革蘭陰性菌有著良好效果,為防止臨床部門過度依賴或盲目使用抗菌藥物。為了解亞胺培南抗菌藥物在我院敏感率的變化,特通過本院細菌耐藥預(yù)警監(jiān)測系統(tǒng)[3]提取2012 ~2013 年的住院病房革蘭陰性菌835 株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亞胺培南對革蘭陰性菌的敏感性。為感控部門及臨床部門提供有效的依據(jù)。
1.1 菌株來源 通過本院細菌耐藥預(yù)警監(jiān)測系統(tǒng)[3]提取2012 年1 月~2013 年12 月住院病房送檢標本1 339 株病原菌數(shù)據(jù),從中挑選出的革蘭陰性菌835 株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亞胺培南對革蘭陰性菌的敏感性。
1.2 儀器 ATB Expression 細菌鑒定系統(tǒng)、配套細菌鑒定試紙條和藥敏試紙條、隔水式培養(yǎng)箱。
1.3 菌株分離與鑒定 按照《全國臨床檢驗錯做規(guī)程》3 版對標本進行分離、培養(yǎng)和初步鑒定。
2.1 革蘭陰性菌檢出情況 2012 年1 月~2013 年12 月共1 339 株,其中革蘭陰性菌835 株,占62.36%,略高于孫瑞珍等報道[4]。革蘭陰性菌中以銅綠假單胞菌居首,共240 株,占革蘭陰性菌的28.74%;其次為大腸埃希菌128 株(15.33%)、奇異變形桿菌108 株(12.93%)、肺炎克雷伯菌92 株(11.02%)、鮑氏不動桿菌87 株(10.42%)、陰溝腸桿菌51 株(6.11%)、其他129 株,占15.45%。見表1。
表1 革蘭陰性菌主要檢出構(gòu)成比(%)和敏感率(%)
2.2 亞胺培南在主要革蘭陰性菌的不同標本來源中敏感率的分布差異 所對比數(shù)據(jù)采用U 檢驗。見表2。
2.3 亞胺培南在主要革蘭陰性菌的不同科室中敏感率的分布差異 見表3。
表2 亞胺培南在主要革蘭陰性菌的不同標本來源中敏感率的分布(%)
表3 亞胺培南在主要革蘭陰性菌的不同科室中敏感率的分布(%)
6 種主要革蘭陰性菌中以銅綠假單胞菌和大腸埃希菌最為普遍,與張秀明等研究報道一致[5],亞胺培南的敏感率以大腸埃希菌最好,達97.66%,較往年基本持平[6]。其次為奇異變形桿菌(96.30%)、肺炎克雷伯菌(95.65%)、陰溝腸桿菌(84.31%)等腸桿菌科細菌,相對來講非發(fā)酵菌的敏感率不容樂觀,銅綠假單胞菌的敏感率僅41.25%,較往年有所下降[7],并低于華東地區(qū)總體水平[8]。從此次數(shù)據(jù)與之前文獻數(shù)據(jù)[6-7]中對近年來對亞胺培南的敏感率來看,兩種細菌的敏感率都有所下降,在銅綠假單胞菌中亞胺培南的敏感率由48.29%下降到41.25%,而在大腸埃希菌中下降不大,由97.79%略下降至97.66%。說明亞胺培南對銅綠假單胞菌的抗菌作用不容樂觀,應(yīng)引起臨床高度關(guān)注。檢驗科實時根據(jù)細菌耐藥監(jiān)測預(yù)警系統(tǒng)將數(shù)據(jù)傳送至感控部門,感控科已每季度按時發(fā)布院感通訊,在全院范圍內(nèi)進行整改。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機制主要是外膜低通透性阻礙藥物的滲透、Oprd 丟失或下降、滅活酶的產(chǎn)生和整合子基因等[9-10]。
亞胺培南在主要革蘭陰性菌的不同標本來源中,腸桿菌在痰液與非痰液比較中無明顯區(qū)別,敏感率均在90%以上。而在非發(fā)酵菌中,銅綠假單胞菌和鮑氏不動桿菌兩種主要病原菌的痰液標本敏感率明顯低于非痰液標本,具有顯著差異(u=9.10,p <0.01;u=2.83,p <0.01)。值得注意的是亞胺培南在非痰液標本中卻有較好的敏感率,高達90.57%,可能與非發(fā)酵菌復雜的耐藥機制有關(guān)[11-12]。臨床可根據(jù)不同標本來源分離出的病原菌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菌株多藥耐藥。
亞胺培南在主要革蘭陰性菌的不同科室中的敏感率有所不同。從科室角度來分析,以康復科為例,腸桿菌中的大腸埃希菌、奇異變形桿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敏感率為100%、100%和94.44%,與整體水平一致。陰溝腸桿菌的敏感率為50%,與整體水平有顯著差異(u =5.17,p <0.01),可能是康復科的陰溝腸桿菌基數(shù)太小(共檢出2 株)引起偏差。而非發(fā)酵菌的銅綠假單胞菌和鮑氏不動桿菌的敏感率均與整體水平有顯著差異(u =2.44,p <0.05 、u =4.5,p <0.01)。康復科大部分是腦出血等患者,長期臥床、免疫力低下、大量使用同一種或同一類抗生素導致耐藥菌株大量出現(xiàn),引起抗菌藥物敏感率過低。從菌種角度來分析,以鮑氏不動桿菌為例,在各科中以外科的敏感率最高,其他科室均過低且在康復科全部耐藥,究其原因,燒傷科、康復科和內(nèi)科的患者多為老年或重度感染病例,住院周期長、免疫力低下、基礎(chǔ)性慢性病均增加院內(nèi)感染機會[13-14],反復感染并使用抗生素導致大面積耐藥現(xiàn)象,使得本院鮑氏不動桿菌敏感率過低。而外科患者多為骨折及外傷,住院周期短,感染機會少,抗生素應(yīng)用少,亞胺培南敏感率明顯高于其他科室。
檢驗科已完成細菌耐藥監(jiān)測預(yù)警系統(tǒng)[3],對全院范圍內(nèi)所有細菌進行監(jiān)測并自動匯總分析,為臨床和感控部門提供依據(jù);臨床部門將加強臨床微生物標本的檢測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嚴格落實抗菌藥物分級管理和培訓授權(quán)使用制度;感控科下步將進行全院范圍內(nèi)抗菌藥物的普查、建立完善抗菌藥物臨床應(yīng)用技術(shù)支撐體系、建立抗菌藥物臨床應(yīng)用情況通報制度、完善抗菌藥物管理獎懲制度、嚴肅查處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情況。
[1] KUMARASAMY KK,TOLEMAN MA,WALSH TR,et al. Emergence of a new antibiotic resistance mechanism in India,Pakistan,and the UK:a molecular,biological,and epidemiological study[J].Lancet Infect Dis,2010,10(9):597 -602.
[2] 高德偉,徐立寧.超級細菌:逐步升級的挑戰(zhàn)[J]. 中華保健醫(yī)學雜志,2011,13(1):4 -7.
[3] 黃學忠,金彬彬,林佩佩,等.細菌耐藥監(jiān)測預(yù)警系統(tǒng)的設(shè)計與應(yīng)用[J].東南國防醫(yī)藥,2012,14(4):301 -304.
[4] 孫瑞珍,潘竹林,楊 揚,等.2007 -2011 年革蘭陰性桿菌對亞胺培南耐藥性變遷[J]. 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12,33(12):1391 -1392.
[5] 張秀明,張熾倫,孫各琴,等.革蘭陰性桿菌對亞胺培南耐藥的變遷[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4):766 -768.
[6] 雷明德,黃學忠,徐辛夷,等.某院銅綠假單胞菌體外藥敏試驗檢測結(jié)果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4,11(20):待定.
[7] 雷明德,黃學忠,陳曉飛,等.臨床分離大腸埃希菌體外藥敏試驗檢測結(jié)果分析[J]. 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4,11(3):350 -352.
[8] 孔海深,張偉麗,楊 青,等.Mohnarin 2011 年度報告:華東地區(qū)細菌耐藥監(jiān)測[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22):4971 -4976.
[9] 張 鴻,申建維,孫秀琴,等.醫(yī)院感染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性變遷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2):449 -451.
[10] 沈 瀚,寧明哲,張之烽,等.銅綠假單胞菌耐藥性與整合子基因的相關(guān)性分析[J].臨床檢驗雜志,2011,29(2):153 -154.
[11] 劉永芳,張 浩,周 云,等.外排泵抑制對銅綠假單胞菌碳青酶烯類抗菌藥物敏感性的影響[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5):841 -843.
[12] 陳賢君,張亞瓊,鄭蓓佳,等.耐藥鮑氏不動桿菌β -內(nèi)酰胺酶基因、膜孔蛋白基因及外排泵基因研究[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22):4650 -4653.
[13] 李紹紅,閆衛(wèi)利,李小娟.鮑氏不動桿菌感染的臨床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8):4538 -4540.
[14] 黃鐘雄,詹鵬飛,肖俊銳.371 例重癥病房感染常見病原菌及其耐藥性分析[J].現(xiàn)代醫(yī)院,2013,13(6):78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