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才燕 ,陳金英,梁靜芳,易燕桃,譚彩虹(肇慶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藥劑科,廣東 肇慶 526060)
藥品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xiàn)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或意外的有害反應[1]。其發(fā)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超劑量用藥、靜脈滴注速度過快、再次使用過敏藥物、患者個體化差異等。故對因不合理用藥導致的ADR 報告進行審核與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提醒醫(yī)務人員在臨床中避免或減少類似情況發(fā)生,提高臨床合理用藥水平,保障患者用藥安全具有重要意義?,F(xiàn)對肇慶市第二人民醫(yī)院(以下簡稱“我院”)2010—2014 年上報的470 份ADR報告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
對我院2010—2014 年470 例ADR 的不合理用藥情況進行審核與分析,以藥品說明書、2010 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及《中國醫(yī)師藥師臨床應用指南》作為評價標準。針對發(fā)現(xiàn)的不合理用藥患者,對患者的基本信息、上報科室、藥物種類、使用情況以及愈后結果等進行歸類,并按表現(xiàn)分為超劑量使用、存在配伍禁忌、溶劑選擇不當、超適應證用藥、給藥間隔過短等方面進行分析與討論。
在470 例ADR 報告中,不合理用藥者有79 例,占16.81%。其中,男性52 例,女性27 例。其年齡分布如下:≤10 歲者16 例,11 ~20 歲者12 例,21 ~30 歲者2 例,31 ~40 歲者2 例,41 ~50 歲者1 例,51 ~60 歲者3 例,≥61歲以上者43 例。統(tǒng)計不合理用藥者來源上報科室,全院數(shù)量最多的為門診,其次是呼吸科、普兒科、神經內科、心血管中心。
所涉及的藥品按藥理作用可分為6 類,出現(xiàn)不合理用藥情況最多的是抗菌藥物,有41 例,占不合理用藥患者總數(shù)的51.90%;其次是中藥及中成藥制劑,有18 例,占22.78%;呼吸系統(tǒng)用藥最少,只有1 例。進一步分析不合理用藥情況,41 例抗菌藥物不合理用藥患者中以β-內酰胺類最多,有32 例;其次是氟喹諾酮類、咪哨唑類,見表1。
表1 不合理用藥患者所涉及到的藥品分類Tab 1 The classification of drugs in the cases with irrational drug use
將不合理用藥情況分為超劑量用藥、溶劑配伍不當、超適應證用藥、靜脈滴注給藥間隔過短、重復用藥等,見表2。
表2 不合理用藥情況表現(xiàn)Tab 2 The manifestations of irrational drug use
不合理用藥患者引起的ADR 結果多為治愈,有61 例,好轉的有18 例,暫未發(fā)現(xiàn)有后遺癥的報告。按ADR 類別分類,屬于新的ADR 有14 例,一般的ADR 有65 例,未發(fā)生嚴重的ADR,見表3。
表3 不合理用藥患者的愈后情況Tab 3 The prognosis of the cases with irrational drug use
從調查結果來看,不合理用藥導致ADR 發(fā)生的以兒童和老年患者居多。對于老年患者,隨著其年齡增長,各臟器功能逐漸減退,極易發(fā)生ADR[2]。兒童同為特殊群體,其各方面的器官和生理功能尚未發(fā)育成熟,故對藥物的耐受性與成人有差異。由此提示這類群體用藥需更加謹慎。結合上報ADR報告的科室數(shù)據(jù),以門診、呼吸內科、普兒科居前3 位,與調查患者的年齡分布數(shù)據(jù)相符,這些科室以兒童和老年患者居多,因此應加強這類群體的用藥監(jiān)護,對不合理用藥患者應進行及時干預。
3.2.1 抗菌藥物:抗菌藥物引起的ADR 最多,結合其病例表現(xiàn),分析原因:(1)門診患者的依從性較差,靜脈滴注β-內酰胺類藥多以1 日1 次為主,醫(yī)師在使用時以1 日總量給予,忽略了單劑量過大易引起藥物濃度過高,從而導致ADR 的發(fā)生。(2)氟喹諾酮類引起ADR 主要是因為其抗菌譜廣、抗菌活性強、不需做皮膚試驗而被臨床廣泛應用[3],但臨床應用時往往忽略了對患者腎功能的監(jiān)測。對于老年患者,存在腎功能減退,如左氧氟沙星需通過計算肌酐清除率來調整劑量,若醫(yī)師在用藥過程中未及時調整劑量就可能導致ADR的發(fā)生。(3)部分患者已存在某類藥過敏史,仍繼續(xù)選用同類藥,醫(yī)師在選藥時未予充分考慮。(4)藥物靜脈滴注相隔時間過短也是引起ADR 的主要原因,共有13 例,其中以抗菌藥物應用為主;部分藥物按說明書要求需隔6 或12 h 靜脈滴注,但受到護士工作量、患者依從性較差等因素影響,1 日2 次靜脈滴注未能真正按規(guī)定時間相隔使用。(5)根據(jù)2010 年版《中國藥典》規(guī)定,65 歲以上人群用藥量應為正常成人用量的3/4,但調查表明老年患者的用量多為正常成人用量[4]。
3.2.2 中藥及中成藥制劑:中藥及中成藥制劑不合理用藥列第2 位。由于其化學成分和中藥組成較復雜,混雜大量未知成分,特別是中藥注射劑含多種致敏成分,也無法制訂專屬性強的定性、定量指標來控制其質量[5],故在中藥注射劑使用方面應更加規(guī)范。本次調查發(fā)現(xiàn),中藥制劑主要是超適應證用藥和溶劑選擇不當。超適應證用藥如骨折后使用燈盞花素注射劑、消化性潰瘍使用參附注射劑、子宮肌瘤選用玉屏風顆粒等,所以對于中藥及中成藥制劑,均應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合理使用,是防止中藥ADR 發(fā)生的第一步[6]。溶劑選擇不當表現(xiàn)在選用不符合說明書規(guī)定的溶劑。另外,據(jù)文獻報道,活血化瘀藥具有擴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的作用,在心、腦血管,肝、腎及血漿中濃度偏高,容易導致ADR 發(fā)生[7],統(tǒng)計的中成藥制劑屬活血化瘀藥的不在少數(shù)。
3.2.3 其他用藥:神經系統(tǒng)用藥、調節(jié)電解質及酸堿平衡藥、心腦血管系統(tǒng)用藥多為輔助性藥物,這類藥使用的適應證較為模糊,臨床上存在可用可不用的情況,故在適應證方面應嚴格掌控。在這些藥物中以依達拉奉使用不合理情況較多,主要體現(xiàn)在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時經同一輸液通道混合使用,與說明書要求不符。藥物的理化性質不同,其配伍后會影響藥物的穩(wěn)定性和療效[8],屬于配伍不當,建議使用前、后沖管,但部分醫(yī)師未引起足夠重視。
調節(jié)電解質及酸堿平衡藥方面,如核黃素、脂溶性維生素用于手足口病患兒、剖宮產術后營養(yǎng)支持,同樣存在超適應證用藥的情況。果糖二磷酸鈉、磷酸肌酸鈉主要是治療心肌損害,在臨床上心肌激酶輕微升高就使用該類藥,未能深入分析病因,應用較普遍。
呼吸系統(tǒng)用藥發(fā)現(xiàn)不合理用藥患者較少,只有1 例,主要是藥物相互作用,存在重復用藥的情況。復方甲氧那明與酮替芬聯(lián)用,由于前者含有撲爾敏成分,與酮替芬同屬抗組胺藥,兩者合用會使患者出現(xiàn)精神疲乏、嗜睡癥狀加重。重復用藥和使用含有相同成分的幾種藥品,會使血藥濃度異常升高,導致ADR 增強以及對患者造成難以預料的影響[9]。
盡管本次調查不合理用藥導致的ADR 結果皆為治愈或好轉,未出現(xiàn)嚴重ADR,但從以上分析得知,不合理用藥會引起ADR 的發(fā)生,醫(yī)務人員應引起足夠重視。確?;颊哂盟幒侠?、安全、有效、經濟,是醫(yī)務人員的責任與義務。對發(fā)現(xiàn)的上述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建議:(1)嚴格按照藥品適應證,用法、用量用藥,特別是特殊人群,應實施個體化用藥。(2)避免重復用藥,注意藥物間的相互作用,能不用則不用,能少用絕不多用。(3)嚴密觀察患者病情,及時調整劑量或更換治療藥物[9];如果發(fā)現(xiàn)不適,立即停藥,積極處理,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停藥,早處理”,避免嚴重ADR 的發(fā)生[11-12]。(4)加強藥師用藥干預,特別是門診,提高審方藥師的專業(yè)技術水平,把好“四查十對”關。(5)開展醫(yī)務人員藥學知識的培訓,加深其對ADR 的認識。(6)加大ADR的報告和宣傳力度,引起所有醫(yī)務人員及患者的重視;作為患者,患者也可通過與醫(yī)師有效溝通,遵從醫(yī)囑,仔細閱讀說明書用法用量等方式來減少因不恰當用藥造成的ADR[13]。
[1] 衛(wèi)生部.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jiān)測管理辦法[S]. 衛(wèi)生部令第81 號.2011-05-04.
[2] 蔣宇利.我院2003—2008 年循環(huán)系統(tǒng)藥物致215 例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房,2010,21(10):918-920.
[3] 李荔,楊靜.我院456 例藥品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新藥雜志,2005,14(5):642.
[4] 朱發(fā)偉,王金明.浙江臺州市椒江區(qū)726 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房,2011,22(2):171-174.
[5] 張艷,胡忠杰,秦明明,等.藥品不良反應260 例報告分析[J].武警醫(yī)學,2012,23(10):895-896.
[6] 朱習萍.中藥不良反應成因淺析[J]. 臨床合理用藥,2012,5(10C):32-33.
[7] 吳春生,張澤偉.我院141 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 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0,6(5):162-164.
[8] 劉喜利,許燕,劉秀娟,等.35 例嚴重藥品不良反應致死亡的不合理用藥分析[J].中國藥物警戒,2011,8(2):117-119.
[9] 馬光瑜,鄧劍雄,江靜.廣東省藥品不良反應數(shù)據(jù)庫中不合理用藥情況分析[J].今日藥學,2009,19(3):5-7.
[10] 李瑞,殷明. 藥理學[M].5 版.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345.
[11] 蔣國忠.藥品不良反應報告196 分析[J]. 淮海醫(yī)藥,2010,28(1):58-59.
[12] 樊華,周盈.272 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0,7(1):146-147.
[13] 劉波,胡文.287 例藥品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2,21(6):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