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山+冰生
母親的世界是什么?是兒女。兒女的榮辱得失,牽扯母親的每一根神經(jīng)。
——題記
引子
讀2013年12月3日《大河文摘報》6版文章《感動你我的母親》后,真的令人十分感動,心中激起的漣漪久久不能平息。一位91歲高齡的農(nóng)村老太太,白發(fā)蒼蒼,步履蹣跚,日常生活尚且需人照料,可是她卻居然冒著可能會在遙遠路途上出現(xiàn)的生命危險,冒著一旦有事就不能返回故里的最大忌諱,千里迢迢進京面見兒子,把自己收到的22000元錢交給兒子。她要求兒子一定得把錢退還給送主,并且教育兒子說,貪心是深溝,再多填不夠。她諄誡兒子,一定要勤奮學習,努力工作,在黨的人決不能辦一點對不起黨對不起群眾的事情……她的事跡太感人啦!說是位“當代岳母”一點也不過分。
她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娘家何處?耄耋之年的老人,怎么會有如此大愛如此之高的思想境界呢?帶著這種種好奇,筆者探得老人家住河南省唐河縣張店鎮(zhèn)牛三門村,于是就拜訪了這位值得萬眾敬仰的母親。一位樸實而又親切的母親出現(xiàn)在面前,歲月的滄桑沉淀在她面部的皺紋之中,善良和睿智閃爍在她慈祥有神的目光里。她是一位平凡的農(nóng)民母親,一輩子就是種莊稼。但正如冰心先生詩歌里稱頌的:創(chuàng)造新陸地的,不是那滾滾的波浪,卻是它底下的細小的泥沙。多么可愛的母親呀!吾心呼喚吾手:寫出來,寫出來,把母親的生平寫出來!讓這位可歌可泣的母親走向更多的讀者,走進更多人的心中。
教育世家 ?培養(yǎng)母親
大家都知道,農(nóng)村中90歲以上的高壽老人是很少的,90歲以上的老人當中耳聰目明的少之又少,90歲以上既耳聰目明又有文化的老人那就是鳳毛麟角了。值得慶賀的是,這位老母親就是這“鳳毛麟角”!母親的名字叫魏家成。一聽這名字就覺得有文化味,充滿男子漢氣概!果不其然,她年齡這么大,居然還能背出《三字經(jīng)》的前幾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還能說出《琵琶記》中的句子,“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還能寫出蚊子的幼蟲“孑孓”二字。特別有意思的是,她能夠記住很多謎語和字謎,當場說出“蝦”謎和“義”謎:“小小鯉魚未成龍,古鬚硬蓬松,刀殺不見血,死后滿身紅”;“王八上到我頭上”。
原來她出生于書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對文化比較重視,崇尚孔孟之道。她娓娓地道出了娘家人的情況。母親1922年出生于一個破落人家,居住在唐河、南陽、新野三縣交界之地——前魏崗自然村。解放前,這個村的老百姓多數(shù)歸唐河縣管轄,少數(shù)歸南陽縣管轄,解放后按政策統(tǒng)統(tǒng)劃歸唐河縣郭灘區(qū)管轄,現(xiàn)屬唐河縣張店鎮(zhèn)李宅村委。她家解放前是歸南陽縣管轄的。祖父魏澤國是南陽縣秀才,教書一生;祖母衛(wèi)氏是大家閨秀,文化修養(yǎng)很高。父親魏桂庭年輕時教私塾,后來當洋學堂教師、校長。父親的第一任太太岳媽媽生下大哥魏家運以后,不久就去世了。父親娶了第二任太太楊媽媽,楊媽媽生了姐姐魏愛榮,后來也不幸去世。她的媽媽段月桂出生于南陽縣瓦店鎮(zhèn),娘家是名門望族,是瓦店鎮(zhèn)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戶。外祖父兄弟六人,有土地850畝,民國初,堂舅父段歇峰當過河南省密縣(現(xiàn)新密市)縣長。媽媽和父親結(jié)婚時,父親已經(jīng)40歲了,他比媽媽大15歲。當時,他的大孫子魏華選(新安)已經(jīng)五歲,二孫子魏華舉(新和)三歲,孫女魏華蘭一歲。媽媽知書達理,和睦相處全家人,和兩個年齡比她大得多的弟媳輪流做飯,輪流干其它家務(wù)。這時候的家是個大家庭,祖父祖母健在,全家19口人在一起吃飯。幾年后人更多,一直到1939年祖父死后才分家。母親說,她的二叔魏桂堂和三叔魏兆民都是遠近聞名的文化人。尤其是三叔魏兆民,在日本留過學,1920年代以后曾經(jīng)任教于南陽中學、南陽女子中學、鎮(zhèn)平縣中學、唐河縣唐西中學,是名聞鄉(xiāng)里的文化精英。母親叔伯兄弟姐妹共12人,都接受過程度不同的文化教育,不乏成才之人。堂哥魏家范(子模),先后上過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前身是黃埔軍校)、國民黨南京警官學校,被委任西安市警察局局長(未上任),解放后從事教育工作。堂姐魏家坤,南陽縣女子中學畢業(yè),解放后在湖北省襄陽地區(qū)農(nóng)業(yè)局工作。堂弟魏家鑑,唐西中學畢業(yè),南陽速成師范結(jié)業(yè),解放后在唐河縣郭灘區(qū)任教,是優(yōu)秀的音樂、美術(shù)教師。侄兒魏華舉高級小學畢業(yè)后當兵,升為國民黨團級軍官,后和家庭失去聯(lián)系。
母親雖然只讀過初小,但上世紀1930年代農(nóng)村姑娘上學的寥若晨星??!這得益于她的當教師當校長的父親,也得益于她的有文化的母親。她認為自己之所以比較明事理,與自幼受到父母的教育培養(yǎng)密不可分。她說,父親最愛說的話是“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人應(yīng)該事事處處按君子的標準要求自己才對;最愛寫的兩幅春聯(lián)是“積錢積糧不如積書教子,寬天寬地莫若寬量待人”、“苦讀書書中有味,勤耕田田內(nèi)生金”。她說她的母親是滿口文詞,出口成章,文笑話,文侃子(歇后語)信手拈來。她舉例說媽媽講的兩個秀才過溝的笑話,李秀才問先他而過的張秀才是“跳”過溝的還是“躍”過溝的,張秀才回答說是“跳”過去的,于是李秀才就“跳”,結(jié)果掉在了水溝里。張秀才連忙致歉說:說錯啦,說錯啦!張秀才解釋自己不是像李秀才那樣“跳”過去的,而是跑開以后“躍”過去的。李秀才一邊埋怨一邊鄙夷張秀才道:跳也,躍也,不能分辨之,枉為秀才也!言談中,她不時地提及自己的父親、母親,感恩之情溢于言表。91歲的老人能夠如此表達情感,如此連貫地傾吐心聲,真不是尋常之人!
生逢亂世 ?歷盡磨難
母親的少年時代正是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的時期。那時候,社會動亂,豺狼當?shù)?,兵匪共同魚肉鄉(xiāng)民,老百姓的正常生活被打亂,每天都是提心吊膽地過日子。
她清楚地記得,七歲時的一天夜里,跟著父親、母親“跑反”,也就是桿匪來了跑到田野里躲起來。她被母親叫醒后嚇得“哇哇”直哭,出門后周圍黑咕隆咚的,陰森可怕,恐怖極了。她說,現(xiàn)在訴說這事時,內(nèi)心不由人還想打哆嗦。什么“老洋人桿”、“崔二蛋桿”、“老王太桿”等等,大小桿匪多如牛毛,一年四季不得安生。1930年代中期匪患稍微好轉(zhuǎn)后,緊接著日本鬼子就來了。母親端坐在椅子上,不緊不慢地訴說:1939年5月,小麥黃稍時的一天上午,聽說大隊日軍要掃蕩過來,人們亂作一團,都往村子外的小麥地里跑。她按照媽媽的交待,換穿了爛衣服,頭和臉都抹上小灰,心里嚇得咚咚直跳,跟隨爹和媽跑到村西南的麥地里躲藏起來。不一會兒,遠處空中就響起了日本鬼子的飛機聲。那飛機飛得很低很低,從麥地上空轟鳴而過,一地的大人孩子沒有一個人敢咳一聲。因為不知道日本鬼子進村沒有,何時進村,所以飛機過后很長時間也沒有人敢站起身。有膽大的人貓起腰往外偷看之后,低聲告訴人們看不到小日本的影子。這時,人們才敢小聲說話,相互交談著。那一天,村上的人都不敢回家拿吃的、喝的,好在是她的媽媽膽大心細,出門時帶了幾個黑饅頭,她和弟弟妹妹才沒有挨餓。到了晚上,聽到東邊的村子處傳來有零星槍聲,大家還怕日本鬼子會過來,不敢回家睡覺,就睡在麥地里。第二天上午,保公所來人高喊說:老日往南陽方向走了,大家都可以回村啦!來人還告訴人們,以后要特別小心才對,聽說昨天東莊有一婦女沒有跑及,就被日本兵奸污了,鬼子壞得很呀!當時有不少婦女在落淚,她也只想哭,但她忍住了,心里非常惱恨日本兵……她清楚地記得村里前后總共遭到日本兵四次襲擾,每一次都刻骨銘心,事后怕得更厲害。
母親回憶,她是1945年農(nóng)歷6月6日結(jié)的婚,按那時說已經(jīng)是老姑娘了。結(jié)婚晚的主要原因,就是有文化的母親一定要她嫁一個有文化的人。在族人魏建堂的說合下,她嫁到了牛三門保,和有著初中文化程度的并且跟她同歲的“文化青年”結(jié)為夫妻。農(nóng)歷7月,村里人得知日本鬼子投降時,大家別提有多高興啦!鄉(xiāng)里保里唱大戲玩旱船,村里人燃放鞭炮,敲鑼打鼓扭秧歌進行慶祝。那一年,是母親新的生活正式開始。她和大家一樣都認為以后能過太平日子了,內(nèi)心憧憬著幸福。誰知道第二年就開始“兩頭拉”,也就是國民黨和共產(chǎn)黨重新爭斗起來,中央軍和解放軍你來我往地打仗,老百姓稱之為“兩頭拉”。雖然不像害怕日本人那樣怕得要命,但也是心里恐慌,擔心萬一兩下軍隊在自己的村子里打起來,哪個人都有死的可能。加之國民黨宣傳共產(chǎn)黨“共產(chǎn)共妻”,婆家有地有財產(chǎn),全家人都是人心惶惶的,生怕有一天災難就會降臨到自己頭上。她的大女兒是1946年農(nóng)歷4月8日出生的,秋天以后,就隨她經(jīng)常住在姥姥家。那時,娘家已經(jīng)很窮了,不害怕共產(chǎn)黨過來。母親感嘆說,那時候過的就不是人過的日子呀!兵荒馬亂,土匪橫行,國民黨的地方團隊走到哪里禍害到哪里,搞得老百姓家里雞飛狗跳,人人自危,誰也不得安生。她也多次抱著女兒東藏西躲,生怕遭遇匪兵,失了貞節(jié),那就沒法活了。在那個時代,她所受的教育,如果失節(jié),就沒有臉面見人,非自殺不可。因此,她每天都是膽戰(zhàn)心驚的生活,晚上睡覺沒有脫過衣服,剪刀就揣在懷里,隨時準備拼命……時隔這么多年過去,她提起自己的少年和青年時代還長吁短嘆,意猶不平。
是啊,如果換一個好的時代好的環(huán)境,像母親這樣遺傳素質(zhì)好,又能努力進取的人,誰能說她一輩子只能和黃土打交道呢?當代人才學專家總結(jié)人的成才公式是:成才=遺傳素質(zhì)×個人努力×環(huán)境×機遇。這就是說成才的四個條件中任何一個條件為0,成才就為0。專家解讀說:環(huán)境分為大環(huán)境和小環(huán)境,大環(huán)境指社會、時代,小環(huán)境指家庭、學校和所處的工作單位。母親當然不知道這個公式,不如專家說的那樣有學問,可是她知道人要成才的基本道理。談話當中,她拿麥子比喻人說,要是好麥籽,種到肥地里,再加上種麥子的人辛勤管理,麥子肯定穗大粒飽。反之,麥籽不好,種到薄地里,又缺少人管理,麥子必然長不好。她說自己少年時聰明活潑,學習成績優(yōu)秀,深受祖父、祖母和父親、母親的喜愛。那時的她,驕傲得像公主。她憧憬自己能上中學和大學,成為一個對國家對民族有作為的人。誰知初小還沒有讀完,社會動蕩不安,家庭就破敗了,失去了讀書的機會。于是,她的女強人夢灰飛煙滅。她的一生就沿著千千萬萬中國農(nóng)民必須走的路走下去了。她走得很累,很心酸,但她義無反顧,堅持走下去,一直堅持到把五個孩子養(yǎng)活長大,成家立業(yè),并且幸福地走到了現(xiàn)在。
命運多舛 ?天災人禍
解放后土改時,婆家被化為富農(nóng)成分,娘家哥、弟兩家分別被化為貧農(nóng)、下中農(nóng)成分,二叔家和三叔家被化為中農(nóng)成分。南陽大地是1948年秋后解放的,她這個富農(nóng)分子在婆家實際僅僅生活了三年。她內(nèi)心很苦惱,說實在話,在婆家沒有享福,吃的穿的還沒有在娘家好,并且受婆婆和丈夫不少委屈,但卻稀里糊涂地當了富農(nóng)分子,要接受無產(chǎn)階級專政,很是想不通??!至于說土地房子和其它財產(chǎn)被分走,她沒有一點傷心和痛苦,也沒有想不通,黨的政策嘛,窮人沒有田地,沒有房住,這怎么生活呀,她骨子里是同情窮人的。
母親意味深長地說,常言道: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真不假呀!造化弄人。婆家本來是很風光的小康之家,一場土改,被打入了十八層地獄。她的二女兒是1950年出生的,當時的生活還算正常。1953年統(tǒng)購統(tǒng)銷時就不行了,她和家人經(jīng)常吃不飽飯,自己的身心受到了嚴重摧殘。那時,丈夫和她特別想要個兒子,可十分艱苦的生活,基本的身體條件就不允許,考慮添子簡直是異想天開!直到1955年,生活條件才稍好一點,自己的身體恢復了正常,這才又懷了孕,1956年生下了大兒子。她和丈夫如愿以償,內(nèi)心都很高興。這段日子相對來說比較平和穩(wěn)定,也沒有“階級斗爭”的壓力,走的是初級合作社的道路,飯雖不好,但能吃飽,還算說得過去。1957年,農(nóng)村開始走高級合作社的道路,當時的順口溜是:做不做(方言讀zǒu),三百六,不夠吃了再研究。土地重新大調(diào)整,村和村之間都是馬馬虎虎,干部和群眾誰也不在乎,大家都是跟著黨的政策走,你好我好,也沒有相互斗爭,日子就像河溝里的水一樣慢慢地流淌過去。轉(zhuǎn)眼到了1958年,開始走人民公社化道路,幾百人聚在一起吃大鍋飯。男女社員到白河、唐河淘鐵砂,放樹燒炭,大煉鋼鐵,集體的莊稼很少有人管,掉在村子里路上的紅薯被車碾壓也無人心疼。自上而下“放衛(wèi)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chǎn),糧食收的很少,卻虛報收的很多。生產(chǎn)隊搞假糧食囤,下邊是谷糠或麥草,上邊裝了很少的糧食。干部們弄虛作假,自欺欺人,種下隱患,最終釀成了大禍。但是,事后干部們說,他們也是迫不得已,誰不吹牛皮,誰就得挨打挨罵受批斗。有的干部說實話或者吹的小了,輕則被上級領(lǐng)導用人推打,重則讓其站在三層方桌上,然后推下去,摔得頭破血流,慘不忍睹??!
母親嘆口氣,繼續(xù)往下說:人民公社的食堂飯吃到1959年冬季時,唐河縣的絕大多數(shù)食堂都已經(jīng)沒有糧食了。唐河的縣委書記畢可旦執(zhí)行政策比南陽、新野等周邊縣更過激一些,因此食堂缺糧就更早一些,更嚴重一些。隊長們被迫叫炊事員用白菜、蘿卜或雜菜下鍋,摻很少的雜面,做出來的飯能夠看見人影,每個人每天最多只能吃到一兩或二兩糧食。不到臘月,她家的生產(chǎn)隊就什么東西都沒有了,食堂就不做飯了,有不少小孩和老人已經(jīng)餓死,多數(shù)人身體出現(xiàn)了浮腫。自己值得慶幸的是,她很果斷地在食堂還沒有斷伙時就帶上兩個女兒,抱著只有三歲多的兒子,到當時條件稍好一點的南陽縣陸營公社要飯去了。她生怕走得晚了,就走不動了,娘兒幾個都有餓死的可能。提起要飯的辛酸日子,她非常傷感,說話就失去了連貫。1960年的春節(jié),她和孩子們是在要飯中度過的,凄涼而又悲酸。那年母親才37歲呀!她說,要飯只有屈辱,沒有尊嚴。她清清楚楚地記得,那年正月初三中午,到一個村里的食堂要飯,隊長使壞調(diào)戲她,開始故意逗兒子說,你媽跟誰睡,跟誰睡?兒子不懂事,就說,跟你睡,跟你睡!他美得哈哈大笑,并且在給她紅薯時,用紅薯頂她的上懷。她一把奪過紅薯,把紅薯狠狠地摔在地上,然后扭頭就走。母親說,自己從小接受的是女子貞操教育,把受這樣的調(diào)戲當作奇恥大辱,如果不是為了三個孩子活命,她很可能會選擇死去。
說到此,她抬起頭,不再悲傷,話鋒一轉(zhuǎn),挺開朗地說道:自己也說不清是她保住了孩子們的命啊,還是孩子們保住了她的命——蒼天有眼,黨和上級政府在1960年農(nóng)歷3月,發(fā)覺了唐河的問題,調(diào)撥了糧食,家里食堂重新開伙。丈夫從鴨河水庫工地回來接她們回家,這才結(jié)束了悲慘的要飯生活。但是就在回家的路上又發(fā)生了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由于她和丈夫是分開走的,二女兒被丈夫帶丟了。她到家知道后和丈夫吵了一架,撕心裂肺地大哭一場。兒女連心呀,萬一女兒有個三長兩短,當媽的可怎么活??!當時雖然食堂開伙了,可還是吃不飽,僅僅能維持生命,陸營離家八十多里,隔河渡水的,她實在沒有力氣去尋找女兒,只有聽天由命了。所幸的是,女兒遇到好心人收留了她。她一直等到那年秋天,自己的身體強壯了,才又跑到陸營,費盡周折,尋找到了女兒。那一刻,母女相抱,喜極而泣!她千恩萬謝過收養(yǎng)女兒的全家人后,才把女兒領(lǐng)回家里。
1961年夏天,中央下政策,食堂正式解散,社員們才結(jié)束了吃這種荒唐可笑的大鍋飯,過上了正常的家庭生活。第二年,上級領(lǐng)導又安排給每人分了二分自留地,半畝“借地”,當年秋季大家都能吃飽飯了。母親說到這里時,頓一下,長長地噓口氣,非常惋惜地接著說:這樣吃飽飯的日子僅僅過了三年,上級就開始搞“四清”運動,在清理干部們資本主義問題的同時,把社員們的自留地、“借地”也清理了過去,一律不準個人種植。1965年,有些人家又重新為吃不飽飯而犯愁,社會上出現(xiàn)了怪現(xiàn)象:余糧戶不余糧,缺糧戶不缺糧。也就是說,勞動力多掙工分多的所謂“余糧戶”,由于沒小孩或小孩少,反而糧食不夠吃;小孩多勞動力少的所謂“缺糧戶”,糧食反倒是有節(jié)余。因為人頭分糧占六成,工分只占四成(有些生產(chǎn)隊人頭占七,工分占三),勞動力是成年人,飯量大,所分的糧食就不夠吃了。她點著指頭說,這政策的確傷害了很多干活人的心??!不過她家倒是沾了光,1964年和1965年她接連生了二兒子和三兒子,糧食夠吃,多少還能賣一點。但她還是說,這不公平,虧了人家勞力多的戶!母親的正直之心,略見一斑。
這樣平靜的生活很快就結(jié)束了。隨即而來的就是1966年狂風暴雨似的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那年秋天,農(nóng)村文化大革命正式開始。大隊的紅衛(wèi)兵造反派破四舊立四新,把收繳社員們的舊書舊物(帶龍字的物品)公開燒掉,然后把全大隊所有瓦房上的“獸”統(tǒng)統(tǒng)砸掉。他們?yōu)榱吮憩F(xiàn)出自己革命立場堅定,能和階級敵人劃清革命界線,多次把全大隊的地、富、反、壞、右分子集合起來游行批斗。母親和丈夫自然不能幸免。抹黑臉,戴高帽,罰站罰跪,這是家常便飯。母親幽默地說:第一次感覺很丑氣,次數(shù)多了,臉也厚了,瞎子害眼病,也就那么一回事!自己知道自己沒有做對不起黨和群眾的事情,內(nèi)心很坦然,鄉(xiāng)親們也都知道他們這些人是“死老虎”,是陪罪的,是不可能要翻天的。她說,那是自解自勸的話,實際上她每次被游斗時,內(nèi)心都是非常痛苦的。她有一種負罪感,覺得對孩子們的心靈傷害很大是自己的罪過,往往回家以后就偷偷流淚,深感不安??捎惺裁崔k法呢?那是形勢,形勢不是我們一般老百姓能夠違反的東西,我們唯一的辦法就是順從,打掉牙也得順從!是啊,母親說對了,形勢這東西很龐大,很厲害,即便是高層領(lǐng)導也不敢輕易違背,何況我們普通老百姓呢!黃鼠狼單咬病鴨子。母親用這句話打比喻,說她年輕時的命運非常糟糕!就在文化大革命造孽的時候,家庭的不幸又無情地降臨到了她的頭上。1967年正月初八上午,丈夫步行到瓦店街乘汽車,然后準備往南陽買眼鏡。當時交通落后,客車非常少,過來一輛貨車停在公路邊,幾個人爭搶著扒車上車。他的眼睛不好使,動作慢,手剛剛扒著車廂,司機突然開車而跑,他被摔倒在路面,當場死亡。同行的人轉(zhuǎn)回來告訴母親這一情況后,她的感覺是天塌地陷一般。那時,大女兒已經(jīng)遠嫁到新疆參加了工作,家里還有四個不到成年的孩子。二女兒不到17歲,大兒子不到11歲,二兒子3歲,三兒子只有1歲多。往后的日子怎么過呀!她趴在丈夫的靈堂前嚎爹嚎娘地大哭了一場,把滿腔的悲情宣泄出去。母親敘述說,她的媽媽在她出嫁前的那天晚上教導她說:做人一定要堅強,做女人必須得更堅強!到婆家以后,即使遇到天大的困難自己也得慢慢克服,不能灰心喪氣,當夾尾巴狗!媽媽的話給了她無窮的力量,使她一生受用不盡。他沒有屈服于文革當中的不公正待遇,更沒有屈服于中年喪夫的家庭災難,而是義無反顧地挑起生活重擔,撫養(yǎng)照料好幾個年幼的孩子,邁過了溝溝坎坎,度過了嚴霜酷寒,告慰了丈夫的在天之靈。
含辛茹苦 ?育兒讀書
上世紀1980年代,國人有句很響亮的口號: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這句當代版重視教育的話,母親說不來,但是母親深深地懂得教育的重要性。她用農(nóng)家諺語說:養(yǎng)兒不讀書,不如喂頭豬;兒女能上學,窮也劃得著。因此盡管她家很窮,自己很累很難,但她堅持讓閨女兒子都上學讀書,爭取做對社會對國家有較大貢獻的人。她說,她的爺爺晚年經(jīng)常教育她們姐妹幾個,將來出門到婆家,生兒育女之后,一定要盡量讓孩子們多讀書,“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要好兒孫必讀書”,一個人不讀書是很難有出息的,一個人家沒有讀書人,就意味著衰敗。她牢牢地記住了爺爺?shù)倪@些話,并且記住了爺爺書寫的掛在中堂墻壁上的對聯(lián):忠厚慈善傳家久,詩書禮義繼世長。
她的大女兒1964年初中畢業(yè),按當時的農(nóng)村來說,已經(jīng)是很有文化的女青年了。由于她有文化,選擇的丈夫也有文化,并且是個轉(zhuǎn)業(yè)軍人,在烏魯木齊市鋼鐵廠工作,她也順利地到烏市參加了工作。二女兒也讀了小學,由于政策的原因(1964年代前后,出身成分不好的,一般不能升初中),沒能繼續(xù)上學。大兒子是1972年初中畢業(yè),因當時公社高中的錄取政策是大隊推薦,地主、富農(nóng)成分出身的排除在外,故未能繼續(xù)讀書。二兒子上初中時,正是1976年代“批林批孔”時期,唐河縣的“馬振撫事件”使唐河縣的老師們不敢再管學生,鄉(xiāng)村小學、中學一片混亂,學生罵老師甚至打老師的事情時有發(fā)生,不足為奇。母親怕耽誤成績優(yōu)秀的兒子上學,那年暑假開始就寫信和大女兒、大女婿聯(lián)系,想把他安排到烏魯木齊市讀書。征得女兒女婿同意后,她帶上干糧,親自護送兒子,早上起五更步行二十多里趕到官莊街,坐上汽車到南陽,然后坐五天的火車,才到達烏市。那時沒有手機,自己也不知道找個公家單位用用電話,和女兒女婿聯(lián)系不上,身上一分錢沒有,所帶干糧也吃個精光,急人得很哩!出火車站后只有邊走邊問,跑了一天,又渴又餓又累,直到傍晚,好不容易才找到女兒家。母親說,她的兩只腳都打了泡,疼得鉆心,累得像害場大病一樣,渾身又酸又困,吃罷晚飯倆眼皮直打架,顧不上和女兒女婿說話,就趕快上床睡覺。她的決策和付出,為兒子日后就讀高中和軍隊院校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可以這么說,沒有母親當年的那次艱辛行程,就沒有二兒子今天的個人成就!她說,她的三兒子和二兒子年齡相差僅一歲多,不可能讓女兒再承擔這十分沉重的任務(wù),出于無奈,只好讓他在家里上學,因為基礎(chǔ)教育太差,最終只能上大隊辦的初中,沒能繼續(xù)往高一級學校讀書。母親終生都在遺憾這個事情。
大家都知道,在那個吃糧靠工分,花錢靠雞屁股的貧窮時代,農(nóng)村絕大多數(shù)人家的生活都是非常困難的。母親這個家,因為失去了丈夫,工分掙得少,生活就更加艱難。他為了使孩子們能夠健康成長,能夠上學讀書,就必須比別人付出雙倍的努力。她白天下地干活掙工分,夜晚加工紡棉花,真如豫劇《花木蘭》里邊唱的:不分晝夜把活干。多少個春夏秋冬,多少個日日夜夜,多少個雨雪天,多少個工休日,母親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都利用了起來,紡花織布,換布換線(用布交換線或棉花,可賺手工費),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真可謂為兒女費盡了擔山力!筆者在和母親交談當中,擔心她那樣沒明沒夜的勞動,累倒了怎么辦?母親呵呵笑道:那時候的她,一年四季就像充滿氣的皮球,怎么摔怎么蹦,怎么打怎么跳,橫著豎著都沒事。為了兒女好,為了家庭好,她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根本就沒有害過病。她調(diào)侃自己說:整天忙得團團轉(zhuǎn),哪有時間害病哩!是啊,母親的堅毅精神是非常強大的,它抵御了病毒、病菌等微生物的侵襲,使它們見母親而望而卻步,退避三舍——不,也許是蒼天有眼,悲憫慈懷,特別眷顧母親呀!
女兒“換親” ?終生傷痛
1976年代雖然粉碎了“四人幫”,但是,整個國家政策并沒有大的改變,執(zhí)行兩個“凡是”,繼續(xù)以階級斗爭為綱。在農(nóng)村,成分不好的男青年政治上還是受到很大的歧視,一般是很難找到對象的。
1977年,母親的大兒子已經(jīng)21歲,根據(jù)當?shù)仫L俗,早已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可是根本就沒有人介紹對象,怎么辦呢?母親為此頗費躊躇。大兒子已經(jīng)失去了讀書的機會,整天在生產(chǎn)隊干活,思想上受壓抑,本身情緒就不好,當看到同齡或比他小的伙伴結(jié)婚時,他表現(xiàn)得更加惆悵和焦躁。母親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如果兒子不能夠結(jié)婚,他的一生將怎樣度過?可以想得出來,肯定非常糟糕。根據(jù)他的性格,他甚至有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到那時,當娘的后悔就來不及了,那不等于把孩子殺了嗎……豫西南農(nóng)村當時流行“換親”和“轉(zhuǎn)親”,窮人家或成分不好的人家,解決婚姻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換親”或者“轉(zhuǎn)親”。所謂“換親”,就是說兩戶人家,各有男女青年二人,兄妹最好,其他關(guān)系也行,女青年互相往對方家里當新娘子,雙方都不用花錢;所謂“轉(zhuǎn)親”,就是說三戶人家,各有男女青年二人,張家的姑娘到王家去,王家的姑娘到李家去,李家的姑娘到張家去,這樣轉(zhuǎn)圈成親,誰家也不用花錢?!稗D(zhuǎn)親”和“換親”的實質(zhì),都是拿女兒為兒子換個媳婦,因此廣義上講又統(tǒng)稱為“換親”。這些方法實在是摧殘人性的無奈之舉,談何婚姻自由!可是這樣的“換親”和“轉(zhuǎn)親”,在1960、1970年代的豫西南廣大農(nóng)村司空見慣,平均每個生產(chǎn)隊不止一家兩家,其中以出身成分為地主、富農(nóng)的居多。母親悲切地說,她當時為大兒子的婚姻大事非常為難,非常痛苦。她仔細分析了自己家的現(xiàn)實情況,她家占了三個壞條件:第一是出身成分不好;第二是家里特別窮;第三是兒子沒有父親。誰家的姑娘會往咱家當媳婦呢?絕對沒有一點希望。要想讓長子結(jié)婚,必須叫他二姐給他“換親”或“轉(zhuǎn)親”。但是“換親”也好,“轉(zhuǎn)親”也好,這樣做的結(jié)果就是委屈了自己的二女兒。她肯定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丈夫了,而是遵從媒人的安排,不講條件,嫁個什么人就是個什么人。兒子是自己的孩子,女兒也是自己的孩子,手掌手背都是肉??!母親多少個夜晚輾轉(zhuǎn)反側(cè),為此事而糾結(jié),苦苦難以決定。她說,她離開丈夫后很少哭過,但是在決定這個“轉(zhuǎn)親”后,她背著孩子們哭了,哭得非常傷心。她承認自己在這個事情上有錯誤,有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想有孫子傳宗接代,想讓自己當家的這個“家”,有個“家”的樣子,才最終讓女兒為兒子換回個媳婦。
母親有錯嗎?我們大家評判,她肯定沒有錯,有錯的應(yīng)該是當時的社會狀況!但是母親很大度,母親沒有抱怨社會。她反而非常豁達地說道:河還是彎彎曲曲七扭八扭的,何況我們這社會哩,誰掌中國權(quán),誰不想叫老百姓們過好?。克皇欠磸蛷娬{(diào)說,她覺得她一輩子就欠二女兒的!她心中的這塊傷痛永遠醫(yī)治不好,這件事給她心理上造成的陰影永遠揮之不去。
思路清晰 ?終生教育
有高人總結(jié)說,父母對兒女應(yīng)該進行終生教育;老百姓的諺語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證明家中長輩始終都能對晚輩進行教育指導,老人的位置非常重要;母親說,人有二十四根筋,每個人不一定啥時候就少了一根筋,當父母的能為兒女找回那根筋。母親不是哲學家,可是她這句話很經(jīng)典,很富哲理。我們細想想,她說的的確是這樣。有很多偉大人物,精英中的精英,超天才之類,大腦特別管用,尚有缺根筋犯大錯誤的時候,何況凡夫俗子!母親的唐河同鄉(xiāng)——大哲學家馮友蘭不知道她說的這句話,假若知道,很可能會錄入他的著作,能夠傳世哩!這是母親愛說的一句話。
樊山采訪母親時,言及他的二兒子為大校軍銜,現(xiàn)被選調(diào)到中共中央機關(guān)為一名局級官員,年齡也已接近知天命之年,政治上已經(jīng)成熟了,但老人家仍不放心,親自跑到北京,讓兒子退還所收的禮錢,在家觀察兒子接觸的是什么人,到辦公室看兒子讀的是什么書,殷切地諄諄地教導兒子呢?母親是用這句話回答的。她說,人啊,都有三昏三迷的時候,遇事不怕迷,就怕沒人提。不是特別親近的人,人家誰會說???尤其是當個稍大一點的干部,人家誰敢說???而當媽的啥時候都能說,啥時候都敢說,他要是不聽話,說他是小事,還敢用拐杖打他哩!她說她吃苦受累為的啥,為的就是讓兒子過得有出息一些,兒子如果犯錯,做出丟人顯眼的事,做出對不起黨和國家的事,那將是要她命的事情。因此,她說她只要還有一口氣,就不會不管不問,她要管教兒子一輩子!
母親不僅僅是只管教當官的兒子,對另外四個子女同樣進行為人處事的品德教育。大兒子的胸懷不是太開闊,有時候放不下鄰居之間過去的一些恩恩怨怨,她多次開導他,過去的事就過去了,都是些雞毛翼蒜皮子,螞蚱“蹬倒山”(方言,螞蚱的一種)的小事情,沒啥大不了的。誰也沒有抱著誰的娃子扔井里,記那干啥哩!男子漢大丈夫,只能記恩不能記仇,記仇對自己不好,傷自己的身體,是個賠本的買賣,聰明人是不會干的。她說她自己就是個不記仇的人,心里坦蕩蕩的,寬展展的,大哥二哥麻子哥,都是咱的好哥哥。因此,每天能吃得好,睡得香,不生病。大兒子在母親的教育下,反省了自己,擺正了為人處事的正確世界觀,和村里的鄰居和睦相處,再也沒有發(fā)生不愉快的事情。
母親過90歲生日的那天晚上,兒孫們和她團圓在一起,大家都說讓她老人家說幾句最想說的話。她說,她90歲了,吃的鹽多一些,她感覺做人的關(guān)鍵是要忠厚,要寬容,寬容別人的缺點和錯誤,并且要經(jīng)常檢查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她又說,她清楚地記得,她少年時看到三叔家過春節(jié)貼的一幅對聯(lián):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養(yǎng)無限天機。她說她不完全理解意思,但她知道是副好對聯(lián),就是教育人做人必須忠厚,讓孩子們一定要牢牢記住。母親笑著說,樹老根多,人老話多,年輕時她不相信人老話就多,現(xiàn)在她信了。她老了,歲月可能不多了,因此,不由人在兒女面前說得話就多一些,尤其在二女兒和小兒子面前說得更多。二女兒的丈夫去世早,外孫當時還未長大成人,女兒的命運和她一樣不幸。她是過來的人,知道孤兒寡母在村子里混人是很不容易的。因此,為人處事的一些原則和方法,找人幫忙時自己的誠意和態(tài)度,她都一一交代女兒,生怕她出什么差錯。她經(jīng)常詢問女兒,關(guān)心女兒的生活疾苦,解決女兒的生活難題,幫助女兒度過了人生難關(guān),將兒子撫養(yǎng)長大,并成家立業(yè)。
小兒子兩年前被選為村主任,這讓她心里很不踏實。她不斷地找兒子談話,要求他事事處處為群眾著想,不能占村里一分錢的光。她交代他,不論村里組里,不論任何村民的任何事情,一律要公正,一是一,二是二,公平對待,不分親疏,不論遠近,有理就是有理,沒理就是沒理,不偏不倚,不滅誰向誰??傊痪湓?,做人做事一定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她諄諄告誡兒子說,農(nóng)村的小干部不好當,很多好人當成了壞人,前人有不少例子,這是務(wù)必需要小心的事情。對群眾只能栽花,不能栽刺,尤其是對那些對自己有怨氣的人,更要千萬注意,要對他們更好一些,更親近一些,只有這樣,自己才能立住身,站住腳。母親說的是金玉良言,給兒子指明了方向道路,使他在群眾中樹立了威信,受到了上級領(lǐng)導的表揚和鄉(xiāng)親們的好評。大家都說,人間大愛唯有母愛是最高尚的愛,最偉大的愛,最純潔的愛。善良而又智慧的母親用她的言語和行為,詮釋了這句真理,使真理的光輝不僅照耀了兒女,也照耀了鄉(xiāng)村大地!
天倫之樂 ?晚年幸福
莫道當年風霜苦,人生最美夕陽紅。母親魏家成的前半生或者說60歲以前過的是又苦又累,嘗遍了人間的酸甜苦辣,說者百感交集,聞?wù)哌駠u長嘆。
令人欣慰的是,她的晚年趕上了太平盛世,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當代農(nóng)民遇到了幾千年不遇的黃金期,國家取消農(nóng)業(yè)稅,每畝地還實行補貼,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享受60元養(yǎng)老金,村村都實行了合作醫(yī)療,家家戶戶吃穿不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家都住上了樓房。這是母親當年做夢也不敢想的事情呀!因此,她和廣大村民一樣,從心眼里感謝黨和政府,擁護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她希望黨的惠民政策越來越好,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幸福。是啊,每個人的命運都與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guān),國幸則家幸,家幸則人幸。這就像魚和水一樣,水好魚就好,又像莊稼和土地一樣,土地肥沃,莊稼自然茁壯。
母親談起她現(xiàn)在的生活時,臉上展現(xiàn)出燦爛的笑容。她說,她心中最大的幸福就是兒女們現(xiàn)在都過得幸福。她的大女兒和女婿在烏魯木齊市退休后現(xiàn)居北京。他們的大女兒和女婿在洛陽市工作,外孫女在四川上大學;二女兒北京航空大學畢業(yè)后和丈夫現(xiàn)在北京搞軟件開發(fā)工作,夫婦都是高級職稱;三女兒北京某大學畢業(yè)后和丈夫均在北京市工作。母親的二女兒的女兒襄樊經(jīng)濟學院畢業(yè),現(xiàn)在安徽省省直機關(guān)工作,女婿在中鐵四局工作;兒子在南陽市工作,兒媳在南陽市宛城區(qū)官莊鎮(zhèn)政府工作。母親的二兒媳婦在北京軍隊醫(yī)院工作。母親的長孫女和丈夫在北京市公安部門工作;二孫女北京大學畢業(yè),現(xiàn)在北京市工作;長孫和次孫均為空軍部隊現(xiàn)役軍人。母親有兒子女兒五人,孫子孫女六人,外孫外孫女五人,重外孫外孫女七人。真可謂兒孫滿堂,滿堂皆福,天倫之樂,其樂融融。
上帝永遠是公平的。上帝知道母親當年吃了太多的苦,受了太多的罪,晚年應(yīng)該讓她享享清福,補償一下。因此,上帝安排讓母親的晚年很幸福。兒女們爭著照料她,家庭充滿了溫馨,她的心情非常愉快,每天都能吃好,睡好,走好。也許你不相信有上帝,但是你要從母親的人生中仔細思索思索,琢磨琢磨,領(lǐng)悟領(lǐng)悟,上帝是有的,上帝其實就是你自己。
母親的人生經(jīng)歷坎坷曲折,晚年美滿幸福,是雨后清新的天空遇到陽光的折射才會出現(xiàn)的彩虹——我們得以總結(jié)出:除了社會的原因外,抑或是她的正直、忠厚的優(yōu)良品德,堅韌不拔的毅力、耐力,溫和、寬容的良好個性,才真正決定了她名副其實的“家成”,決定了她的健康與高壽。儒家的奉獻進取,百折不撓,拼搏奮斗之精神,是她一生取之不盡的力量。佛教的因果報應(yīng),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從她的命運歸宿中得到了最好的闡釋?!案呱惺歉呱姓叩哪怪俱憽薄D赣H雖然沒有聽說過詩人北島的這句名詩,但是母親的內(nèi)心世界是在孜孜追求高尚,并且關(guān)懷教育兒女也追求高尚,嚴格要求自己和兒女都要永遠做一個高尚的人!
母親啊母親!你是值得我們大家敬仰的一位偉大的母親!你是個農(nóng)民,你正像自己耕耘的小麥一樣,經(jīng)過風雪嚴寒,成熟時顆粒飽滿,金黃色一片;你猶如親手播種的高粱一般,根部扎實,堅韌挺拔,收獲時露出笑臉,紅紅火火;你恰似你所栽培的芝麻那樣,節(jié)節(jié)開花,節(jié)節(jié)增高,節(jié)節(jié)結(jié)果,果實榨出的油,香飄萬家!你的高風亮節(jié),可以與閃耀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的孟母、歐陽母、岳母相媲美,被稱為當代岳母也當之無愧!你的高大形象,給我們樹立了榜樣,鞭策我們,鼓舞我們積極向上,做努力奮斗的人,做大度胸襟的人,做正直高尚的人。我們深情地祝愿您老人家健康地度過100年生日誕辰,衷心地希望您老人家能夠品嘗兒孫們?yōu)槟I上的茶壽(108歲)蛋糕!
責任編輯/盧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