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慧麗
摘 要:縱觀日本文學發(fā)展,物哀理念貫穿始終。物哀是一種獨特美學的體現(xiàn),不僅對日本的文學發(fā)展產生影響,對日本人的審美取向及社會意識形態(tài)同樣發(fā)揮重要的作用。物哀理念為日本人的性格、價值觀體系形成注入了婉轉、陰柔的動力,使日本人在其影響下形成了獨特的、難以訴說的性格之美。本文針對“物哀”產生的歷史根源、原因進行闡述,期待對日本文學理解高度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日本文學;物哀理念;根源
“物哀”作為日本文學傳承中普遍認可的審美追求,在日本文化傳承中具有悠久的歷史。物哀是日本文學的的傳統(tǒng)理念,更是日本民族重要的審美追求。其形成具有特殊的民族環(huán)境和濃厚的人文背景。
1 日本文學中物哀理念的起源
“物哀”是日本文學的基礎色調,在日本文學中處處體現(xiàn),是日本文學的一大審美特征,蘊涵了高潔的情感色彩。追溯“物哀”來源,可以從《源氏物語》中找尋軌跡?!对词衔镎Z》作為日本文學的著作,“哀”字出現(xiàn)了十三次之多,頻繁的流露出“物哀”的理念,字里行間體現(xiàn)日本文學云淡風輕的審美情趣,同時也是對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的矛盾的深刻詮釋。
文化傳承伴隨歷史車輪不斷前行,日本文壇對“物哀”獨特的熱愛方興未艾,眾多文學著作中繼承和發(fā)揚了“物哀”理念,不斷將“物哀”理念進行升華、具體化,逐步使物哀理念脫離文學的依托,成為一種獨立的審美取向?!拔锇А崩砟钜彩侨毡救俗非蟮囊环N高尚精神境界,是人與物實現(xiàn)高度統(tǒng)一之后形成的一種人對物的思想狀態(tài),著重強調外部世界在個人世界中的體現(xiàn)。
2 透視日本文學“物哀”理念的成因
哲學領域認為萬事萬物存在因果聯(lián)系。文學領域認為任何文學著作必須具有內在精神支柱。無論因果聯(lián)系論還是精神支柱論,無不說明一種理念的產生具有多重因素,“物哀”理念的產生同樣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就的。
2.1 獨特自然環(huán)境喚醒特殊精神理念
眾所周知,日本在地理學角度被定義為島國。四面環(huán)海的獨特地理環(huán)境,加重了人們面對自然災害的壓力,同時促使人們在生活中與自然災害斗爭能力的提升,長此以往日本人形成了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態(tài)度,在面對自然災害上具有頑強的斗爭精神,然而人類在自然面前是微小的,人類戰(zhàn)勝自然災害的希望是渺茫的,這種人與自然的矛盾使日本人生成一種內心的落差,以至怨天尤人思想的產生。與此同時,文學中關于人與自然斗爭的描述受到人們的喜愛,尤其在文學著作中常常出現(xiàn)一種對自然不滿的態(tài)度和悲觀情緒,如《神的孩子全跳舞》中對自然災害的描述非常詳盡。人們在關注文學著作的同時會與其中的思想形成統(tǒng)一,文學中的精神潛移默化為人的理念,長時間的積累,便形成了“物哀”理念,并成為日本文學的主基調。
2.2 審美取向影響理念發(fā)展
“物哀”理念中的“物”和“哀”是一種相輔相成的互動關系?!拔铩笔强陀^存在“哀”是意識形態(tài),客觀存在和人類情感構成了“物哀”理念,其中“物”是“哀”的物質基礎,“哀”是“物”的情感流露。日本人的審美價值中,對精致、典雅、淡然由衷喜愛,無限追求,日本人對文學作品及萬事萬物的這種審美價值追求造就了文學理念的誕生。日本人的審美取向是云淡風輕的,是淡然典雅的,擅長通過精致典雅與天地自然進行對比,給人們營造一種無助和渺茫的感覺,“哀”情就此產生,加重了創(chuàng)作基調的“物哀”傾向。同時,日本人對轉瞬即逝的美熱愛尤佳,如對櫻花的喜愛,認為轉瞬即逝是一種美的極致,可以在主觀意識中留下永恒的美好,因此日本文學對瞬間美好的描述受到喜愛,比如《伊豆舞女》中,將生如夏花,死如秋葉的思想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從另一審美角度形成了“物哀”理念。
2.3 大唐文化鑄就物哀理念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文化源遠流長。《源氏物語》形成之際,正值大唐文化盛裝起航之時,《源氏物語》中大量應用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詩句及思想,通過對白居易詩文的分析中不難發(fā)現(xiàn),蘊含些許對世事的不滿,處處體現(xiàn)對社會的針砭時弊。因此,可以說日本文學中的“物哀”理念受到了大唐文化的推波助瀾。
3 感悟“物哀”深意
物哀一詞在日本由來已久,是日本文學史上最古老的著作之一。時至今日,相關學者將日本文學中的物哀翻譯為情趣、情感等,文學界對日本文學中的物哀理念的研究呈現(xiàn)百家爭鳴的狀態(tài)。
“物哀”簡單理解即為人類真情實感的一種流露方式,表達方式。當人類與生活環(huán)境進行接觸時,往往碰撞出四次昂層面的火花,因此形成一種感情,即通常所說的“觸景生情”,這種感情或許是喜悅的、或許是憤怒的、或許是擔憂的、或許是恐懼的,而無論人們擁有何種狀態(tài)的“觸景生情”,當對周圍環(huán)境產生一定情感時就已經進入“物哀”理念的范疇。所以,日本文學中“物哀”理念的實質是中國古典文學中常常引入的“真善美和真性情”。若想讀懂日本文學中的“物哀”理念,必須懂得對事物的情致進行體會與感悟,從中升華出一種獨特的情感,并將之生成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比如,人類在看到怒放的花朵時,賞心悅目的同時會感受到自然的無限魅力,往往具有獨特審美要求的人會感受怒放的生命、或是落紅之物語。當感受到盛芳之美,產生對生命、生活的情感啟示時,則已經完成了“物哀”的過程?!拔铩笔鞘澜缈陀^存在的集合體,“哀”是人類主觀情感的一種,當主觀與客觀實現(xiàn)統(tǒng)一,即形成一種人與自然的共振之美。所以,“物哀”理念是一種追求人與自然和諧之美的美學觀念。
綜上所述,不同的文化背景將產生不同的文化理念,多重因素造就日本文學“物哀”理念的產生和發(fā)展,希望通過本文的闡述,能夠引導人們正確審視日本文學的美學價值,體悟其內在的觀念、基調,期待審美取向的全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葉渭渠,唐月梅.物哀與幽玄[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本居宣長著,王向遠譯.日本物哀[M].吉林出版社,2010
[3]葉葒.以悲為美:論日本文學中的物哀[J].世界文學評論,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