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青
新課程特別強調(diào)課程資源對教學的影響。教師若充分利用教材,并能對教材進行資源整合和創(chuàng)新,則能提高課堂效果。
1.“鑒定食物的主要成分”實驗改進
1.1器材和材料的改進說明
淀粉鑒定:用米湯代替米粒和面包屑;用試管和試管架代替載玻片;用碘酒代替碘液。
蛋白質(zhì)鑒定:用酒精燈、三腳架、石棉網(wǎng)和火柴代替開水。
脂肪鑒定:增加濾紙數(shù)量和水。
1.2教學策略
教師從學生自身和生活出發(fā),從一日三餐引出食物,提出問題(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yǎng)物質(zhì)),從而引導學生自己通過實驗回答問題,最后師生總結實驗成果。
1.3教學過程
1.3.1引入
教師提問:眾所周知,人的生長和生活離不開食物,所謂“民以食為天”。那么食物中究竟含有哪些營養(yǎng)物質(zhì)呢?
面對學生各種各樣的回答,教師不急于給予評價,反而借此賣起關子調(diào)動學生探究的欲望。
教師引導學生以常吃的食物為例,通過實驗來回答這個問題。
1.3.2明確學習目標
(1)學習鑒定食物中含有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的方法。
(2)結合實驗原理,得出結論。
1.3.3實驗講解
(1)實驗方法及注意點:
①脂肪(油脂)的鑒定:在一張濾紙上按壓炒熟(去水分)的花生,在另一張濾紙上滴一滴食用油,在第三張濾紙上滴一滴水,觀察三張濾紙留下的痕跡。做完另外兩個實驗后,再來觀察三張濾紙的情況(水跡干掉需要一段時間,所以安排第一個做)。
②淀粉的鑒定:在試管中倒人1/5試管的米湯,然后逐滴加入碘酒1~3滴,注意每加入一滴碘酒都要振蕩搖勻,并觀察溶液顏色變化(注意碘酒不能多加)。
③蛋白質(zhì)的鑒定:在雞蛋一端用鑷子扎破個小口,注意別把雞蛋打碎,分別在2個燒杯中倒出等量雞蛋清溶液,然后對一個燒杯加熱,觀察溶液顏色和狀態(tài),與未加熱的燒杯內(nèi)溶液對比(對蛋白質(zhì)加熱完全后的燒杯是倒過來放置蛋清也不會掉下來)。
(2)教師巡視指導。
提示實驗方法和實驗進程。學生操作并完成練習冊。
實驗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主要問題有:①學生按壓花生力氣小,導致辭油斑太?。虎诘饩萍拥奶?,顏色不明顯;加的太多,顏色呈紫黑色;③加熱不夠,蛋白質(zhì)未完全凝固;加熱過頭,燒杯底部蛋白質(zhì)變焦,散發(fā)臭味。針對第一個問題,教師提示學生用力擠壓;第二個問題教師提示“逐滴”加,搖勻,顏色太深,加水稀釋,用白紙為背景加以觀察。第三個問題筆者干脆讓學生加熱足夠,就是過頭也沒關系,因為散發(fā)臭味正好也證明了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質(zhì),或鼓勵學生用鑷子夾起一塊凝固的蛋清燒燒看。
1.3.4組織學生分享他們的實驗成果
(1)米湯主要營養(yǎng)成分是淀粉;
(2)蛋清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是蛋白質(zhì);
(3)花生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是脂肪。
2.實驗改進之點明
(1)用米湯代替米飯,實驗現(xiàn)象從“主要變黑”改為“明顯變藍”,與實驗原理一致。
通過調(diào)整米湯的濃度,可以讓學生真正看到了淀粉遇碘酒“變藍”的現(xiàn)象,有助于學生分析現(xiàn)象得出結論。否則就算有教師的解釋,學生還是不能完全理解,甚至會產(chǎn)生對科學的懷疑。因此,教師有責任讓實驗現(xiàn)象與實驗原理一致,因為事實勝于雄辯。
、
(2)直接對蛋清加熱,蛋白質(zhì)遇高溫凝固成白色固態(tài)物質(zhì),實驗現(xiàn)象更明顯。
比起在蛋清中加開水讓蛋清變成有白色物質(zhì)的混合液,改為直接對蛋清加熱,更易讓學生看到明顯的實驗現(xiàn)象。若不慎對蛋清加熱過度,放出臭味則更印證了實驗原理的后半部分,這是加開水所達不到的效果。此外,這樣做實驗,不用麻煩準備開水,還給了學生學習使用三腳架、石棉網(wǎng)和酒精燈(教材前面介紹過)等常用器材的機會。正所謂,一舉三得。
(3)增加一張點水斑的濾紙,與油斑對比,更符合科學探究的理念。
這個實驗有3個對比,增加一張點水斑的濾紙是防止水斑過一段時間會消失,而油斑幾乎不變。這有助于學生體會科學的嚴謹性。
(4)注意統(tǒng)籌安排。
教師先安排第三個實驗,利用做第一和第二個實驗的時間,讓濾紙上的水分蒸發(fā),進一步印證水和脂肪的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