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
社會人力資本測算方法比較與探討
張帆
個體乃至企業(yè)等微觀人力資本易定義和計量,而宏觀社會人力資本計量起來卻十分復雜,目前宏觀社會層面(國家或區(qū)域)的人力資本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文章著重對五類主流的人力資本測算方法進行比較,探討各自優(yōu)劣,以期為人力資本測算方法的運用及改進提供建議。
社會人力資本;社會人力資本測算
隨著新經濟的興起,人力資本日漸成為企業(yè)和國家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人力資本研究的相關問題得到了關注和重視。與物質資本測算方法的成熟性不同的是,學術界至今沒有達成人力資本測算方法的基本一致。當前人力資本測算的主要方法有:成本測算法、收入測算法、教育指標測算法、直接能力測算法以及綜合測算法。這五種測算方法理論依據(jù)、基本假設和估算偏差不同,測算結果難以比較和對接。鑒于此,本文擬對上述五類人力資本測算方法進行比較和評述,厘清各類方法的適用性和優(yōu)劣,并希望為進一步拓展人力資本測算方法的改進提出有益建議。
(一)成本測算法
成本測算法以人們所擁有的知識和能力取決于為獲取這些知識和能力而花費的投資為假設,根據(jù)為人力資本形成而支出的費用總和來估算人力資本。最初采用該方法進行人力資本價值估算研究的是E·Engle(1883),他以個體從出生一直成長到25周歲的總養(yǎng)育成本來估算人力資本。在其思想基礎上,各國學者在后續(xù)研究中主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了深化和拓展。
關于人力資本投資成本的統(tǒng)計范疇問題,Shultz(1961)認為應當用人力資本活動所有成本的貨幣折現(xiàn)值來測算人力資本,包括勞動遷移、醫(yī)療保健、農業(yè)技術推廣、非企業(yè)成人教育、在職培訓與正式教育(包含上學的機會成本)。Shultz的人力資本測算方法至今仍較為流行,尤其是在發(fā)展中國家。除了Shultz(1961)的五類活動,J·W· Kendrick(1976)補充了兒童從出生到14歲的身體養(yǎng)育成本。Eisner (1985)增加了養(yǎng)育小孩的非市場家庭活動成本與研究和發(fā)展支出(R&D)費用。徐映梅(1999)參考了阿羅(1962)提出的“干中學”理論,引進了在勞動實踐中積累經驗和提高技能的人力資本增值。莊作欽和郭朝暉(2003)認為應當把計劃生育投資補充到人力資本成本測算法的核算范圍內。
關于人力資本投資成本的加總問題,J·W·Kendrick(1976)根據(jù)永續(xù)盤存法(PIM)來處理。郝文靖(2011)認為將所有投資方式的投資價值量加總,然后與調整后的總投資效率(各種投資量對最終的人力資本價值量的累計貢獻率)相乘,即可估算出人力資本的價值量水平。
關于人力資本投資成本的折舊問題,Eisner(1985)將人力資本做50年直線折舊。莊作欽和郭朝暉(2003)認為不用考慮45歲之前的人力資本的折舊問題。錢雪亞(2005)考慮了人力資本折舊率,并以65歲以上(含65歲)勞動就業(yè)人口占65歲以上(含65歲)總人口的比重來確定。
(二)收入測算法
收入測算法是基于市場運行完備,收入高低可以較為客觀地體現(xiàn)出人力資本的邊際勞動生產率水平的前提下,依據(jù)人力資本擁有者的收入進行人力資本測算。具體算法大致有以下三類。
第一類:預期收入現(xiàn)值測算法
Petty(1690)最早采用預期收入現(xiàn)值測算法估計了英國人力資本。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總人力資本存量是個體人力資本加總的結果,而個體人力資本存量可以等同于個體畢生預期總收入的折現(xiàn)值。Farr (1853)把個人畢生預期收入中的個人生活消費額剔除,使用了5%的貼現(xiàn)率,并根據(jù)生命表調整了死亡率。Wickens(1924)將總人口分為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三個年齡組并分別估算每組的收入現(xiàn)值,然后以各組總人口的中位數(shù)為權數(shù)對各組收入現(xiàn)值加權。Mincer(1974)提出了人力資本收入方程,并發(fā)現(xiàn)人力資本(收入的對數(shù))與受教育年數(shù)(s)存在線性函數(shù)的關系。Graham和Webb(1979)提出人力資本的預期收入現(xiàn)值測算公式:
第二類:收入指數(shù)測算法
Mulligan和Sala-i-Martin(1997)采用了人力資本收入指數(shù)測算法進行美國人力資本的理論研究和測算。他們通過勞動力總收入與沒有受教育者的勞動收入的比值將物質資本對勞動收入的影響剔除,得到的是非貨幣值結果。Koman和Marin(1997)在永續(xù)盤存法(PIM)的框架下,測算了指數(shù)化的人力資本。Laroche和Merette(2000)把工作經歷補充到Koman和Marin(1997)的人力資本收入指數(shù)測算模型,構造了男女的收入指數(shù)函數(shù)。李海崢(2010)區(qū)分了城鎮(zhèn)居民與農村居民的人力資本。
第三類:未來收入限制余額法
世界銀行在1995年估算各國民財富時,采用未來收入限制余額法測算人力資本價值存量。該法以“人力資本存量=當前時點的人口在生存剩余年限所能得到的未來收入的貼現(xiàn)值-(人造資本價值+土地價值)”為基本思路,將人口按性別和年齡分為六組。具體測算時,首先估算在社會某一核算時點人口的平均生存剩余年限和未來收入貼現(xiàn)值,再依此估算人力資本價值存量。
(三)教育指標測算法
教育指標測算法使用頻率較高,尤其是在需要比較區(qū)域或國際間人力資本的情況下。其核心思想是人力資本的核心內容由教育形成的知識和技能構成,因此人力資本測算能夠通過使用教育指標如相對數(shù)指標(學校入學率、成人識字率)、總量指標(教育總年限、受教育水平)和平均指標(平均受教育年數(shù)、生均教育經費)等指標代表人力資本水平進行研究。
在相對數(shù)指標的運用方面,Barro(1991)及Levine與Renelt(1992)等學者采用學校入學率(各年齡階段學生入學人口數(shù)量和相應年齡組總人數(shù)的比重)進行相對數(shù)教育指標人力資本測算。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1998,2001)通過國際成人(15歲及以上人口)識字率抽樣調查(IALS)進行人力資本測算。但是這類指標存在代表性問題,如入學率可能忽略了退學的學生和退出勞動力市場的人員,成人識字率忽略了職業(yè)技能、邏輯分析能力和科學技術知識等人力資本的重要方面;總量指標和平均指標的運用也不盡完善,如教育總年限指標測算法和平均受教育年數(shù)(將各級教育獲得水平其相應的勞動力或工作年齡人口加權)測算法都忽視了等量時間的不同層次的教育有著不同的質量。
(四)直接能力測算法
直接能力測算法通?;谔囟ㄔO計的能力測驗得分,根據(jù)相應的收益率進行加權,由此估算出人力資本價值量。作為個體人力資本測算最精確的方法,其代表研究主要有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的交叉課程能力計劃(CCCP)、生活技能調查(ILSS)和人力資本指標計劃(HCIP)等。其中,人力資本指標計劃(HCIP)將人力資本描述為是加強或支持就業(yè)能力、生產活動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度肆Y本投資:一個國際比較》建議設定直接測量個體人力資本特征的范圍,并基于勞動者能力和技能指標集,比較各國人力資本的差距。
(五)綜合測算法
Dagum和Slottje(2000)的綜合測算法,將作為潛在變量的人力資本的微觀估計與居民平均人力資本的宏觀估計有機結合在一起。周德祿(2005)認為群體人力資本是在一定人口規(guī)模層面上整合個體人力資本的結果,因此研究群體人力資本離不開對個體人力資本生命周期規(guī)律的把握。作者用快速增長期、緩慢增長期、快速衰減期來描述個體人力資本從接受教育到參加工作直至退休養(yǎng)老的生命周期規(guī)律。同時,將個體人力資本分解為教育、經驗和健康3個維度,每個維度的個體人力資本都變現(xiàn)為年齡的函數(shù)。
總體來說,上述五中核算方法各有優(yōu)劣(詳見表1)。成本測算法可直接用貨幣計量人力資本的價值,體現(xiàn)了與當前SNA物質資本核算體系的基本一致性,并且所需數(shù)據(jù)易得,可行性強,但穩(wěn)健性和客觀性欠佳;收入測算法充分體現(xiàn)了人力資本作為資產所具備的收益性特征,影響人力資本的眾多因素都被包含在了收入中從而不必單獨考慮,但是數(shù)據(jù)可得性和準確性不高;教育指標測算法簡便易行,數(shù)據(jù)容易獲取,剔除了用貨幣計量人力資本的價格因素問題,因而被最廣泛運用,但是統(tǒng)計范圍偏窄,且估算的不是人力資本貨幣價值量,并沒有體現(xiàn)與物質資本核算體系的一致性;直接能力測算法并不成熟,是否或應該如何將直接能力測算法納入人力資本測算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值得進一步探索;綜合測算法將幾種測算方法綜合起來,揚長避短,但也存在理論不統(tǒng)一、實際操作復雜等問題。
表1 人力資本測算方法評價表
進行人力資本測算的目的在于了解人力資本特定時點的存量水平和特定時期的流量水平以及運行效率情況,以致能及時跟蹤監(jiān)測社會人力資本、分析研究社會經濟運行的質量、動力以及可持續(xù)發(fā)展?jié)摿Γ徽莆杖肆Y本投資的數(shù)量、結構、動態(tài)情況、形態(tài)和區(qū)域配置狀態(tài),以致能為社會投資決策、投資管理、投資分析和完善人力資本激勵制度提供依據(jù)。在人力資本測算方法的選取上,不僅要從計量尺度和結果的角度盡可能地滿足需求方對人力資本數(shù)據(jù)的要求,更要結合具體情境,根據(jù)所能獲取的數(shù)據(jù)和其他信息豐富程度選擇相應地方法。
社會人力資本測算研究尚且有待深入探索,在關于進一步推進和完善人力資本測算方法的過程中,應注意人力資本測算需遵循如下基本原則要求:
第一,遵循重點性與科學性相結合的原則。重點性原則是指社會人力資本測算既不能遺漏重要和關鍵的部分,但也不一味強求全面精確。人力資本的構成是復雜而多樣的,我們不可能對之加以精確的計量??茖W性原則是指社會人力資本測算所需數(shù)據(jù)的滿足客觀存在性和可獲得性,并且每一理論模型和方法均應具有明確的內涵和科學的解釋,真正為現(xiàn)實中的人力資本問題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因此要有效地把握人力資本構成中的重點和關鍵內容,科學和客觀地反映人力資本水平。
第二,遵循可比性與一致性相結合的原則。不同時空范圍內人力資本測算所依據(jù)的模型方法及其指標口徑等應保持一致,并且參考現(xiàn)行物質資本測算所遵循的原則假設,及其所依據(jù)的方法理論,進行社會人力資本測算模型的設計,有利于不同時空范圍的人力資本之間的比較分析及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的比較分析,有助于開展社會總資本問題的研究工作。
第三,遵循動態(tài)反映與靜態(tài)描述相結合的原則。測算的理論及方法既應考慮與過去的銜接和適當?shù)睦^承,又要具有前瞻性能看到未來的發(fā)展趨勢,考慮到科技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對人力資本核算的實際需要。
第四,遵循結構反映與總量反映相結合的原則。不同主體、方式和內容的人力資本有著不同的目標和效率,甚至產業(yè)、城鄉(xiāng)等分布的合理性還會直接制約人力資本的實際貢獻水平。因此,進行社會人力資本測算既需要關注人力資本的總量水平,但也不可忽視其結構和分布特征。
[1]周德祿.基于人口指標的群體人力資本核算理論與實證[J].中國人口科學,2005,(03):56-62.
[2]錢雪亞.人力資本水平統(tǒng)計估算[J].統(tǒng)計研究,2012,(08):74-82.
[3]邊雅靜.我國人力資本調查體系的構建[J].統(tǒng)計與決策,2010,(17):36-39.
[4]王德勁.人力資本納入國民經濟核算研究綜述[J].統(tǒng)計與信息論壇,2008,(08):86-91.
[5]Schultz T.W.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01):1-17.
[6]Wei H.Measuring the stock of human capital for Australia:a lifetime labor income approach[C].Perth:Paper Presented at the 30th Annual Conference of Economists,2001:23-26.
C92
A
1008-4428(2015)05-85-03
全國統(tǒng)計科學研究項目一般項目(2014LY052);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指導項目(2014SJD001)。
張帆,女,安徽蕪湖人,南京大學金陵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應用統(tǒng)計、財務與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