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擴展閱讀法針對高職高專學生的特點,是高職高專學生學習語文的好方法。本文就此談談個人看法。
關鍵詞:高職高專 擴展閱讀 學習能力
高職高專階段的學習不同于中學時期的學習。如何讓剛入學不久的學生盡快適應高職高專的學習生活,涉及到教師的教學方法問題,也涉及到學生的學習方法問題。曾經(jīng)學生們不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讓他們在接受知識上慢一些,再加上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比較差,導致語文學習能力較差。這樣讓學生在剛入學階段掌握好的學習方法就成了急需解決的問題。考慮到高職高專學生與中學階段學習相比具有更多的自主權,學習途徑具有多樣性,學習具有更多支配的時間,學習內容具有一定可選擇性。筆者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指導學生運用擴展閱讀的學習方法,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學生們在語文學習上取得了可喜的進步。下面以《六國論》為例來說明如何教會學生進行擴展閱讀。
一.對題目的擴展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的組成部分。一些題目往往以特定的語言形式標出鮮明的文體特點。《六國論》是一篇議論文,和他類似的題目還有《過秦論》《論積貯疏》。那么古代的論是一種怎樣的文體呢?姚鼐《古文辭類纂>>把文章分為論辯序跋議等十三類。論辯類就是論說文,它或是發(fā)表自己的主張,闡明一個道理,或是辯別事理的是非,駁斥別人的言論。陸機說“論精微而郎暢”。學生通過搜集相關的資料,得出結論:由這些論述來看,古代的論和今天的議論文在實質上并無多大差別。
二.對作品作者的擴展
通過查詢資料,學生們會了解到蘇洵的其他情況,比如蘇洵27歲才發(fā)奮讀書,經(jīng)過十年的閉門苦讀,終于博通六藝及諸子百家著作,撰寫文章下筆頃時數(shù)千言。這無疑是對學生們的一種激勵。蘇洵精于古文寫作,尤長于策論,論點鮮明,論據(jù)有力,語言鋒利明快酣暢,縱橫捭闔,很有戰(zhàn)國縱橫家的風度。
三.對歷史背景的擴展
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因此根據(jù)作品的創(chuàng)作年代查閱有關資料,對理解分析作品有好處,有幫助。北宋中期政府財政入不敷出,社會矛盾尖銳。政治上的專制腐敗,軍事上的嬌惰無能,帶來外交上的極端軟弱。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納銀納絹,向西夏納銀納絹納茶,這樣賄賂的結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極大地損傷國力,加重了人民的負擔。蘇洵正是針對這樣的現(xiàn)實撰寫了《六國論》。
四.對有關名言典故的擴展
有些作品引用了名言典故,要讀懂文章就需弄清它們的含義?!读鶉摗分小耙缘厥虑?,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苏Z出自《戰(zhàn)國策.魏策》?!稇?zhàn)國策》載:“且夫奸臣固皆與以地事秦。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也。薪不盡,則火不止。今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窮,是薪火之說也?!苯?jīng)擴展,我們看出蘇洵這段文字,明顯是師法戰(zhàn)國游說之說,但并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引申發(fā)揮,融為自己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完全可以借鑒這種寫法。
五.從相關文章擴展
為了對文章做進一步認識,還可以讀一讀相關文章。蘇轍和清代李楨寫的《六國論》都對六國被秦所滅的原因進行論證。蘇轍“六國不免于死亡,在于不知佐韓魏以摒秦”,李楨“六國皆欲為秦之所為,未及天助,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從三人對六國滅亡的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蘇洵的《六國論》是論史為現(xiàn)實政治服務。其他兩篇只是就史論史。從中我們體會到同樣的材料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六.從對作品的相關評價擴展
歐陽修稱蘇洵的文章“博辯宏偉”,曾鞏稱其文“指事析禮,引物托喻,侈能盡之約,遠能見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他們都抓住了蘇洵文章的基本特點。這樣學生對蘇洵文章的風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七.從自我認識去擴展
我們可以以自己的觀點去談六國滅亡的原因,也可聯(lián)系實際談自己的感想。有的同學擴展到現(xiàn)實中的改革,認為中國要振興就必須進行深刻的改革,有的同學擴展到世界的局勢,認為世界人民應該團結起來,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到學生個體情況的差異,學生的接受程度,接受能力的不同。要鼓勵他們根據(jù)實際需要進行擴展。擴展閱讀提高了每個學生的閱讀能力,語文素養(yǎng)。相信只要堅持下去,高職高專的學生們在語文學習方面乃至其他方面都會有更大的收獲。
(作者介紹:江亞平,宣化科技職業(yè)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