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鈴膽,李 貴,陳舒玲,林寶英,鄭 璇
高血壓腦卒中患者心率變異性與心率減速力的變化分析
金鈴膽,李 貴,陳舒玲,林寶英,鄭 璇
目的 通過對高血壓腦卒中患者心率減速力(DC)、心率變異性(HRV)相關指標的分析,探討上述檢查在評估自主神經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 連續(xù)選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進行診治的50例單純高血壓病患者作為A組;77例高血壓腦卒中患者作為B組;同時,選取同期門診體檢的51名健康者作為對照組。所有入選者進行24 h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檢測DC、HRV相關指標,包括時域指標:RR總體標準差(SDNN)、24 h每5 min RR間期平均值的標準差(SDANN)、差值均方根值(rMSSD)、相鄰RR間期差值>50 ms的百分數(PNN50),頻域指標:低頻功率(LF)、高頻功率(HF)及兩者比值(LF/HF)。結果 A組與對照組比較,除LF/HF外其他各項指標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與對照組比較,DC與HRV指標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與B組比較,DC、SDNN、SDANN、LF/HF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他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earson相關分析發(fā)現,高血壓腦卒中患者 DC與SDNN、rMSSD、PNN50之間呈正相關性(r值分別為0.572、0.663、0.764,P<0.05)。結論 高血壓合并腦卒中患者心率減速力與心率變異性呈正相關性,進行DC、HRV的檢測可以有效地評價高血壓腦卒中患者的自主神經受損情況。
高血壓;腦卒中;心率變異性;心率減速力;自主神經功能
心率變異性(HRV)、心率減速力(DC)是臨床通過監(jiān)測心率來評估自主神經功能的重要檢查,已廣泛應用于心血管疾病特別是心肌梗死患者的猝死預警[1,2]。HRV憑借其簡單、無創(chuàng)、快速的優(yōu)勢是最早用于臨床的檢測指標。心率減速力是Georg Schmidt[3]教授在2006年提出的用于檢測自主神經張力的新技術,其優(yōu)勢在于可定量、獨立地檢測迷走和交感神經的作用強度,且有更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高血壓病患者出現晝夜血壓節(jié)律消失是其出現靶器官損害引起心、腦、腎不良事件的重要指標[4],已有大量的研究證實[5]出現晝夜血壓節(jié)律消失與自主神經的功能受損密切相關。本研究進一步探究高血壓腦卒中患者DC與HRV之間的相關性。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進行診治的50例單純原發(fā)性高血壓病患者作為A組,所有病例均符合2013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的診斷標準,通過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腎功能等檢查排除已出現靶器官損害的患者,男27例,女23例;年齡37歲~75歲(43.62歲±4.84歲)。選擇77例高血壓腦卒中患者作為B組,腦卒中的診斷依據CT、磁共振成像(MRI)影響學檢查,排除心房顫動、瓣膜病、糖尿病、高脂血癥、腦血管畸形所致的腦卒中,男43例,女34例;年齡36歲~73歲(50.12歲±5.30歲);腦出血31例,腦梗死46例。另選取同期體檢的51名健康者作為對照組(C組),男28名,女23名,年齡35歲~72歲(45.38歲±5.24歲)。
1.2 方法 3組受試者均進行24 h動態(tài)心電圖的監(jiān)測,然后通過DM公司的動態(tài)心電圖分析系統(tǒng),人為去除干擾和偽差,由計算機自動算出DC、HRV的相關指標,HRV包括時域指標:RR總體標準差(SDNN)、24 h每5 min RR間期平均值的標準差(SDANN)、差值均方根值(rMSSD)、相鄰RR間期差值>50 ms的百分數(PNN50);頻域指標:低頻功率(LF)、高頻功率(HF)及兩者比值(LF/HF)。
2.1 各組DC與HRV指標比較 A組與對照組比較,除LF/HF外其他各項指標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與對照組比較,DC與HRV指標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與B組比較,DC、SDNN、SDANN、LF/HF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他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各組DC與HRV指標比較
2.2 高血壓腦卒中患者DC與HRV的Pearson相關性Pearson的相關性分析結果,高血壓腦卒中患者DC與SDNN、rMSSD、PNN50之間呈正相關性(P<0.05)。詳見表2。
表2 高血壓腦卒中患者DC與HRV的Pearson相關性
心率減速力、心率變異性是通過心率監(jiān)測來評估自主神經功能的兩項重要指標。HRV憑借其簡單、無創(chuàng)、廉價等優(yōu)勢使其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所包含的時域指標:SDNN反映整體的自主神經功能,SDANN反映交感神經張力,rMSSD和PNN50則主要反映迷走神經的張力。頻域指標中LF反映交感和迷走的共同調控作用,HF反映迷走神經的張力,LF/HF則表現迷走和交感的平衡性。DC是近年來提出的用來反映自主神經功能的新指標,已經在臨床治療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與HRV比較,其優(yōu)勢在于可單獨分析、定量檢測迷走神經作用的強度,并且可在生理條件下實施檢測,不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迷走神經是心臟減速的神經,當DC 下降時迷走神經興奮性下降,對機體的保護性功能降低,從而增加了患者猝死的風險。有學者認為[6],DC 是 HRV 變化的一種形式,二者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但是二者又存在不同的表達形式,而且對外界影響的表達各不相同。高血壓病患者可根據其晝夜血壓變化情況分為杓型血壓和非杓型血壓,已有大量研究證明血壓晝夜節(jié)律消失與其出現靶器官損害密切相關,自主神經的失衡是高血壓的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高血壓是急性腦卒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而急性腦卒中又可以影響腦部的自主神經系統(tǒng)從而影響心血管系統(tǒng),出現各種心率異常、心律失常甚至心臟驟停而死亡。故有效地評估高血壓患者的自主神經功能,可準確的對此類患者進行危險分層,同時指導臨床早期的有效干預,為高血壓腦卒中疾病及靶器官損害的防治給予有力的指導,對高血壓腦卒中的預防及治療具有良好的調節(jié)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單純高血壓患者的DC及PNN50、rMSSD、SDNN指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高血壓病患者存在明顯的自主神經功能受損,伴隨著交感神經的過度激活和迷走神經的興奮性減低。腦卒中的發(fā)生機制與血液循環(huán)中兒茶酚胺濃度增高導致迷住神經的興奮性減低有關,還伴有交感神經的過度緊張及血壓持續(xù)升高,腦血管壓力負荷增高導致血管逐漸纖維化[7],本研究中B組與A組比較DC值明顯減低,支持腦卒中患者迷走神經減低這一說法,這也與腦卒中經常發(fā)生在夜間和清晨迷走神經功能低下的時候相符合,但HRV指標中rMSSD和PNN50兩個反映迷走神經張力的指標差異卻不明顯,說明傳統(tǒng)的指標敏感性、準確性欠佳,故建議臨床更多使用新的指標DC來測量患者的迷走神經張力。但是高血壓腦卒中組的SDANN指標沒有比單純的高血壓組減低,反而增高,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SDANN代表的是交感神經的張力,SDANN增高代表交感神經張力減低,這與李建紅等[8]研究中提到的腦卒中患者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雙重減低發(fā)生率較高相符,往往提示患者預后較差。本研究中腦卒中患者的DC與PNN50、rMSSD、SDNN等 HRV 指標之間具有正相關性,與李佐民等[9]的試驗結論相似。由此認為,高血壓合并腦卒中患者心率減速力與心率變異性具有正相關性,心率減速力可有效評估此類患者的自主神經功能,可作為臨床診治的重要依據。
[1] 郭繼鴻.心率減速力[J].臨床心電學雜志,2009,18(1):59-63.
[2] 胡亞紅,李學斌,劉肆仁,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減速力與心率變異性[J].臨床心電學雜志,2011,20(1):30-32.
[3] Bauer A,Kantechard JW,Barthel P,et al.Decleration capacity of heart rate as a prelictor of mortality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Cohort study[J].Lancet,2006,367:1674-1682.
[4] 黃琪,劉筱,翟茜.高血壓病患者血壓晝夜節(jié)律改變與靶器官損害關系的分析[J].華中醫(yī)學雜志,2008,32(6):381-382.
[5] 沈安娜,鄭德仲,胡朝霞.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晝夜節(jié)律與自主神經功能及心肌能量消耗的相關性[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34(5):713-717.
[6] 劉志紅,王紅宇.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心率減速力與心率變異性[D].天津:2011年第七屆海河之濱心臟病學會議論文集,2011:237-239.
[7] 王宏宇,胡大一,龔蘭生,等.高血壓合并動脈硬化與大動脈緩沖功能關系的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4):206-209.
[8] 李建紅,白梅,閆俊紅.心率減速力對高血壓腦卒中患者危險性評估[J].中國藥物與臨床,2005,15(3):400-402.
[9] 李佐民,鄧宇英,楊震.冠心病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率減速力與心率變異性的分析[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3,11(3):173-175.
(本文編輯 郭懷印)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福州 350000),E-mail:jinlingdan@163.com
R741 R255.3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5.14.038
1672-1349(2015)14-1683-03
201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