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華
盆腔炎性包塊發(fā)生的原因一是產(chǎn)后或婦科手術后,細菌侵入創(chuàng)面感染,二是陰道內細菌上行感染,慢性感染治療不徹底,導致周圍組織局部粘連所致[1]。癥狀是下腹、腰骶部疼痛,月經(jīng)受影響,嚴重者可致不孕、異位妊娠。西醫(yī)治療是應用抗生素藥物,但效果不佳,易反復發(fā)作。本研究探討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盆腔炎性包塊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7月~2012年4月,來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中醫(yī)院求治的96例盆腔炎性包塊患者,按住院順序隨機分成2組,觀察組62例,年齡24~47歲,平均(37.3±1.3)歲;病程 1~5年,平均(3.4±0.3)年:包塊大小2~7 cm,平均(4.6±0.4)cm。對照組 34例,年齡 26~46歲,平均(36.1±1.6)歲;病程 0.2~5 年,平均(3.1±0.5)年:包塊大小1.8~7.2 cm,平均(4.2±0.3)cm;2組患者的年齡、病程、包塊大小等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臨床癥狀:下腹脹痛,腰骶酸脹,伴低熱疲乏,黃色稠質白帶,量增多,部分患者月經(jīng)異常改變。查體子宮正常或增大,活動受限,附件區(qū)有條索狀、片狀增厚或包塊,固定不移。超聲提示宮骶韌帶增粗變硬,盆腔有炎性包塊,有盆腔積液。輔助檢查: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計數(shù)(WBC)、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升高,分泌物檢查細菌陽性。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用中成藥口服+自擬中藥方保留灌腸+外敷聯(lián)合抗生素治療??诜谐伤帲旱ぽ瓔D康煎膏,15 g/次,2次/d,14 d為 1個療程;灌腸方(g):蒲公英、敗醬草各30 g,延胡索、桃仁、紅花、艾葉、小茴香各20 g,益母草、香附、丹皮、艾葉、透骨草各10 g,每次取藥汁150~300 mL,囑患者排空大小便,左側臥位,臀部墊高10 cm,用石蠟油潤滑后經(jīng)肛管插入直腸20 cm,取39℃藥汁緩慢注入,藥液面距肛門20 cm時取膝胸臥位10 min后改平臥位,每周2次[2]。外敷方同灌腸方,用香油調和配好的中藥面,平攤在紗布上貼敷于小腹部??股兀禾嫦踹?,0.8 g/(次·d),靜脈滴注;鹽酸克林霉素,2 g/(次·d),靜脈滴注。用藥期間忌生冷油膩,禁房事[3]。經(jīng)期停用,待下次月經(jīng)干凈3~5 d進行下個療程,4個療程后評價療效。對照組單用替硝唑和鹽酸克林霉素治療,用法用量同觀察組。
1.3 療效評價標準 根據(jù)《中醫(yī)臨床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治愈:所有癥狀消失,白帶和月經(jīng)正常,B超顯示盆腔內無炎性包塊和積液;顯效:所有癥狀消失,白帶和月經(jīng)正常,B超顯示盆腔無積液,包塊縮小至原來1/2以上;有效:癥狀大部分消失,白帶和月經(jīng)基本正常,B超顯示盆腔少量積液,包塊縮小至原來1/3~1/2;無效:癥狀、體征無變化甚至加重??傆行?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n)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愈26例(41.94%),對照組治愈7例(20.59%),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037,P<0.05)。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577,P<0.05)。見表 1。
表1 2組盆腔炎患者療效比較(n)
2.2 包塊消失時間 觀察組包塊消失平均時間為(56.38±2.65)d,對照組為(76.18±5.26)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0.779,P<0.05)。
2.3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和復發(fā)率比較 觀察組2例(3.23%)腹瀉,對照組4例腹瀉,3例皮疹,2例便干,共9例(26.4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42,P<0.05)。隨訪 2年,觀察組無復發(fā),對照組復發(fā)6例(17.6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31,P<0.05)。
盆腔炎性包塊是育齡期婦女常見病,包塊可單發(fā),也可幾個同時發(fā)作,其感染的炎性物多是需氧菌與厭氧菌的混合體,需要廣譜抗生素和抗厭氧菌藥物同時治療[5],但因病灶位于腹腔最低處,故西醫(yī)抗炎藥物應用后,隨著肝臟解毒腸道吸收,剩余藥量不足以對抗炎癥,增生的纖維組織不能很快的軟化、溶解,所以癥狀緩解慢。
中醫(yī)認為盆腔炎性包塊是瘀血阻滯經(jīng)脈后,停留在盆腔后發(fā)展而來的,治則應以消 散積、行氣破血止痛為主,在此理論指導下,應采用活血化瘀、清熱利濕、行氣止痛、調經(jīng)理氣的中藥內服、灌腸和外敷[6]。本研究的觀察組內服藥丹莪婦康煎膏主要成分是紫丹參、莪術,配合三七、柴胡、當歸、香附等,不僅破血止血,還表里雙解,行氣止痛,灌腸藥物和外敷方都是蒲公英、敗醬草、小茴香、益母草等組成,作用都是活血通經(jīng)、祛瘀止痛、清熱利濕,灌腸后藥物有效成分從消化道直接滲透到病灶部位,祛除邪氣,助氣血疏通[7],配合西藥抗生素對細菌的徹底消殺,中、西醫(yī)方法取長補短,相互作用,充分利用各自的特點,不僅促進炎性物的吸收,還提高盆腔的血液供應,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增強機體免疫力,抗包塊纖維化,松解粘連的作用更強[8]。治療同時注意外陰衛(wèi)生,禁辛辣食品,避免不潔性生活[9]。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都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和2年內復發(fā)率均低于對照組,而包塊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2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盆腔炎性包塊療效顯著。
[1] 高彩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盆腔炎性包塊50例臨床報告[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2,16(2):240-241.
[2] 禹立芳.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盆腔炎性包塊臨床效果分析[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2,23(7):1821-1822.
[3] 李瑞霞.丹莪婦康煎膏治療盆腔炎性包塊80例臨床觀察[J].當代醫(yī)學 2010,16(33):146-147.
[4] 孫文慶.鹽酸克林霉素治療婦科急性盆腔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09,7:113.
[5] 張惠.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盆腔炎性疾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35):288-289.
[6] 馮曲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盆腔炎性包塊28例分析[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0,14(1):20-21.
[7] 馬紅霞.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盆腔炎性疾病的療效觀察與分析[J].新疆中醫(yī)藥,2013,31(5):52-53.
[8] 韋金杏.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盆腔炎性包塊臨床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36):8852-8853.
[9] 袁君,鄭文蘭,劉曉存.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盆腔炎性包塊79例的臨床觀察[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2,34(5):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