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玉紅 張麗華 孫紅花
1.山東省海陽市龍山街道衛(wèi)生院,山東海陽 265100;2.山東省海陽市徐家店鎮(zhèn)中心衛(wèi)生院,山東海陽 265141;3.山東省海陽市小紀鎮(zhèn)中心衛(wèi)生院,山東海陽 265131
糖尿病的護理及健康教育指導
戴玉紅1張麗華2孫紅花3
1.山東省海陽市龍山街道衛(wèi)生院,山東海陽 265100;2.山東省海陽市徐家店鎮(zhèn)中心衛(wèi)生院,山東海陽 265141;3.山東省海陽市小紀鎮(zhèn)中心衛(wèi)生院,山東海陽 265131
目的探討糖尿病患者的護理及健康教育指導,為促進患者康復提供有效手段。方法隨機抽取2011—2013年在該院收治的78例糖尿病患者,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有針對性的對患者的心理、飲食、健康教育等方面進行指導,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護理,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為糖尿病患者提供有針對性的連續(xù)護理及健康教育指導,能夠提高護理質量及患者的滿意度。
糖尿??;護理;健康教育
糖尿病是一組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疾病,其中以高血糖為主要標志。該病并發(fā)癥較多,冠心病、腦血管病也較非糖尿病人多2~3倍,各年齡組均可罹患。研究表明,至2030年,我國糖尿病患者人數(shù)將由2000年的2080萬增至4 230萬,位居世界第二位。衛(wèi)生部指出,這樣的增長趨勢將導致我國每天增加3 000名糖尿病患者,每年增加120萬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的治療與護理必將給我國帶來巨大的經(jīng)濟和社會負擔[1]。糖尿病已經(jīng)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腫瘤之后的另一個嚴重危害人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傳染性疾病[2]。為探討糖尿病患者的護理及健康教育指導,為促進患者康復提供有效手段,該研究隨機抽取2011—2013年在該院收治的78例糖尿病患者作為對象進行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該院收治的78例糖尿病患者。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1999年提出的糖尿病診斷標準: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3]。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40例,對照組38例。78例患者中,男45例,女33例,年齡范圍41~75歲,病程2~16年。
1.2 護理方法
觀察組給予針對糖尿病人對疾病的認識和以往接受糖尿病教育的狀況等有計劃的為其提供心理、飲食、用藥指導、生活和運動等方面綜合護理,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
1.3 統(tǒng)計方法
自制問卷調查患者護理滿意度,內容包括護理態(tài)度、藥物療效、疾病認知水平、健康行為[4]等,對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率[n(%)]表示,組間用χ2檢驗。
經(jīng)護理指導實踐后,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護理滿意度對比
3.1 心理護理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病程長。由于患者缺乏對該病足夠的了解,易產(chǎn)生抑郁和焦慮情緒。因此,首先應與患者及家屬進行交流與溝通,消除患者顧慮,幫助其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并通過護理干預幫助患者參與自我管理疾病,自我護理,讓患者為長期治療做好心理準備。
3.2 飲食護理
飲食治療是糖尿病治療的基本措施。患者入院后,不論病情輕重,是否用藥,均應堅持飲食療法。飲食原則是低鹽、低脂、富含纖維素、清淡易消化飲食,定時定量,戒煙限酒。根據(jù)患者的性別、年齡、工作性質、生活習慣等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并指導患者及家屬學習日常食物種類、營養(yǎng)成分及熱量的計算,使其對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并堅持定期測量體重。
3.3 用藥指導
對口服降糖藥治療者,護理人員應監(jiān)督患者不可隨意增減藥物劑量,并對其血糖、尿糖等進行定期檢測,嚴密觀察有無不良反應;對用胰島素治療者,應嚴格計算所需胰島素劑量,嚴格消毒注射部位,隨時注意觀察患者有無低血糖反應;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及家屬遵醫(yī)用藥,提高用藥依從性。
3.4 并發(fā)癥護理
糖尿病患者抵抗力較差,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保持口腔清潔,及時排空膀胱,長期臥床者建立翻身卡,定時拍背,預防褥瘡及肺部感染;指導患者穿鞋要寬松,鞋底要有彈性,嚴防燙傷、外傷等以防糖尿病足壞疽的發(fā)生;告誡患者常備一些含糖零食,以防低血糖反應發(fā)生。
3.5 運動療法
運動可增加肌肉等末梢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加葡萄糖的攝取,降低血糖,減少胰島素的需要量。指導糖尿病患者參加長期有規(guī)律的運動鍛煉。采取有氧活動,如步行、騎自行車、健身操等,循序漸進,定時定量,以餐后1 h運動為宜,最好不宜空腹運動。活動時隨身攜帶甜點及病情卡,以備急需。
3.6 健康教育
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疾病知識教育,保持心情舒暢,樹立信心,提高其對疾病的認知水平,更好的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提高患者健康行為,幫助患者及家人掌握飲食療法及體育鍛煉的具體要求、方法和注意事項;幫助患者參與自我管理疾病,自我護理;定期隨訪并發(fā)放糖尿病健康手冊,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研究表明,對糖尿病人給予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健康教育等護理干預;能夠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并積極配合治療;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大大提高護理質量及護理滿意度。
[1]王薈蘋.國內外糖尿病護理門診的研究進展及思考[J].中國護理管理, 2013,2(13):107-109.
[2]高占清.糖尿病治療臨床護理[J].中外醫(yī)療,2014(2):144-145.
[3]李小婭.糖尿病的預防和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6):73-75.
[4]呂探云.有計劃的病人教育在糖尿病護理中的實踐初探[J].護士進修雜志,1996,12(12):6-9.
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062(2015)01(a)-0198-01
201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