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喜山
黑龍江省農(nóng)墾建三江人民醫(yī)院,黑龍江佳木斯 156300
探析糖尿病合并消化道息肉患者內鏡下切除術的個體化治療方案的效果
郭喜山
黑龍江省農(nóng)墾建三江人民醫(yī)院,黑龍江佳木斯 156300
目的探討內鏡下切除術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在治療糖尿病合并消化道息肉患者中的運用作用。方法選取于2012年3月—2013年4月來該院進行治療的糖尿病合并消化道息肉患者90例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給予內鏡下切除術個體化治療及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比較兩組的臨床效果。結果兩種治療方式均具有一定的臨床效果,兩組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其中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11.11%,對照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33.33%,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9201,P<0.05)。結論臨床上治療糖尿病合并消化道息肉運用內鏡下切除術個體化治療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其療效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值得推廣使用。
糖尿病;消化道息肉;鏡下切除術;個體化治療
消化道息肉是一種由管腔黏膜表面發(fā)生病變,導致腔內突出隆起的疾病,臨床上常采用內鏡下切除術個體化治療方案來進行治療,本文對其治療的效果進行了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該院2012年3月—2013年4月共收治了189例糖尿病合并消化道息肉患者,該次研究從中選取90例作為研究對象,并采用數(shù)字分組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各45例,觀察組:男、女分別為23例、22例,平均年齡(40.1±9.8)歲;對照組:男21例、女24例,患者平均年齡(41.4±10.2)歲。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廣基息肉患者給予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而蒂息肉患者和扁平小息肉患者分別給予單純電切治療和熱活檢鉗治療;觀察組患者利用內鏡找準息肉,并將患者體位調節(jié)到最佳,密切觀察患者息肉基底部情況,并將病灶充分暴露在易操作的部位,采取個性化方案進行治療,對蒂息肉患者采取尼龍繩結扎,并將圈套器與尼龍繩連接做牽引,利用混合電流對病灶進行切除;對于扁平小息肉可采用亞等離子凝固術灼燒的方式對其進行治療;而針對廣基息肉則可采用0.4%的靛胭脂進行噴灑染色,待息肉的輪廓充分顯示后,利用事先準備好的尼龍繩,將病灶牽出至透明帽中,緩緩收緊待息肉變色即可。
1.3 評價指標[1]
觀察兩組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并對兩組手術的成功率、患者對手術的配合率和手術的滿意率,以及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進行比較。
1.4 統(tǒng)計方法[2]
對上述兩組患者的各項記錄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分析,再將其進行匯總,對匯總的數(shù)據(jù)采取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9.0處理,以百分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取率,用χ2檢驗組間率對比。
2.1 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比較
經(jīng)上述治療后,觀察組手術成功率、手術配合率和患者滿意率均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311,P>0.05)詳細見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n(%)]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
兩組治療方式均有一定的療效,但對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事件明顯高于觀察組,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11.11%,對照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33.33%;不良反應主要有腹痛、大出血、壓痛,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9201,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糖尿病合并消化道息肉[3]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其主要發(fā)病機制是消化道黏膜發(fā)生病變,引起粘膜脫落,并使消化道出現(xiàn)隆起,導致局限性增生產(chǎn)生腫物。其中結腸息肉占據(jù)比例最大,排列第二位的為胃息肉,而小腸息肉和十二指腸息肉在臨床上較為少見。消化道息肉是癌變前的癥狀,對患者的身體產(chǎn)生著嚴重的影響,其發(fā)展成癌的機率相。因此,對患者進行治療相當重要,尤其是對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因為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循環(huán)能力較差,自我愈合能力相對較弱,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下降,需采取有效方式進行治療。
該組實驗中對觀察患者給予了內鏡下切除術個體化治療,取得了顯著的臨床效果,雖然在治療效果上跟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對比無差異,但采取內鏡下切除術個體化治療的不良反應少,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不良反應明顯要高,兩組對比差異較為顯著。由此可見,內鏡下切除術個體化治療更可取,可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1]楊葉.糖尿病合并消化道息肉患者內鏡下切除術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安全性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3,16(14):1666-1668.
[2]周麗.糖尿病合并消化道息肉患者內鏡下切除術個體化治療方案的安全性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4,11(4):35.
[3]廖嘉忠,鄧有輝,黃培寧,等.內鏡下切除結直腸大息肉195例臨床分析[J].廣西醫(yī)學,2012,34(9):1181-1183.
R5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062(2015)01(a)-0104-01
2014-10-15)
郭喜山(1977-),男,本科,安達人,主要從事外科醫(y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