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帥 博士生 張世明 博士生(1、南京郵電大學發(fā)展規(guī)劃處南京 2100462、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南京210016、英國格拉斯哥大學亞當斯密學院 蘇格蘭 G128QQ)
《哲學研究》曾刊登韓立新所著文章《勞動價值論中的自然問題—對漢斯·依姆拉的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批判的批判》。文章對以漢斯·依姆拉為代表的環(huán)境主義者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質疑進行了反駁,并進一步探討如何看待勞動價值論中自然要素作用發(fā)揮的問題。漢斯·依姆拉認為:第一,馬克思對商品價值形成過程只抽取抽象勞動,忽視了自然因素在商品價值形成過程的作用;第二,選擇抽象勞動成為價值的唯一來源,造成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勞動力價值形成概念與剩余價值來源概念的矛盾。針對此,韓立新做出回應認為:第一,漢斯·依姆拉不了解馬克思構建勞動價值論的意圖,其首要目的是用簡潔、明確、統(tǒng)一、純粹的抽象標準,成為不同商品體間可成立的交換中樞,形成價值的標準,因此,馬克思沒有否認或清除自然在價值形成中的作用。第二,自然不是直接創(chuàng)造價值,而是通過影響勞動生產力來影響勞動時間,達到影響價值量的目的;因此,“商品的價值由勞動時間來決定”與“自然與價值形成之間具有相關性”并不矛盾。
筆者認為,駁斥“勞動力價值形成概念與剩余價值來源概念的矛盾”不困難。因為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就是人類勞動,因此,勞動力商品與其它一切商品一樣,其價值的唯一源泉是勞動者的勞動。而自然要素創(chuàng)造價值論的本質是要素創(chuàng)造價值論的觀點,因此將勞動價值論中存在自然要素并以為批判新思路的做法并不可取。這實際是首先將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放在一個永遠正確的真理神壇上,然后反過來兼收一切質疑。以此思路,任何要素創(chuàng)造、科技創(chuàng)造、管理創(chuàng)造的價值論都可以說要素、科技、管理等內含在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論中,形成詭辯,不能彰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科學性;應當堅定的指出:抽象勞動是價值形成的唯一源泉。筆者認為,原文作者對勞動價值論的堅持與對自然因素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價值論的批判在以下幾個方面論述不足:沒有堅持只有抽象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價值;不能全面、深刻的說明為什么只有抽象勞動而不能是自然要素創(chuàng)造商品價值;沒有分析包括自然要素在內的要素創(chuàng)造價值論的認識誤區(qū)等。本文在前文分析基礎上,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政治經濟學分析原則,勞動價值論的核心要求,價值與價值量及其表現的區(qū)別等多角度對以漢斯-依姆拉為代表的自然參與創(chuàng)造價值論進行再批判,厘清對勞動價值論認識的誤區(qū),并延伸對類似的要素創(chuàng)造價值論進行批判。本文共分六個部分,引論后第二部分闡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哲學基礎;第三部分分析其政治經濟學基礎;第四部分剖析其本質與要求;第五部分分析價值與價值量及其表現的區(qū)別;最后總結全文。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發(fā)展的全過程都閃耀著其中哲學理論的光芒。只有抽象勞動才是商品價值唯一源泉的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是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立場、觀點基礎上誕生和發(fā)展的。
首先,矛盾不平衡性原理指出,主要矛盾與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fā)展起主導和決定作用,并制約著次要矛盾與矛盾次要方面的存在和發(fā)展。這不是比例上的差異,而是層次上的差別,即主要矛盾與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起主導和支配性作用使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所產生的與事物發(fā)展方向不相吻合甚至完全相反的作用不能決定系統(tǒng)及事物發(fā)展的方向。商品使用價值與價值的形成過程必然受多種因素影響,但不是每一種因素在使用價值與價值形成中都發(fā)揮同樣地位的作用。自然等要素,包括科技、管理在內,不能直接創(chuàng)造商品體,需要通過有意識、有目的的人類活動(抽象勞動)才能在使用價值創(chuàng)造的過程與結果(商品體)中發(fā)揮作用??梢?,只有通過人類勞動的支配性作用,各種生產要素才能在商品生產中發(fā)揮作用。因此,在使用價值創(chuàng)造過程中處于被支配,受抽象勞動制約的要素,不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要素,只有抽象勞動才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唯一要素。
其次,矛盾普遍存在又具有特殊性,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分析商品價值的形成過程,就是從商品及其交換關系中抽取共性的過程。商品生產中,包括自然因素在內,有諸多要素參與其中,但不同商品體中凝結的具體要素的質與量均不相同,只有抽象人類勞動的投入是不同商品的共性。同時,商品在自然屬性上與正常物品相同,核心差異在于是否存在交換。屬于不同所有者之間的商品交換要求不同商品內必有某種共性可以等量互相讓渡,這只能在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屬性上完成。反觀自然等要素,在生產過程中被人類勞動帶入到商品體內部,即使在同種商品體的生產中也差異很大,無法承擔商品的共性抽象任務,更無法達到成為商品間交換衡量的任務。
最后,歷史唯物主義指出,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最基本規(guī)律。生產力是人類認識與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勞動者,生產工具與勞動對象;生產工具的水平體現生產力的水平。生產工具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認識、加工、改造自然物的產物,可見勞動主體與勞動資料的關系中,有意識有目的的勞動活動是根本,自然因素是配合。沒有這種目的性的勞動活動,就沒有人們認識與改造自然的思維與實踐,無論怎樣的自然條件都不能轉化為勞動產品,也就無法體現生產力的水平。而人類社會形態(tài)的演變實質是生產關系變革。生產關系是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框架中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中,生產力居于根本性的支配地位,其發(fā)展水平決定了生產關系的變革狀態(tài)。但人類社會變遷的表現是社會制度、經濟制度與體制、政治結構、思想文化內容與形式的改變。生產力的水平不能直接決定現象的變化,需要通過生產關系這個中心環(huán)節(jié)來發(fā)揮作用。這意味著,人的勞動能力是決定人類社會一切的基礎性因素,但僅有動力不夠,核心是勞動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狀況決定了社會形態(tài)、經濟形態(tài)與一切上層建筑形態(tài)的變化。馬克思理論研究的著眼點就在于研究這種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發(fā)生、發(fā)展與變化的規(guī)律。勞動價值論對商品價值來源的研究聚焦于抽象勞動,就是為使研究超越簡單的要素構成及其量的大小階段;要透過具體的生產過程與商品體,研究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的表現、本質、發(fā)展與前途。
綜上,勞動價值論的哲學基礎決定了以下幾點:
第一,商品生產過程的參與要素很多,但人類勞動在生產中居于支配性地位,發(fā)揮支配性作用。自然等因素必須通過人類勞動才能在商品生產中發(fā)揮作用。因此,兩者不是所占比例的對比,而是地位層次的差別。
第二,商品的本質來自于交換關系,自然因素在不同商品體中表現不同,無法概括商品共性本質。交換的實現,需要不同質的具體勞動與生產要素轉化為同質可比較內容。唯有抽象勞動符合要求,因此抽象為商品共性,成為商品本質。
第三,歷史唯物主義表明,人類社會形態(tài)及其上層建筑的一切變化、發(fā)展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物質性力量—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矛盾與規(guī)律制約。其中,生產力是根本,生產關系是中心環(huán)節(jié)。因此,研究商品及其生產活動,唯有無差別人類勞動的抽象才符合有意識有目的的人類勞動活動是根本,在其基礎上的人與人之間關系是目的的要求。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在馬克思理論體系中處于承上啟下的核心地位。馬克思對現實社會的批判與對未來社會的暢想,首先源自運用德國古典哲學的成就,推測到了社會、經濟變革的趨向,并在《共產黨宣言》后將共產主義學說直接建立在了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基礎上。但人類社會變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不能直接說明經濟領域變革的具體式樣,還缺乏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諸方面結構的理解,即恩格斯所說:“一方面應當說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滅亡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也應揭示這種生產方式一直還隱藏著的內在性質?!币虼苏谓洕鷮W擔當起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內部特征與規(guī)律的重任,通過現象層層深入到本質,由勞動價值論開頭,以剩余價值理論的確立為完成,系統(tǒng)說明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怎樣推動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又怎樣發(fā)展為生產力進一步發(fā)展的障礙,證明其走向社會主義的必然。由此既科學的說明了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又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為科學社會主義奠定了重要的理論與分析基礎。
勞動價值論不僅是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其理論框架的源起與理解樞紐。堅持唯有抽象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論就是要堅持勞動價值論必須站在政治經濟學的立場,必須符合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原則與要求:
首先,研究對象、出發(fā)點、落腳點必須是人與人之間關系。
經濟運行是一種物質資料的流動活動,研究的出發(fā)點無疑是物質資料的生產。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與交換關系;人類社會勞動活動的運行特征與內在規(guī)律。”說明,受歷史唯物主義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的指導,政治經濟學出發(fā)點與研究對象具有鮮明的社會歷史性,即從生產出發(fā),從人類社會存在與發(fā)展的基礎出發(fā),不僅涉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生產的技術方面,更重要的是研究生產的社會方面—人與人的生產關系。
勞動價值論建立在商品經濟關系基礎上,認為商品的物體屬性只是就它們使商品有用,從而使商品成為使用價值來說才加以考慮,這一點與物品并沒有區(qū)別。商品的本質是通過交換關系成立的,明顯特點正在于抽取掉商品的使用價值。因此,商品生產中,反映生產技術水平,創(chuàng)造商品使用價值的自然等因素不是研究對象;而從人類勞動出發(fā)才能建立起的人們之間的生產關系才是分析人與人之間經濟關系及其基礎上的一切政治、文化、社會關系存在與發(fā)展的關鍵。
其次,研究過程必須從現象到本質,從個別到一般的理論分析路徑。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在對資本主義經濟運行分析過程的重大差別體現在:是研究、歸納現象,還是深入本質、把握運行規(guī)律;是孤立研究個體,還是從社會歷史制約的經濟結構整體來看待個體;這深刻闡明了抽象勞動在價值創(chuàng)造中的唯一重要性。
政治經濟學的分析原則是不僅進行經濟活動表現層次的分析,更注重研究經濟現象的共性本質與規(guī)律,使各經濟范疇都反映一定的社會關系,因此是生產關系層次的分析、本質層次的分析。于是,在勞動價值論的分析中,認為人類的經濟活動本質是生產及其延伸關系的活動。過程中,自然等因素的自發(fā)性、獨立性強,參與生產過程,但無法做出價值判斷及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價值交換等體現人與人關系的分析。而勞動活動不僅是直接的生產過程,抽象勞動更是人類勞動的共性。在此基礎上,商品交換的實現,人們之間的勞動交換的實現,商品經濟矛盾的解決等特征與影響都可以得到更為本質層次的分析,由此決定了抽象勞動才是唯一的價值創(chuàng)造要素。當然,從西方經濟學的分析角度,會得出不同結論。其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行的分析中,從經濟活動的各種表現出發(fā)后對各種表現的特征進行歸納。方法是注重經濟變量之間的數量關系、邏輯關系;實際是對經濟運行層次的分析。例如,薩繆爾森指出,經濟學首要的任務是對生產、失業(yè)、價格和類似的現象加以描述、分析、解釋,并將這些現象聯(lián)系起來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由此,在體系成熟的西方經濟學理論中,經濟生產、資源配置等活動中一切有形、無形的物質要素都可以進入分析體系,則自然要素,勞動要素共同創(chuàng)造價值的結論得出也就不奇怪了。但經濟活動表象所看到的自然等要素創(chuàng)造價值現象與形式不可能在反映人與人之間關系層次上與抽象勞動發(fā)揮同等層次與同等力量的作用。
政治經濟學不僅分析個體的經濟行為,更將個體活動特征與社會歷史結構、經濟結構緊密聯(lián)系,核心目的是從個體表現深入到經濟活動的系統(tǒng)本質,即個別到一般的分析過程。勞動價值論從單個商品體的概念出發(fā),很快就進入凝結在商品中的矛盾進行分析,即個體商品所呈現的不同的使用價值通過抽象勞動的共性形成商品的本質屬性價值。抽象勞動的視角可以分析個體勞動特征下的人與人之間勞動實踐活動怎樣受制于社會經濟結構,又怎樣促成社會結構的變遷發(fā)展,進而得出商品經濟的一般與特殊規(guī)律,從而透徹分析了商品所體現的特定歷史條件下人與人的關系,是為經濟運行的一般性。這是自然要素無法承擔的分析要求。以亞當·斯密為開端的西方經濟學以個體為分析出發(fā)點,但僅從孤立的個體出發(fā)來解釋一切經濟現象。個體的主觀動機與選擇行為成為研究對象,一切影響個體選擇活動的要素都要納入到分析的框架中,總量是多個個體行為選擇的結果。商品價值創(chuàng)造中,自然要素等也就與一切可視的要素平等的與勞動一同進入分析內容。
最后,研究目的必須是揭露資本主義剩余價值生產的規(guī)律與其前途。
政治經濟學更重要的是揭示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剩余價值的來源,以及分析資本主義社會在追逐剩余價值的過程中,資本主義制度在其規(guī)律制約之下是如何走向必然滅亡的,即剩余價值理論。剩余價值的理論基礎是勞動價值論。勞動價值論分析了商品價值唯一來源抽象勞動與商品生產過程中一切要素的辯證關系,區(qū)分了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形成了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這從現實經濟層面揭開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發(fā)現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價值形成與價值增殖過程的統(tǒng)一,生產的目的是獲取更多的剩余價值,有力證明了其發(fā)展的階段性與存在的暫時性,駁斥了資本主義制度永恒存在的錯誤觀點。如果自然等要素都與勞動一樣平等的參與價值創(chuàng)造,則按照邊際生產力進行分配就是永恒的、合理的,剩余價值就無從談起。而正因為抽象勞動與自然等要素并非同等創(chuàng)造價值的主體,在勞動價值論中才能清楚認識到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與表現。
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在分析商品與商品生產的特征中提出并論證的。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馬克思從商品的定義與特征出發(fā),看到商品體內部凝結著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矛盾。商品首先是一個物品,又可以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具有使用價值。使用價值及其衡量是主觀評價標準,無法統(tǒng)一。商品的使用價值不是滿足生產者自己的使用需要,而是滿足購買商品的人的使用愿望,通過商品的交換實現。需要商品的人不生產商品,只能用其它物品去交換自己需要的商品,則交換物被稱為交換價值。這是一種交易現象,兩種完全不同的使用價值能夠平等互換的本質是不同商品內部有某種一致性的內容,這只能是商品中所凝結的無差別人類勞動,價值的概念由此確立。進一步,商品二因素的來源是對兩類不同性質勞動的認識。實際的勞動過程加工自然物創(chuàng)造出商品的使用價值,而在具體勞動中抽象出不帶有具體勞動特征的抽象勞動創(chuàng)造了商品價值。勞動二重性是在對勞動生產過程的分析中,既看到勞動的具體形式與任務,也看到在勞動現象下的抽象共性。這不僅是理論思維的體現,也是理解政治經濟學其它諸理論的樞紐。
由此,理解勞動價值論的本質,必須區(qū)分清楚使用價值與價值、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差異。
商品在交換的條件下才能成為商品,交換是價值產生的條件。私有制的基礎上,這里蘊含了兩層含義:一方面,用自己物品可以換取多少別的物品,從表象看是數量比例關系的問題,但不同種的物品之間通過數量比例關系能劃出等號,說明不同物品內一定有數量比例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內容,才能進行單純數量上的比對,這就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也就是價值。因此,價值的定義不是首先進行的概念界定,而是從經濟活動的實踐出發(fā),從交換現象中抽象出本質認識。交換現象的本質抽象中,自然因素等人類勞動以外的因素不能同質化,即使是同種商品之間,凝結的自然因素也不盡相同,因此無法承擔不同物品間的交換衡量。另一方面,由于私有制關系的制約,物品的生產不是交換雙方共同參與,生產者或者所有者要將物品讓渡出去,必須得到交換另一方的認可,才能順利實現物品的交換。也就是說,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人類勞動(價值),只有在交換成功時才能存在,交換不成功或者脫離交換關系,就不存在價值的概念抽象。價值之所以是商品的本質屬性,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因為只有物品間的成功交換才需要價值的規(guī)定,才使物品成為商品,人們之間的交換關系才得以確立。脫離了交換關系,也就沒有了價值。價值是隨著生產關系、經濟活動關系的發(fā)展而產生,也必然隨著經濟活動樣式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并滅亡。自然因素在商品或物品生產中,無法與社會關系的發(fā)展有關。無論人類活動的方式如何變化,自然都按照自然規(guī)律發(fā)揮其影響人類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活動的作用。
上述分析可知,自然因素影響的是物品生產、流動的實際過程,也就是使用價值的形成與發(fā)展。使用價值是人們生產生活的現實層面可見物,體現的是物品對人類某些需要的滿足。因為有用性只是物品的某一方面,也需要物品以整體的形態(tài)出現,因此使用價值就是物品本身。物品的產生過程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即人類的實踐。通過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不僅在意識中用自然物作用于自然物達到創(chuàng)造新事物的目的,并在實踐層面發(fā)揮自己的勞動能力,與自然物結合創(chuàng)造出物品,因此,自然因素在使用價值的創(chuàng)造層面發(fā)揮著其必然的作用。但物品不等于商品,同樣的物品在物品與商品之間,其使用價值存在差別。差別并不是物品對人們的滿足情況有差別,而是滿足的對象有差別。物品的有用性可以滿足物品生產者、所有者或隨便什么人,但商品的使用價值一定是滿足購買商品的人。交換能夠發(fā)生是因為交換雙方有等量的價值。價值是所有商品都能抽取的共性,不能由任何在不同物品中不同的要素凝結來承擔。可見,物品與商品的使用價值區(qū)別就在于物品的使用價值不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而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同樣物品的使用價值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別,只是因為是否存在商品交換關系??傊瑑r值體現人們之間經濟關系的概念抽象,只有在商品交換中依托無差別勞動的共性實現;使用價值體現物品的具體形成過程,不因任何場景改變其本身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不能因為人們之間經濟關系的改變而變化,因此無法在價值形成中發(fā)揮作用。
價值是勞動創(chuàng)造的,使用價值也是人類通過勞動加工自然物創(chuàng)造出來的,但這是勞動的二重屬性。勞動加工自然物創(chuàng)造物品的生產過程首先是一個可見的實際生產過程,在此過程中,人類的勞動活動占據主導地位,生產的一切要素都參與其中,通過人類的勞動操作,加工成為最終產品。通過勞動,也就是通過實踐,才能將人的主觀意識與自然條件等物的要素結合,并通過人的體力與腦力的支出,組合、加工要素,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形成最終產品。但此時生產的仍然是物品,不一定是商品。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只有滿足交換的條件才能成為商品。不同物品的交換要滿足交易過程有共同的可衡量物才有交換的基礎條件。但上述物品的實際生產過程中,不同種類物品所凝結 的自然技術等條件必然不同。實際勞動過程作為具體的實踐過程,不同物品所面對的主觀意識、操作手段都面臨巨大差別,也就意味著具體的勞動生產過程從勞動的質量到投入要素的質量在不同物品的生產過程中都存在巨大差別,無法承擔商品間交換的媒介任務。這就是具體勞動的本質與局限性。為了實現交易,實現物品到商品的飛躍,從物品從無到有的生產過程中,必須挖掘出同質的內容,才可以進行量的比較。自然因素、技術條件無法做到同質復制與比較。人的勞動雖然在具體過程中有差別,但從人的體力與腦力支出的角度,每個人的任何勞動都是同質的,這就是抽象勞動。基于這樣的基礎,交換才能實現,物品才能成為商品。抽象勞動不是另外一種勞動,而是因商品交換的需要,在具體的勞動過程中抽象出的概念表述。可見,具體勞動過程是可見的,現實的。抽象勞動不同于自然因素,是滿足交換關系成立的抽象中介,在具體的物品形成過程的外表掩蓋下的商品生產者之間的交換關系,是商品的社會屬性。
可見,區(qū)分使用價值與價值,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關系是厘清價值本質屬性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勞動價值論的本質是從物的現實層面進入,分析的核心是人與人之間商品交換關系存在的原因。離開了具體的人的交往與經濟活動,價值沒有存在的意義,因此是社會性、歷史性的概念,不是自然因素的永恒性概念。
為什么包括自然因素在內的要素創(chuàng)造價值論不僅沒有消除,還愈發(fā)以創(chuàng)新政治經濟學的面貌出現,共性認識誤區(qū)在于:不能很好的區(qū)分價值與價值量及其各自表現的差別。
首先,勞動價值論中的價值是一個抽象概念,必須通過現實物得以表現,即為價值形式。人類歷史發(fā)展中,價值形式經歷了不同的發(fā)展階段,但核心都是用一個凝結同樣無差別人類勞動的商品體來表現,是恒定不變的。
其次,商品的價值量是勞動量的衡量指標名稱及指標大小的數量概念。部門內部生產競爭與社會勞動生產率通過影響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影響商品價值量。因此,價值量是可變的。
再次,貨幣的量的概念通過價格標準的數量規(guī)定形成價格,成為價值量的表現。影響因素包括:
其所表現的商品價值量與貨幣本身價值大小的雙重制約。一方面,商品所凝結的價值量是商品價格形成的基礎,價值量的變化方向影響著價格的變化方向。另一方面,貨幣本身具有價值,承擔尺度的職能,即用其自身凝結的價值量標識商品的價值量。當貨幣自身的價值量發(fā)生變化時,商品的價格也會做出反應,發(fā)生改變。
私有制下的商品交換活動對價格有脫離價值量變化的影響。私有制下,不同商品所有權的交換能力不同,在交換中引起價格的變化,即供求、競爭等機制對價格的影響。其作用發(fā)揮的核心是商品的交換主體能利用對商品的所有權壟斷或優(yōu)勢地位在交換活動中對交換另一端的商品價值量進行掠奪,造成實際交易價格對價值量的偏離。
利潤形式的發(fā)展影響價格變化。當個體廠商的交換利潤取得平均利潤及壟斷利潤形式后,商品的價值量構成即演化為成本加平均利潤的生產價格形式或成本加壟斷利潤的壟斷價格形式,進一步有別于價值量的規(guī)定與束縛。
因此,不能區(qū)分價值與價值量,價值量變化因素與價格變化因素是自然等要素創(chuàng)造價值論長期存在的誤區(qū)基礎。價格雖是價值量的貨幣表現,但價格變化的因素更多樣、更復雜。混淆了價格變化因素與價值量變化因素后,會誤解所有可以影響價格的因素就是影響價值量的因素;進一步混淆價值與價值量的概念,則將價格的影響因素過渡到認為價值也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于是自然等要素共同創(chuàng)造價值論的觀點就不斷推陳出新。
因此,認清價值與價值量的區(qū)別,將價值的概念規(guī)定與價值量的數量規(guī)定區(qū)分清楚;認清價值量變化因素與價格變化因素的區(qū)別,將直接影響勞動時間耗費的因素與更多交換雙方議價能力差異的因素區(qū)分清楚是避免要素創(chuàng)造價值論,堅持唯有抽象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論的重要基礎。
總之,不堅持唯有抽象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論,認為自然等因素共同參與價值創(chuàng)造論是價值創(chuàng)立多元論的表現。其錯誤實質在于不能全面的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原則與理論要求。特別是不能站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不能堅持正確的分析工具,包括矛盾不平衡性,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及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同時,沒有自覺堅持政治經濟學的原理要求,忽略了價值創(chuàng)造分析中必須堅持:研究對象、出發(fā)點、落腳點是人與人之間關系;從現象到本質,從個別到一般的理論分析過程;以及研究目的是揭露資本主義生產,揭示剩余價值;從而不能正確理解勞動價值論的本質,混淆了價值與價值量及其各自表現的區(qū)別。
1.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馬恩列斯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二版)[M].人民出版社,1995
3.韓立新.勞動價值論中的自然問題—對漢斯·依姆拉的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批判的批判[J].哲學研究,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