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蔭/文
小販子與大學者的故事
■楊樹蔭/文
日前,《揚子晚報》披露了胡適先生與小餅販子交往的一段頗為動人的史料。
這樣的求教信,倘以我們的眼光,自然是笑話:這位小販子大概昏了頭,竟然去研究英美的政治體制,已經(jīng)到了街頭賣餅的地步,便只管賣餅,只管賺錢,做個小本生意,圖個蠅頭小利,還能有何求?況且胡適先生至高的學術地位,是你一個小販子說交往就能交往的么?
誰知道兩天后,袁瓞居然收到胡適的回信,通篇誠懇,感人肺腑,不妨如實抄錄:“我細讀了你的信,很誠懇地感謝你在辛苦做餅、烤餅、賣餅之余寫這一兩千字的長信,把積在心中多年的話寫出來寄給我……我們這里,有一個每天背著鉛皮桶風雨無阻在街頭上叫賣芝麻餅的人,還肯忙里偷閑關心英美的政治制度——單只這一件奇事已夠使我樂觀,讓我高興了。往后如有我可以幫你的事,如贈送你找不著的書之類,我一定很愿意做?!?/p>
胡適先生以摯友一般親切熱忱的回信,讓街頭叫賣的小販袁瓞如沐春風,猶如暗夜行走見到了指路明燈,當即致信感謝。這以后,一來一往的書信,竟使大學者與小餅販結下了深深的友情。胡適先生專門邀請他到胡家做客。當袁瓞踏進名重如山的胡適家時,胡適拉著他的手,笑臉相迎,欣然收下小販的見面禮——10塊芝麻餅。臨別,題贈了《中國古代哲學史》《四十自述》等五本著作,說“以后需要書,盡管來拿”。
袁瓞與胡適的交往竟達兩年多,其間胡適聽說袁瓞鼻子里可能長了瘤,馬上揮筆給臺大醫(yī)院院長高天成寫信,說“我的好朋友袁瓞前往貴院診斷,一切治療費用由我負擔?!苯?jīng)醫(yī)院仔細檢查,是一場虛驚,卻更加深了兩人的忘年之交。1962年2月24日,胡適因心臟病突發(fā)猝死,袁瓞聞訊悲痛萬狀,趕到殯儀館與胡適痛別,他含淚說:“今生今世我再難遇到先生這樣的人了!”
發(fā)生在那個年代這樣的故事,終究已是故事。然而,這平實故事所透出的深厚內(nèi)涵,讓今人看來,自然不勝唏噓。
這世上已經(jīng)不大會有如袁瓞那樣的賣餅小販,在社會的最低層,沿街叫賣,終日奔波,卻還在勤學苦思,研究英國的內(nèi)閣制、美國的總統(tǒng)制,這很會讓現(xiàn)在的人嗤之以鼻:一個賣餅的,想這樣的問題,自然是空想。即使搞懂了,想明白了,又能怎么樣?照樣還是在賣餅糊口。
這世上也不大會有如胡適那樣的大學者,對一個地位卑微的無名小輩的求教,如此平等相待,如此熱情洋溢。以胡適的身份,但凡結交,都是高官名流,對賣餅小販,他也公開宣稱“我的好朋友”;以胡適的時間,講學、著作、公務社交,百忙之中難有一閑,卻如此悉心提攜后進,況且是一個看似前程渺茫的“后進”;以胡適的府上,往來皆鴻儒,一個小販竟也入了胡府客人之列。胡適畢竟是胡適,越有盛名越謙和,誠如小販泣言,世上“再難遇到先生這樣的人了!”
小販子與大學者,自然有天淵之別。然而胡適以自己的仁厚博愛,給生活在寒酸底層的小青年,送上了無望中的希望,點燃了迷茫中的光芒,更為天下學人樹起了一個為人師表的模范榜樣。胡適自然不凡。
袁瓞殊屬不易。他在貧困的世俗塵埃中,仍然矢志不渝地在追尋自己的人格和精神。
倘若身處底層的人,都有上進之心,苦讀之志,位卑人不卑,這中國的事,自然大有希望。
據(jù)報載:1959年10月23日,名聞天下的大學者胡適先生收到一封陌生人來信,寫信人叫袁瓞,是個在臺北街頭叫賣芝麻餅為生的年輕小販子,喜歡研究政治,他斗膽寫信向胡適先生請教:英國的內(nèi)閣制與美國的總統(tǒng)制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