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 六
英國式文明
□ 六 六
不得不承認,英國是一個先進文明的國家。
“二戰(zhàn)”期間,德軍轟炸倫敦,倫敦市民自發(fā)將博物館的文物移到一處地鐵站,并將該條線路停運。他們寧愿忍受交通不方便,也要保護文物,生命都危在旦夕了,文物卻不能損壞。
英國沒有明顯的種族、地域、年齡、健康歧視,每一個人都能在社會上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
首先說種族。在英國,隨處可見膚色混雜的戀人,以及他們生出的不同膚色的小孩兒。而黑人在美國,已經(jīng)被其他種族在內(nèi)心與“危險”畫上了等號。在英國,我不知他們怎樣克服了種族的差異,同樣是黑人,但看起來彬彬有禮,遣詞用字講究,讓你不會心生距離。英國的居住區(qū)域,也沒有明顯的白人區(qū)和黑人區(qū),倒是有明顯的窮人區(qū)和富人區(qū),但富人區(qū)里居住的,顯然不都是本土英國人。
其次說宗教。在英國,可以看見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坐在一起,心平氣和地討論各自的宗教教義以及其間的差別,好像在做科學探討一樣。在英國,你最大的詫異是,這里是個有文化的地方,尤其在鄉(xiāng)間,你遇上一個以為是農(nóng)民的人(人家即便務(wù)農(nóng),看著也很體面,像個讀書人),他也可以將附近的風土人情給你詳盡介紹,甚至可以背上一段詩句,或旁征博引。
然后說地域。英國境內(nèi)有許多從歐盟的窮國過來打工的人。因為互相開放的約定,英國接受他們來這里工作。有意思的是,他們設(shè)立了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即使這些外來“農(nóng)民工”或“短工”被其他收留國剝削勞動力,在英國卻不會。他們拿著與英國國民一樣的高工資和福利待遇,把掙的錢寄回老家搞建設(shè)。
在英國,隨處可見老頭老太太為你服務(wù),究其原因是年輕勞動力少。尤其在鄉(xiāng)村,幾乎見不到年輕人,他們都去了大都市。這些老人并不因為年紀大而降低服務(wù)的質(zhì)量,越是年紀大,越是兢兢業(yè)業(yè),而且更多了一些感情關(guān)懷。問他們這個年紀還在工作的原因,答曰:社會福利不夠養(yǎng)老,退休年齡延遲,必須工作到67歲,在這期間要交社保,所以一定要堅持工作。我曾問過他們是否對如此辛苦的工作有怨言,奇怪得很,絕大多數(shù)人除了表示有些遺憾,都能接受并理解。我猜想這是英國人的特點:他們的理性思考比較多,而且不自私,政府做的每項決議,都是由他們自己投票通過的。我一直認為,這樣客觀理性的人才是民主的基石。
英國對殘障人士的照顧,會讓你感動。如果在英國有特權(quán),肯定不是達官顯貴,而是殘障人士。他們擁有最近的車位、單獨的通道、特別設(shè)置的路線和格外的照顧。我們?nèi)鄱”さ某潜r,有一輛大巴,拉著一車中國來的殘疾人士。下車以后,有專門的服務(wù)人員推著他們直接進城堡,而我們在外頭都已經(jīng)排隊兩個小時了。城堡建于幾百年前,但每一次改造都會為殘障人士增加新設(shè)施,讓他們通行無阻,包括廁所、餐桌和公共休息區(qū)域的椅子。在大英博物館,哪怕只有三層臺階的地方,也會安裝殘疾車升降機。
英國的先進文明之所以受人矚目,在我看來,是因為他們的貴族精神。英國的貴族有一種精神,你很難用言語去表述這是一種什么精神,通過一些事例你會明白。按慣例,英國內(nèi)戰(zhàn)失敗方的貴族會被斬首或囚禁,但失敗者會要求勝利者頒發(fā)和平證書給平民、士兵,并且互不秋后算賬?!耙粦?zhàn)”和“二戰(zhàn)”中,貴族作為高級軍官,死亡率要遠高于平民。
據(jù)我看到的資料,自查理二世起,王宮的花園就對公眾開放,百姓可隨意拜訪國王的家。這一習慣至今仍在延續(xù)。詹姆斯公園、海德公園等一系列公園,以前都是國王的狩獵場,后來王室主動交給了公眾。倫敦大大小小的公園,多數(shù)來自王公貴族的慷慨捐贈。
英國是最早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直到今天,王室在英國仍廣受尊敬。很大的原因是舍得。他們在刀架到自己脖子上之前,就已經(jīng)將王權(quán)歸還給人民。那些舍不得的,都經(jīng)歷了整個國家反反復復的革命,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讓更多人流血犧牲。有些人就是想不明白,你舍棄的也許是金錢、土地、權(quán)力,而得到的是后世的尊敬與國民的和平。更重要的是,保證了你的子孫后代平安延續(xù)。
這樣一種分享精神,會被那些受惠的百姓學習和銘記。英國貴族到今天,都愿意回饋社會,像君主那樣,活得克己,心懷他人。
(摘自《讀者·鄉(xiāng)土人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