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宋代《詩》學破傳統(tǒng)《詩》學藩籬,大膽創(chuàng)新,開疑古思辨之風,敢于從新的立足點審視傳統(tǒng)《詩》學并提出眾多新觀點、理論。這種新鮮的學術思潮對朱熹《詩》學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成熟具有極大的影響。
關鍵詞:宋學;《詩》學;朱熹
宋代為后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詩經(jīng)》研究文獻,使得宋代《詩》學成為我國《詩經(jīng)》學史上重要的一環(huán)。與傳統(tǒng)《詩經(jīng)》學相比,宋代《詩》學呈現(xiàn)出新的學術面貌和強烈的創(chuàng)新精神,具有新的治學著眼點,并且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后人稱之為宋學。
宋代的書院教育較前代空前發(fā)達,不僅數(shù)量眾多,且具有比較完整的管理體系和較為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保障了書院教育的質量和可持續(xù)性,正式成為了一種教育制度。由于宋代書院基本上都是由當時著名的學者執(zhí)掌,且時常邀請名師碩儒進行講學,故當時書院里的學術氣氛空前濃厚。
宋朝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和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矛盾都極為尖銳,在這樣強大外力的驅動下,傳統(tǒng)經(jīng)學也出現(xiàn)了相應的變化。宋儒在繼承傳統(tǒng)儒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了新的思想體系,理學以新儒學的面貌服務于封建統(tǒng)治。由于宋代文化事業(yè)的昌盛繁榮,宋人的文化水平總體上較前人更高,讀書治學的眼界也更寬更高,創(chuàng)新思維較前人也更強更突出,與漢唐注疏之學相比,宋人更推崇“義理之學”,注重自由研究和個人的學術創(chuàng)新。一些學者在研究的基礎上對傳統(tǒng)《詩》學進行了大膽的審視甚至顛覆,提出了眾多新的《詩》學觀點與理論,逐漸形成了疑古思辯的學風。
在《詩經(jīng)》研究中,許多學儒紛紛創(chuàng)發(fā)新義,對傳統(tǒng)的《詩經(jīng)》漢學提出質疑和批駁,甚至對《詩序》和經(jīng)文都提出了些許懷疑,這在漢唐《詩》學的研究中是從未有過的大膽舉動。自北宋時起,就漸漸興起了疑《序》風潮,出現(xiàn)了疑《序》、甚至初步廢《序》的《詩》學專著。如歐陽修的《詩本義》,其論《詩》114篇,其間不但對《毛傳》和《鄭箋》做了許多批駁,且對《二南》的《詩序》也勇敢的提出了一些懷疑的觀點。而蘇轍所作的《詩集傳》更是只取《小序》的首句,擯棄了其余的《序》言,不再迷信漢唐《詩》學的注疏,力圖對詩意做出新的解讀,開宋人以己意說《詩》的先河。南宋初期則更是出現(xiàn)了《詩經(jīng)》研究的高潮,新的研究成果與著作層出不窮,競出新義,各個學派辯爭不窮,尤其在尊《序》、廢《序》的問題上爭論極為激烈,這也是當時《詩經(jīng)》研究最主要的特征。與北宋時期的歐陽修等人只廢《小序》部分不同,南宋廢《序》派的學者廢《序》態(tài)度更加激進,對《詩序》發(fā)起了全面的顛覆。如鄭樵作《詩辯妄》,不但否定了其作者是子夏,也對《詩序》做偽的方法進行了詳細的批駁,并且譏諷了《詩序》的美刺說,其廢《序》力度之大可謂是前無古人的。之后王質的《詩總聞》則又承其余緒,將《詩序》盡為略去不觀,解《詩》自立新意。在廢《序》派《詩》學撥去《詩序》的迷霧,努力解讀詩的本義和創(chuàng)發(fā)新義的過程里,自然也就消減了經(jīng)學對《詩》的影響,更注重《詩》的文學性,這對還原《詩經(jīng)》這一文學作品的文學本質起了重大作用。
在這種學術空氣下進行《詩經(jīng)》研究的朱熹必然受到了宋代《詩》學諸家各學派的影響,并在其《詩》學思想形成的過程里體現(xiàn)出來。
其《詩》學研究前期傾向于傳統(tǒng)漢學。朱熹與尊《序》派的學者呂祖謙相交極深,在《詩》學思想上受其影響很大,其《詩》學著作的前稿《詩集解》完全沿承了漢唐《詩》學依《序》解詩的傳統(tǒng);隨著朱熹自身《詩》學思想的逐步確立,其逐漸接受并成為宋代廢《序》派《詩》說的典型代表,并承鄭樵、王質之余緒,最終完成了廢《序》言《詩》的學術著作《詩集傳》,成為《詩經(jīng)》宋學的集大成之作。雖然朱熹的《詩集傳》其廢《序》的程度還是有所保留的,但與傳統(tǒng)的《詩經(jīng)》漢學相比較而言,朱熹的《詩集傳》已經(jīng)很好的關注了《詩經(jīng)》的文學性的研究,這既是《詩經(jīng)》研究史上的突破,同時也推動了宋代《詩經(jīng)》研究的進度,拓寬了研究的領域,將之前集中于《詩經(jīng)》經(jīng)學研究的目光在一定程度上轉移到《詩經(jīng)》的文學研究上來了。
除了在《詩》學思想上受到了宋代諸家學派的影響和浸染之外,在《詩集傳》具體說《詩》解《詩》的過程中,朱熹也大量的征引宋代學者的《詩》說觀點,使得《詩集傳》這部著作部頭雖然不大,但是蘊涵極為豐富。據(jù)統(tǒng)計朱熹在《詩集傳》中所征引的宋人《詩》說,凡標明姓氏的就有21家之多,而合計其所引諸家《詩》說共有184條。所引最早的宋代學者是歐陽修,之后則為劉敞、劉彝、王安石、張載、蘇轍、呂大臨等等都是北宋時期人;自楊時、胡安國、鄭樵等則處于北宋向南宋過渡時期的人物;至于聞人氏、陳傅良、張栻、呂祖謙等人則都是南宋時期的人,且有的還與朱熹是同一時期的學者,甚至是師友關系。此外在《詩集傳》中還有數(shù)量眾多的“或說”、“或曰”及“舊說”等,其中就不乏未經(jīng)朱熹標明的宋代學者的《詩》說,將這些征引的《詩》說條目匯總起來,朱熹對《詩經(jīng)》300余首詩篇的注釋中,共引用宋代學者約200余條《詩》說,涉及的詩篇約占全部作品的七成以上。
由此可見,朱熹《詩》學思想的發(fā)展成熟深受宋代諸家《詩》學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朱熹.(20卷本),《詩集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2]歐陽修.《詩本義》,四庫全書本.
[3]黃宗羲.《宋元學案》,中華書局,1986.
[4]范文瀾(主編).《中國通史》,人民出版社,1978.
作者簡介:劉芳(1979–),女,陜西寶雞人,2008年畢業(yè)于沈陽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文學碩士,現(xiàn)為陜西教育學院圖書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