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賈平凹的民俗散文不僅追溯了民俗的歷史文化淵源,展現(xiàn)當?shù)氐娘L土人情以及民俗文化。更重要的是,它融會了作者對生命意識以及生命意義的思考。在散文《秦腔》中,賈平凹不僅描寫了秦人的有關秦腔的風俗文化,也展現(xiàn)了秦人的生活狀態(tài),還凸顯了作者對秦腔所呈現(xiàn)出來的生命意識以及生命意義的思考。
關鍵詞: 秦腔;賈平凹;生命意識;生命意義
賈平凹的民俗散文大多描寫了他故鄉(xiāng)陜南地域民俗風貌,融入了秦、楚文化交叉地帶特有的生存方式和風土人情,以清新、拙樸的筆調營造出了頗具詩意的靈山秀水。陳思和曾說:“賈平凹更為突出的創(chuàng)作特色,還在于他通過描繪秦漢文化中特有的生存方式和風土人情,展現(xiàn)出來自民間的美好人情,以一種清新、純樸的筆調,營造出一個特別具有詩意美感的藝術世界?!雹僭谛蕾p賈平凹所描繪的陜南風土人情、風俗環(huán)境時,我們常常會忽視隱藏在作品后面的文化積淀所呈現(xiàn)出來的歷史時空所帶來的沉思。品嘗賈平凹的散文,斟酌作者筆尖深情流露出來的不僅僅是對生他養(yǎng)他的那片故土深深的眷戀,那深情的文字后面常常透露出一股淡淡的生命意識以及作者對生命意義的思考。曾令存認為:“賈平凹在自己的民俗散文中追溯民俗的歷史文化淵源,沉思地理環(huán)境對民俗的潛在制約,同時,還點畫出民俗文化中的生命意識與生命意義。”②賈平凹是一位來自西北的作家,陜西是他出生、成長的故土,是他藝術生命的源泉。從小生長在黃土高坡上,故鄉(xiāng)的山川草木,風土人情在作家的腦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深深眷戀著這片土地,并在這片土地中看到了當?shù)厝嗣竦娘L俗人情,感受到了來自黃土地的樸實與豪放。他著筆于秦地的黃天厚土,寫出這古老民族的今天、昨天,讓人們透過這幅風俗畫卷,看到那厚重的文化遺跡,感受到濃郁的鄉(xiāng)土味,體悟到生命的意義。在賈平凹的筆下,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一聲一息,一人一物都充滿了歷史留下的最深沉的積淀,都飽含著秦漢土地的粗獷與遼遠,都釋放著生命最本真的個性?!肚厍弧肪褪沁@樣一篇展現(xiàn)故鄉(xiāng)秦漢土地的奔放,歌頌生命的粗獷豪放的散文。
一、秦地生命之歌
山川不同,便風俗不同,風俗區(qū)別,便戲曲存異;秦腔也如此,它產生于遼闊蒼茫的八百里秦川大地。
一抹黃褐的平原;遼闊的地平線上,一處一處用木櫞夾打成一尺多寬墻的土屋,粗笨而莊重;沖天而起的白楊,苦楝,紫槐,枝干粗壯如桶,葉卻小似銅錢,迎風正反翻覆……你立刻就會明白了:這里的地理構造竟與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統(tǒng)一?、?/p>
賈平凹在散文《秦腔》中,把民俗的描寫置于廣闊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中。在他來,秦腔固然離不開民風與民情,但更離不開自然地理環(huán)境。在散文《秦腔》里,哪怕是地理環(huán)境,也是有其生命的律動。在他筆下,秦川是一抹黃褐的平原,在這廣闊的平原上,秦川的房屋,樹木,都迎風正反翻覆,呈現(xiàn)出它們在大風中堅毅的姿態(tài)。賈平凹寥寥幾筆,就勾勒出秦川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營造了一種荒涼開闊的意境,給人一種蒼茫感。然而,正是這一望無際的遼闊與堅毅的草木,呈現(xiàn)出西北的遼闊讓人感受到生命的滄桑,天地之廣袤?!按直慷f重”的房屋、“沖天的白楊,苦楝、紫槐”、渲染出秦地的沉雄渾厚的氛圍與氣息?!爸Ω纱执蟆倍鴺淙~“小似銅錢”,賈平凹筆下的秦地是如此的穩(wěn)重厚實與粗獷大氣,無論是蒼茫的天地,還是生長在這黃土地的一草一木都透露出一種生命的堅毅! 賈平凹用他質樸和憨實的語言,為我們鋪展了一幅八百里秦川畫卷,營造一種廣闊的意境。透過《秦腔》,我們可以看到作者追求一種在廣闊的自然環(huán)境中,達到一種天地與人融為一體的和諧相處的境界。在賈平凹的筆下,八百里秦川是浸潤著一股大自然原始的蒼勁,流淌著一股粗獷的生命氣息。
二、秦人生命之歌
正是這厚實粗獷的土地孕育了像秦兵馬俑一樣的秦人。然而,僅是大自然的蒼勁還造就不了粗獷的秦人,他們還有歷史沉積在血脈中的霸氣與堅毅。
再去接觸一下秦人吧,活脫脫的一群兵馬俑的復出:高個、濃眉、眼和眼間隔略遠,手和腳一樣粗大,上身又稍稍見長于下身。當他們背著沉重的三角形狀的犁鏵,趕著山包一樣團塊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著腦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著立的臥的石磙子碌碡上吃著牛肉泡饃,你不禁又要改變起世界觀了:啊,這是塊多么空曠而實在的土地,在這塊土地挖爬滾打的人群是多么“二愣”的民眾?、?/p>
賈平凹又把民俗文化置于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中,讓人感受到一股歷史的滄桑,同時也讓他的散文《秦腔》更具深刻的內涵與意義。秦腔的產生,就源于曾經的秦漢帝國的豪邁,在這片土地上留下歷史的痕跡,秦王朝一統(tǒng)天下的霸氣讓這片土地除了自然本來具有的蒼茫,更增添了一層歷史的滄桑。曾經歷史的輝煌與霸氣為這片土地注入了粗獷豪爽的血液,造就了他們厚實的肩膀,粗大的身軀。這就是秦人,脫胎于黃土地,浸潤著歷史的滄桑,積淀著堅毅。勤勞的秦人在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的歸宿。在賈平凹的筆下,他賦予了秦人于大自然的蒼勁與靈氣,賦于秦人歷史的積淀,呈現(xiàn)出一群充滿生命力的西北大漢子的形象。他描寫秦人的勤勞、樸實、豪爽,堅毅。他刻畫秦人背著“沉重的三角形狀的犁鏵”的佝僂背影,趕著秦川公牛樸實,端著腦袋大小的瓷碗,蹲著吃牛肉泡饃豪放與艱辛。透過《秦腔》,我們深深感受到他對充滿生命力的秦人的贊美。他贊賞這些故鄉(xiāng)的勤苦勞動人民堅韌與樸實。它們堅韌樸實的背后迸發(fā)出的是黃土地上的生命原始的純真與樸實。
賈平凹不僅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挖掘風俗民情,還把視角和筆觸轉向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秦人的純真與樸實還貫穿整篇《秦腔》的行文之中,從描寫秦地的環(huán)境到秦人的形象以及他們的生存狀態(tài)。尤其在,秦人自導自演自評的秦腔表演過程中,賈平凹用樸實真摯的筆觸,為我們呈現(xiàn)了秦人的生命中原始的淳樸與粗獷豪放。
秦腔在秦人的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在秦地,老一輩的導演享有絕對的權威,盡管有風俗規(guī)定人與人之間有等級規(guī)矩之分,但在秦腔里面,人人平等。他們把秦腔當成全村共同的信仰與事業(yè),十二分忠誠于秦腔。他們一生只崇拜兩種人物,除了國家領導就是秦腔演員。秦腔已經成為他們的信仰。只要誰侮辱下秦腔就非要爭得你死我活。秦腔成為秦人神圣的不可動搖的信仰。在賈平凹筆下的秦人大多是一群老百姓,他們不識字,卻會背秦腔劇本。賈平凹筆下的秦人對秦腔的忠實,體現(xiàn)了秦人對秦腔這一民間藝術的熱愛。他們熱愛秦腔,因為秦腔承載著他們的喜怒哀樂,滋潤了他們的靈魂。其實,在這背后是也是作者對這群人的精神文化的關懷。從賈平凹的描寫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作為鄉(xiāng)村農民對精神的享受,這種享受盡管不同于現(xiàn)在都市的紅燈綠酒,但有其原始的意義,呈現(xiàn)出一股生命的氣息。
在賈平凹筆下,秦人的生命原始以及生命的意義還體現(xiàn)在他們在自導自演的秦腔中所脫口而出的語言。賈平凹用質樸的語言讓我們聽到了秦地豪放爽快的交流。所謂,“言為心聲”,從這些語言中,我們看到了秦人的淳樸不羈,他們“野蠻卻不惡意中傷”,散發(fā)著生命的真實與樸素。
臺下就亂了,后邊的喊前邊的坐下,前邊的喊后邊的為什么不說最前邊的立著;場外的大聲叫著親朋子女名字,問有坐處沒有,場內的銳聲回應快進來;有要吃煎餅的喊熟人去買一個,熟人買了在場外一揚手,“日”地一隔人頭甩去,不偏不倚目標正好;左邊的喊右邊的踩了他的腳,右邊的喊左邊的擠了她的腰,一個說:狗年快過完了,你還叫啥哩?一個說:豬年還沒到,你便拱開了!⑤
秦人的看秦腔的熱情是如此的高漲。他們的對話盡管很粗俗,放蕩不羈,但顯現(xiàn)出來的是農民的豪爽與直白,甚至幽默。他們沒有都市生活的拐彎抹角,沒有現(xiàn)代城市人的文明的浸染和矯揉造作。他們從骨子到語言里都是一種“原始”生命情感的迸發(fā),直白不羈。散文《秦腔》中賈平凹通過對秦人的言語的描寫,呈現(xiàn)給我們的是秦人在日常交流中的直白,凸顯生命的淳樸與自然。
三、秦腔生命之歌
正是這樣的地域孕育了這樣的人,也正是這樣的人創(chuàng)造了這樣的文化,而也正是這樣的文化熏陶著這樣的人。八百里秦川,越過歷史的烽煙,穿過歲月的滄桑,千年之后這股堅毅與淳樸依然沉淀在秦人的生命中,流淌在秦人的血液中。秦腔是伴隨秦人一生的藝術,他們從從秦腔的迎接中出生,在秦腔的致哀中走向人生的盡頭。
在秦地人人都會唱秦腔,因為秦腔已經不僅是一種藝術,而是他們靈魂中不可缺少的文化與情感的寄托。賈平凹在散文《秦腔》中,寫到了秦腔作為一種文化對人們精神與情感的影響。原始的自然環(huán)境制約著人類的生存,影響著人類的人生態(tài)度,以致對生命意義的理解,而文化—藝術,作為人類精神生命活動的一種結晶,自然不可避免的染上這種生命意識。⑥
秦腔是秦人一生的喜怒哀樂的寄托,是他們一生演繹生命的舞臺。秦腔凝聚著秦人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他喜,他憂,他歡樂,他悲傷都是由秦腔而發(fā),而這些就是他們的心聲,是這些黃土地兒女的生命之歌。他們把沉淀在生命中的元素化為情感從內心發(fā)出,經秦腔而吟唱出來。賈平凹通過描寫人們在不同情緒,不同時間,不同場合唱秦腔的情形,讓我們又一次感受到了這篇散文《秦腔》里處處流露出來的對生命意識以及生命意義的思考。
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樂趣,高興了,唱“快板”,高興得似乎被烈性炸藥爆炸一樣,要把整個身心粉碎在天空?、?/p>
當他們快樂的時候,他們把自己的快樂融進秦腔中,讓秦腔來傳遞,分享他那狂熱的欣喜。在秦腔 “烈性炸藥爆炸一樣”的歡欣中,秦人的奔放爽快,鋪天蓋地的愉悅歡快,就像把整個“身心粉碎在天空”中。在賈平凹的筆下,秦人情緒的感染力具有強大的擴張力與感染力。其實,秦人情不自禁,毫無顧忌,狂熱不羈的表達自己生命的愉悅,這是人最原始的的本能的體現(xiàn),也是最“野蠻”的個性的展現(xiàn)。在秦腔的作用下,人回歸了本性,自然本真的釋放自己內心的情感。透過散文《秦腔》,我們看到了賈平凹對人性本真的贊美與向往。這種發(fā)自內心的歡欣是情不自禁的,只有真正的快樂,才會發(fā)出如此爽朗的爆炸性的笑聲。而這快樂卻是來自秦腔,是秦腔帶給人們的精神上的享受與愉悅。這是都市生活無法體會到的。因為只有在秦地,在廣袤的黃褐色大平原才會產生秦腔,才會帶來生命的共鳴與享受。相反,當人們選擇了離開故土,融進都市也就意味著放棄了這種來自生命最原始最本真的精神的享受。正如:
當他們在收獲時節(jié)的土場上,在月中天的莊院里大吼大叫唱起來的時候,那種難以想象的狂喜,激動,雄壯,與那些獻身于詩歌的文人,與那些有吃有穿卻總感空虛的都市人相比,常說的什么偉大永恒的愛情是多么的渺小、有限和虛弱?。、?/p>
他們在月中天的晚上大吼秦腔,抒發(fā)自己的喜怒哀樂。賈平凹用拙厚樸實的語言,樸素而常見的意象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寬廣的天地下,人大吼大叫的形象。在大吼大叫的秦腔中,彰顯了一種生命力量的狂放與張揚。讓人不得不想起西北漢子在黃土彌漫的黃土高坡上跳安塞腰鼓的形象,他們釋放,張揚著生命的活力。讓人既有一種滄桑感,又有一種沉雄的厚重感,感受到生命的堅毅與韌性。
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腸的唱腔卻表現(xiàn)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的美來,美給了別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皺紋。⑨
當他們痛苦的時候,秦腔的揪心裂腸,除了釋放內心不快之外卻帶給人美的享受,熨平自己內心的愁苦。在賈平凹的筆下,秦腔不僅是快樂的釋放也是痛苦的傾訴對象。賈平凹通過寫秦腔對人的陶冶,讓人找尋到心靈的安慰,再一次體現(xiàn)了作者對傳統(tǒng)的藝術能蕩滌人們靈魂的贊賞。
當老牛木梨疙瘩繩,在田野已經累得筋疲力盡,立在犁溝里大喊大叫來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關關節(jié)節(jié)的困乏便一盡兒,滌蕩凈了。秦腔與他們,要和“西鳳”白酒,長線辣子,大葉卷煙,牛肉泡饃一樣成為生命的五大要素。⑩
當勞作的農民在田地里累得筋疲力盡的時候,“立”在犁溝,大喊大叫來一段秦腔,讓人看到秦人的豪放以及舒展的身心。當一種東西可以成為生命中一種重要的元素,那一定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它牽動著生命的某一條神經,讓生命保持著活躍的姿態(tài)。秦腔就是八百里秦川人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元素,秦腔就是秦川的天籟,地籟,人籟的共鳴! 秦腔是人們大苦中的大樂,在西北的貧瘠的黃土地上,人們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輩子辛苦勞作。正是這秦腔讓他們了解到生活的盼頭,明白生命的意義。他們在秦腔中宣泄自己的情感,找尋到生活的平衡點,圓滿自己的生命本體,可以這么說,秦腔深刻體現(xiàn)了秦人對生命的體驗與感悟,正是秦腔讓他們自己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意義。正如散文《秦腔》中賈平凹所說:
廣漠曠遠的八百里秦川,只有這秦腔,也只能有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勞作的農民只有也只能有這秦腔使他們喜怒哀樂。秦人自古是大苦大樂之民眾,他們的家鄉(xiāng)交響樂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還能有別的嗎?
確實,沒有別的了能替代了。秦人的喜怒哀樂,只有這秦腔知道,只有這秦腔能傳達。賈平凹對故鄉(xiāng)的愛,對故鄉(xiāng)的情,對生命“原始”的回歸以及對生命意識和意義的思考都融入秦腔這一陜北特色的民間藝術中了。
四、小結
賈平凹的《秦腔》不僅從文化歷史等角度展示秦地的風俗人情以及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讓我們對八百里秦川以及秦腔有客觀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對故鄉(xiāng)深深的眷戀以及在秦腔中對生命意識以及生命意義的感悟。
注釋:
①陳思和著《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頁。
②曾令存著《賈平凹散文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頁。
③賈平凹著《賈平凹散文大系》,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第23~24頁。
④賈平凹著《賈平凹散文大系》,第24頁。.
⑤賈平凹著《賈平凹散文大系》,第27頁。
⑥曾令存著《賈平凹散文研究》,第 151頁。
⑦賈平凹著《賈平凹散文大系》,第25頁。
⑧賈平凹著《賈平凹散文大系》,第25頁。
⑨賈平凹著《賈平凹散文大系》,第25頁。
⑩賈平凹著《賈平凹散文大系》,第25頁。
賈平凹著《賈平凹散文大系》,第30頁。
參考文獻:
[1]曾令存著《賈平凹散文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版。
[2]賈平凹著《賈平凹散文大系》,漓江出版社1993版。
[3]韓魯華著《精神的印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版。
[4]雷達著《賈平凹研究資料》,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版。
[5]陳劍暉著《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散文現(xiàn)象》,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版。
作者簡介: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12級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