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冰冰的《武媚娘傳奇》開播大熱銀幕,而片中女子們身著的一件件袒胸露乳的服飾引發(fā)了大眾的爭議。
唐朝的宮廷女裝到底什么樣兒?真實的唐朝服飾和電視劇中的區(qū)別大嗎?
河南博物院副院長、研究員李宏對古代服飾很有研究,并且她也看了《武媚娘傳奇》這部熱播大戲?!昂苋A美,很時尚,看得出,該劇的服裝造型師是下了功夫的。”李宏告訴記者,就現(xiàn)有史料來看,唐代男女服飾款式復(fù)雜、色彩絢麗是個不爭的事實,“特別是那時的女性服裝,充分展示了我國女性大氣、自信、飄逸、灑脫的精神面貌?!毕啾痊F(xiàn)代人,那時上至達官貴人,下到普通百姓,都很講究穿衣打扮?!氨痊F(xiàn)代人更講究,一件衣服做上幾年是常事兒”。
再有就是當時的人對著裝很重視,穿著不得體是會被嘲笑的。白居易在《上陽白發(fā)人》中描寫一個入宮后受冷落直至孤獨老去的宮女,她剛?cè)雽m時“臉似芙蓉胸似玉”,后來“紅顏漸老白發(fā)新”,但因為長期不跟外界往來,不了解“流行趨勢”,還穿著她年輕時的衣服:“小頭犢履窄衣裳”,豈不知十幾年過去,這一身兒早已經(jīng)out了,難怪詩人接下來會說:“外人不見見應(yīng)笑,天寶末年時世妝?!?/p>
李宏介紹:“裙、衫、帔,這是唐時女裝的三要素,無論地位尊卑,家中貧富,這基本的三件是必不可少的?!碧瞥I娴摹缎咒洝分杏涊d了一位平民婦女的衣著:“小童捧箱,內(nèi)有故青裙、白衫子、綠帔子?!痹儆小断蓚魇斑z·許老翁》中說,唐時益州士曹柳某妻,“黃羅銀泥裙,五暈羅銀泥衫子,單絲羅紅地銀泥帔子,蓋益都之盛服也”。
另外一位古代服飾研究者告訴記者,《武媚娘傳奇》劇中主角衣服“和唐朝一點關(guān)系也沒有,只有宮女之類的服飾,稍許有些唐朝服飾的影子在”。此外,初唐服飾較為緊致,形象也以清瘦為主,中晚唐開始往豐滿寬大的風(fēng)格發(fā)展。所以,電視劇中常常設(shè)置的酥胸半露領(lǐng)口低開的情況,并非初唐就已出現(xiàn)。到武周開元前后,衫子的領(lǐng)口才開得較低,出現(xiàn)一些“淡紅衫子掩酥胸”的畫面。此外,酥胸半露的裝束一般只在特定場合穿著,如在宮廷、閨房中。
李宏介紹說,唐代女性不僅著裝講究,發(fā)型、妝容更是繁復(fù),并且鼓勵創(chuàng)新。光發(fā)髻就有鸚鵡髻、花髻、倭墜髻、墜馬髻等數(shù)十種之多,女人化妝再簡單也少不了這些程序:敷鉛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描斜紅——涂唇脂?!按宏帗浯溻殹?、“眉間翠鈿深”、“鵝黃剪出小花鈿”等詩句都是對唐代婦女貼花鈿的描寫。
衫
“衫”是唐代女性日常穿用的長袖上衣,式樣為窄袖短身。唐代各種文獻中,但凡提及日常女裝,上衣多稱作“衫子”、“衫”,如“藕絲衫子柳花裙”、“紅衫窄裹小擷臂”、“香衫窄袖裁”等。
在新疆吐魯番的阿斯塔那206墓出土的《唐質(zhì)庫帳歷》中,登記了大量普通百姓典當贖取記錄,其中涉及女衣者,幾乎全數(shù)做“衫子”。衫子一般指單衣,到了冬天,則改用夾衣,也成為“夾衫子”。
李宏說,當時衫的樣式隨著年代的不同流行趨勢也不同。初唐時期流行窄袖衫,詩詞中就有“紅衫窄裹小擷臂”等描述;中晚唐時期,吹來一股西域風(fēng),漸漸流行“廣襦”(衫的一種),袖寬可達四尺,常是宮廷貴婦出席重要公開禮儀活動時穿著,這一點劇中范冰冰的著裝也有體現(xiàn)。
衫的領(lǐng)子樣式也很復(fù)雜,根據(jù)出土的唐代陶俑、壁畫等文物可以看出,有直領(lǐng)對襟、交領(lǐng)、圓領(lǐng)對襟、圓領(lǐng)斜襟等多種形式,領(lǐng)型不同,暴露的幅度也大不相同,但不會像電視劇里那樣不分場合總露著,也不會露那么多。
裙
再有就是“裙”,唐朝女子上身著“衫”,下身則穿“裙”。唐初基本沿襲隋朝婦女穿著,短衫長裙,裙腰系得很高,在腰部以上,甚至系于腋下,顯得裙子很長。孫機先生考證,由于古代布帛幅面較窄,縫制裙子要用好幾幅布帛拼接在一起。唐代一般用六幅布帛制成,《新唐書·車服志》記載,唐文宗在提倡節(jié)儉的前提下,曾要求“婦人裙不過五幅”。華貴一些的裙子則用到七幅到八幅。根據(jù)《舊唐書·食貨志》中關(guān)于布帛寬窄尺寸的記錄,每幅布帛約等于現(xiàn)在的0.53米寬,那么文宗所提倡的五幅之群約合2.65米寬。
唐婦女大多喜愛色彩濃艷的裙子,在文獻中常將紅裙稱為“石榴裙”。如《開元天寶遺事》說長安仕女游春時,用“紅裙遞相插掛,以為宴帷”。許多詩人的詩句也反映了這種喜好,如白居易寫的“山石榴花染舞裙”、唐人萬楚在《五月觀妓》中說:“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p>
帔
帔在裙、衫之外,唐朝婦女都穿戴“帔”。唐代的帔像一條長圍巾,還可以稱為“帔帛”或“帔子”,常用輕透的紗、羅制成,披搭在肩上,旋繞于手臂間。帔帛往往印有花紋或加泥金銀繪畫,十分美觀,在唐朝的一些小說文獻總常有“帔服鮮澤”、“紫銀泥羅帔子”等描繪帔帛華麗色彩的記錄。
中晚唐的帔子裝飾越發(fā)華麗,除了印花、泥金外,還有刺繡、彩繪、夾纈、暈裥等多種裝飾工藝。也有較為厚重的夾帔子,晚唐還常見“禮巾”、“令巾”等同屬帔子類服飾。
帔帛并不是漢族固有的服裝,在我國境內(nèi)的少數(shù)民族也均不見用帔帛。研究者孫機先生認為帔帛大概產(chǎn)生于西亞,后來被中亞佛教藝術(shù)所接受,又東傳至我國。
半臂
在上述這些基礎(chǔ)服飾之外,唐代女裝往往還有一件稱為“半臂”的短袖上衣。孫機先生考證“半臂”也稱為“半袖”,最早出現(xiàn)在三國時期,在隋代已經(jīng)開始流行,唐代男女都會穿著,相對來說,女性穿著半臂的更多一些,半臂常用質(zhì)量較好的織物制成。
在唐永泰公主墓的壁畫上,所繪仕女,就是上身在衫襦之外又加半臂,中等以上唐墓出土的女俑也常有穿著半臂的形象。不過半臂只在唐代前期的女裝中較為流行,唐代中晚期明顯減少。這是因為唐代前期女裝上衣狹窄,適合套上半臂,中唐以后,隨著女裝日趨寬大,漸漸不適應(yīng)套上半臂了。
襦
我們現(xiàn)在還可常見身著大袖上衣的唐代女性畫像。這種唐代的女性大袖上衣也被成為“襦”。
漢晉時期“襦”指短外衣,到了唐代,“襦”這種服飾開始有了盛裝化的發(fā)展。唐代文獻中出現(xiàn)襦時,更多冠以“大袖”指代宮人禮裝、舞女裝等華麗的大袖上衣,稱為“彩大袖裙襦”、“廣袖之襦”。
民間隆重的盛裝也可用“襦”,白居易的《和春深二十首》中有“春深嫁女家,紫排襦上雉”,便將婚服稱之為“襦”,其上還有象征禮服的雉紋。不過襦除了大袖的特點之外,領(lǐng)口式樣、穿法都與衫子沒有多大差別。(資料來源:《大河報》、新華網(wǎng)、鳳凰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