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見到張之香女士是在美國布魯金斯的一次會議上。作為觀眾的她提了一個問題,高雅的氣質顯示在舉手投足之間。后來知道她就是大名鼎鼎的張之香:美國第一位華裔大使(尼泊爾)。從政府退休之后,張之香女士積極投身于中美之間的民間外交活動,為兩國之間年輕一代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
《財經文摘》:您如何想到建立這樣一個從事公共外交的機構(中美教育基金)?
張之香:我最初想到建立這樣一個機構其實是我1998年在北京大學的校園里萌生的一個想法。我一直覺得中美關系是21世紀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不管是世界和平的問題上還是在世界繁榮的問題上,中美兩國必須都要共同合作,著眼于兩國的共同利益。在我看來,從1998年直到現(xiàn)在,兩國之間總是存在著不信任。當時在北大校園的時候,我覺得在兩國存在分歧的地方架起橋梁,把兩國聯(lián)系起來是重要的。作為美籍華裔,我對兩國的文化和社會都有所了解。我當時已經到了退休年齡,覺得在之后的歲月里希望能夠為加強兩國的關系作出貢獻。這也就是中美教育基金是怎么建立起來的。
《財經文摘》:中美之間的關系近些年越來越緊張。作為一個從事民間外交的非贏利機構,您所做的工作能夠從那些方面對緩解兩國關系的緊張局勢做出貢獻?
張之香:增加兩國之間的信任是中美教育基金的一個重要使命。我們有好幾個項目旨在減少目前兩國之間的緊張局勢。當然,非政府組織只能在公共外交層面發(fā)生影響。我們不是一個政府機構。但是,我覺得我們的中美教育基金在化解兩國緊張局勢方面是作出了貢獻的。我們有好幾個學生交流項目:學生會議,教授會議等。例如,今年6月,我們與中央黨校合作開展了一個研討會——新型大國關系:新一代年輕人的聲音。我們邀請年輕學者就中美之間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討論。我們希望通過這次對話,中美之間的年輕學者能夠通過交流,在全球合作這個問題上達成共識和諒解。
《財經文摘》:在多大程度上美國的民間公共外交能夠影響美國的政策制定者?
張之香:公共外交包括政府領導的公共外交和民間機構開展的公共外交。我們這里談論的是民間機構所開展的外交。在美國,有非常多的形形色色的非贏利組織。非贏利組織在這個國家勢力很大。他們?yōu)槟隳芟胂蟪鰜淼母鞣N行業(yè)或事情工作。
例如,我剛剛參加完外委會的一個會議,這個會議的主題是如何讓更多的女性參與到外交領域。我本人就是一個叫“外交領域的女性”的非贏利機構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
我們今年會慶祝機構的20周年生日。我覺得有時候很難找到直接的因果效應。但有很多機構致力于女性在外交領域的事業(yè)。如果沒有這些機構,我認為美國不會有奧爾布賴特、賴斯、希拉里這樣一個接一個的女性國務卿。我認為這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
《財經文摘》:從事中美之間的民間外交這么長時間,哪項成就最令您驕傲?
張之香:正如我們的一位駐華大使所說,中國讓如此之多的人脫貧,在近代歷史上可能比所有其他國家所宣稱的都多。我在中國出生,仍舊清晰地記得舊中國所存在的貧窮、饑餓。但是如果你現(xiàn)在去北京上海等城市,它們就跟任何西方城市一樣。有些基礎設施甚至比華盛頓都好。但我也覺得中國面臨挑戰(zhàn)。中國目前有兩個中國:一個是發(fā)達的沿海,一個是落后的內地。貧富的差距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重要問題。但不管怎么說,我們要承認中國能夠喂飽所有的國民是一個成就。
我小的時候,包括我丈夫小的時候,母親經常告訴孩子:吃完每一粒飯,因為在中國很多人正在挨餓。我認為中國應該為讓如此多的人脫貧而感到自豪。但中國目前需要認真解決不斷增長的貧富差距問題。
《財經文摘》:您的機構做了很多中美青年一代的交流工作。您為什么把注意點放在年輕一代?您覺得在今后的二十年或者三十年,兩國關系目前所存在的不信任會因為這類從底部開始的工作而改善嗎?
張之香:因為年輕一代是我們的未來。我們需要從過去吸取教訓,但過去的都過去了。為了不重復過去的錯誤,我們必須著眼于未來,把注意力放在年輕一代。我們所做的都是點點滴滴的事情。要想有很大的影響,必須要有系統(tǒng)性的工作。這樣的話,政府必須要站在后面支持。我只能說我們只能在這方面做出貢獻,但如果真正想減少兩國之間的問題,更多的努力是必須的。
《財經文摘》:我們注意到您對您的父親感到非常驕傲。您能說說,他在哪些方面影響了您嗎?
張之香:我父親張福運是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yè)的第一個中國人,他一直想要一個男孩子。也許現(xiàn)在的很多中國父親仍舊有這個想法。我是家中最大的孩子。我經常對我弟弟,也就是最小的一個說,如果我是男孩,你可能就不會出生了。我父親一直把我當成我們家的男孩子養(yǎng)。他想讓家中的男孩取得幾個成就,其中一個是上哈佛大學。我父親是第一個哈佛法學院的畢業(yè)生,也是哈佛本科生院的畢業(yè)生。在我那個年齡,哈佛是男孩子的天下。但我設法進了哈佛研究生院。我父親對此非常驕傲。我父親一直對我講,如果這個社會善待你,你就要回饋社會。我們移民到美國。我不是在這里出生的,但是卻成為美國的駐外大使。一代移民能夠取得如此的成就,我不覺得其他國家能夠做到這一點。這也就是我在大學畢業(yè)之后,為PE“和平隊”做志愿者的一個原因。那是我從事政府工作的起點。當時的想法是如果你是一個年輕人的話,你還能為社會貢獻什么呢?只有你自己。我聽從父親的建議,開始了自己的職業(yè)生涯。
《財經文摘》:您對中國在美留學生有什么要說的嗎?
張之香:我對年輕人的建議就是不要光做一個書呆子,不要光學習。美國提供的是一個擴展你的機會,不僅在學習上出色,它還提供給你一個成為好的全球公民的機會:如何成為一個領袖,如何幫助別人。因為很多原因,很多中國留學生的生活比較狹窄,來到這個國家也是扎堆在一起。如果是我的話,我會參與大學提供的各種機會,出去做志愿者,去體驗這個國家所提供的中國沒有的東西。很多大學生都比較成熟了。他們應該對在美國所學的或所經歷的帶回中國有個概念。思考一下如何回饋社會,不要老想著自己事業(yè)的成功,要考慮回饋社會。這是美國的實質所在。
本欄目責任編輯: 張菲菲(lxin513@gmail.com)